王 锐那素红( 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5000; 哈尔滨市第十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5000)
胆道蛔虫并胆囊结石的超声表现探讨
王 锐1那素红2
(1 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 哈尔滨市第十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1)
【摘要】目的 探究胆道蛔虫并胆囊结石超声表现。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来哈尔滨第十医院就诊的胆道蛔虫合并胆囊结石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超声检查。结果 胆道蛔虫并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为胆囊体积正常,其颈见强声回团,伴有阴影,胆囊内部另见强回声带漂浮,蠕动,前端稍尖,后不伴声影。结论 超声诊断有着直观,重复率高,准确性强的特征,对于诊断胆道蛔虫合并结石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道蛔虫;胆囊结石;超声表现
本文特选取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胆道蛔虫合并胆囊结石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使用了B超检查,得出了一些结论,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来哈尔滨第十医院就诊的胆道蛔虫合并胆囊结石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患者7例,年龄最大者68.4岁,最小者21.7岁,平均年龄为(36.8±
2.8)岁。所有患者中,8例存在明显上腹疼痛现象,并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发生,疼痛向右侧肩胛部放射。4例存在消化不利症状,3例无症状。经诊断,符合胆道蛔虫合并胆囊结石临床指征。
1.2 方法:患者在入院之后,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设备探头频率为3.5 MHz,检查方式使用经腹探查,在进行检查工作以前,禁食12 h,取患者左侧卧位于仰卧位。依照实际情况,变换患者体位。仔细观察患者胆道、胆囊结石情况,以及是否随体位移动,对患者进行初步分型并与手术后结果进行对照研究。
2.1 胆囊结石超声表现:胆囊结石成分和位置不同,在对其进行超声检查的时候,存在明显差异性。①胆囊结石的典型超声表现:胆囊内部存在强回声,伴后方声影为多结石表现,声影在结石强回声后方存在一条无回声暗带,超声束在贯穿结石的过程中,出现强烈反射现象,吸收与折射能量丧失结果,大型且孤立结石多数呈现为新月状强回声团,后伴声影存在,性质松软,声透性佳,结石整体能够被完整显示,后伴有弱声影。多发性结石形态不规则,钙含量多,体积较小,存在一片强回声带,结石形态难以分辨。②胆囊结石非典型表现:一些患者因为结石位置存在差异性与胆囊病变发生原因,超声不易识别,在临床诊断中极其容易误诊,当患者胆囊壁增厚的时候,能够探及到胆囊壁低回声包绕强回声光团,存在明显WES征,具有诊断价值存在,当患者胆囊结石嵌顿在胆囊颈的时候,因缺少胆汁无回声区域衬托,另结石强回声区域不明显,临床上容易漏诊。
2.2 胆道蛔虫超声表现:胆道总管和正常相比有所扩张,患者胆管横截面长轴切面显示为虫体,回声可见双线状强回声带,带间存在蛔虫假体腔,为暗性液区,虫体顶端为三角形,前端边缘较为光整。①发生扩张的胆管内部存在“双线状”高回声带,也被称之为通心粉征。②胆囊中的蛔虫多为卷曲状或者弧形,可见蠕动,具有诊断价值。蛔虫在活动的时候,可见双线状强回声,连续追踪可见形态改变,蛔虫若在患者体内死亡时间不长,可见完整虫体,超声观察无游动现象。虫体死亡时间较长者,发生结石样改变,同时伴有弱声影,随患者体位更改。③合并胆管炎。超声表现为管腔虫体填充,叶胆管条索样增大,回声增强。④内胆管与肝管同时扩张。⑤胆道感染。
随着我国卫生技术的进步,胆道蛔虫疾病和前几年相比也有所改善,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胆道蛔虫疾病有看一定的改善,在胆道蛔虫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诊断就中,超声诊断是最为公允的,能够明确的显示出胆囊结石和蛔虫蠕动情况,相关文献表明使用超声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其准确率超过95%。
胆道疾病的出现和结石,炎症较多,因为寄生虫引起的胆道异常现象尚为少见,如果卫生条件落后,那么患者感染会蛔虫的机会就会增多[2],因此,对于胆囊绞痛的患者,应该详细的对其进行检查,对于胆道扩张者,一定要将梗阻的原因进行详细探查。胆道蛔虫合并胆结石患者在发病初期,蛔虫可能尚存在于肠腔中,因此,对于存在典型临床症状但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者,应该叮嘱其认真复查。
在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的时候,应该做到细致认真,当发现患者存在两种或以上病变的时候,应该分清主次关系,并做出较为公允的判断。胆道蛔虫超声影像为:双线条状长形平行强回升带,再次其中形成的暗区域为蛔虫假体腔,在其中能够看见间断性点状回声,如果蛔虫死亡,那么其中心暗带会消失,如果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的时候,看见虫体蠕动现象,那么就可以判定为胆道蛔虫典型临床表现。如在本案例中一例典型超声诊断结果为:
胆囊体积正常,其颈见大小为1.5 cm×1.0 cm的强声回团,伴有阴影,患者胆囊内部另见一长约4.2 cm条状强回声带漂浮,蠕动,前端稍尖,患者胆管内径约为0.71 cm,后不伴声影,超声提示结果:胆囊结石与胆道蛔虫症。
这一点在根本上证明了胆道蛔虫合并胆结石的超声影像。
种类不同的胆囊结石,其密度和晶度存在差异性,因此对声能量的吸收和衰减也存在着不同[3]。
综上所述,超声诊断有着直观,重复率高,准确性强的特征,对于诊断胆道蛔虫合并结石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傅英,刘健.胆道蛔虫的超声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5):344-345.
[2] 张雪青,董建斌.浅析超声在不同类型胆囊结石诊断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1):79-80.
[3] 王锦江.非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对肝脏的损害及临床意义[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
中图分类号:R445.1;R6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7-0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