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急症角度浅谈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建设项目*

2016-01-30 10:02范铁兵朱晓博顾东黎杨志旭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急症临床经验

范铁兵朱晓博顾东黎杨志旭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急症教学研究·

从中医急症角度浅谈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建设项目*

范铁兵1朱晓博1顾东黎1杨志旭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培养工作是探索中医药人才与博士后培养相结合的新模式,属于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包括理论学习、学术访谈、临床实践三个部分。本文从中医急症传承角度浅谈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建设项目,切实将中医药传承落到实处,化作具体的学科传承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理论创新。

中医急症传承博士后教育

中医急症是中医学重要的临床学科,自古以来发挥着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医学的飞跃与发展。东汉末年疾病流行,病情危重,“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仲景所创六经辨证为危重症的治疗提供了辨证思路,促成了中医学的首次飞跃[1]。明清温病学说兴起,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论治温病即各种烈性传染病,中医学再次实现理论突破与飞跃[2]。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建设项目以通过传承名老中医药学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实现中医药理论创新为目的。目前中医急诊学及中医药传承项目存在众多薄弱环节,亟需加强相关建设[3-4]。因此笔者从中医急症角度浅谈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建设项目,以为其他中医药学科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

1 理论学习

中医急症理论学习是凝炼导师学术思想,创新学术理论的基础。系统研究中医急症形成与发展的经典文献、现代文献及合作导师的著述,在此基础上梳理合作导师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学术脉络,把握导师学术特色创新点的理论背景,为深入凝炼与发展导师学术思想,实现中医药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1.1古代经典著作学习中医急症属于中医学临床学科,其发展、创新与中医古代经典著作密不可分。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可以明确中医急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学科发展脉络,有利于深入学习并从中汲取精华以升华理论,指导临床。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中医学基础理论,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等,是中医急症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灵枢·厥病》指出“真心痛,痛如锥刺其心”,对急症真心痛的典型症状做了描述。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论述了高热、急性出血、急性脘腹痛、厥逆等病因病机和理法方药。晋代《肘后备急方》是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其中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记载。唐朝《千金要方》记载葱管导尿法,早于现代医学导尿术。宋朝《和剂局方》使用苏合香丸、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神志昏迷,具有较好疗效。明清时期温病学兴起,《瘟疫论》等温病学专著众多,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医急症及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飞跃。

1.2现代期刊文献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强了中医急症建设,召开中医急症工作会议、成立中医急症协作组、创建中医急症期刊,均在不同层面促进了中医急症的发展。中医急症相关的期刊有《中国中医急症》《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急救医学》等,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角度,阐述着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遣方用药等学术内容,为中医急症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创造了条件。如对胸痹的治疗上,路志正从脾胃论治,认为脾胃功能失常则出现气血失和、气机失司、湿浊痹阻、瘀血阻滞而发为胸痹,故采用健脾益气、祛湿化浊、宽胸散结等治法[5];姚祖培从肝论治,认为心与肝为母子关系,存在相互资生、促进关系,肝藏血,主疏泄,与心血之间关系密切,肝血虚或失于疏泄,则心血虚或血瘀而致胸痹,故采用疏肝解郁,调心宁志,活血化瘀治法[6];沈水杰从肾论治,认为胸痹以肾虚为根本,肾虚可致气滞、寒凝、痰浊、瘀血、心虚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与蓄积,痹阻心脉,发为胸痹,故以补肾为主,兼顾行气、散寒、化痰、活血等方法[7]。

1.3导师著述立说学习博士后合作导师在数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总结了大量内容详实的经验与方法,在其所撰写的著作、论文中均有具体体现,通过对导师著述立说的深入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导师对学科发展现状的评价、学科发展方向的掌握及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有助于梳理导师学术思想与学术特色,能够明晰导师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为凝练导师学术思想,提出创新性理论储备理论素材,同时有助于确定自身传承研究方向和靶点。如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陈绍宏主审的《中医急诊学》《中医急诊危重病学》《中医急诊内科学》等学术著作,副主编的“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等,展现了导师关于中医急症诊疗与发展的相关认识。同时对临床常见急症的中医治疗、实验研究等做了有益探索,如《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治疗》、《参七复脉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心梗斑块研究》《中风醒脑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的研究》等。

2 学术访谈

学术访谈是凝练导师学术思想,创新学术理论的关键。学术访谈要按照深度学术访谈方法学要求进行,紧密结合导师临床特色,优化中医临床实施方案[8]。针对研究内容主线列出访谈提纲,然后探根寻底,层层深入,反复剖析,分析与总结导师学术思想与思维规律,以发掘导师创新性理论,实现中医药传承博士后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

2.1以导师为访谈对象导师是临床实践、学术思想、思维规律形成的主体,通过对导师的深度访谈,层层深入,可以直观的了解和掌握第一手信息,为总结、凝练和升华导师学术思想获取内容丰富、详实的资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在中医急症领域运用较广,充分发挥中西医优势[9]。可针对导师在临床中对该模式的运用进行深度访谈,需提前预设提纲,各层次之间的问题要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力求探寻问题的本质。具体问题设置,如中医急症特点下的辨病与辨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辨病与辨证的具体关系是什么?辨病与辨证如何具体运用,是否存在矛盾?临床对于无证可辨的疾病如何处理?通过对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访谈,就能够较充分的认识到导师在中医急症领域如何理解、运用该诊疗模式的详实内容。在此基础上针对某一具体急症进行问题设计与访谈,如上消化道大出血如何具体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各证候之间的特异性指征及治法、方药、预后之间的差异。进而针对导师的治法、方药、预后进行问题设置,如为何善用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等具体药物使用问题。通过围绕一条主线,层层深入设计问题,终能探寻问题本质。

2.2以导师同道为访谈对象选取在中医急症领域与自己合作导师相熟悉或善于运用同类方法治疗临床疾病的名老中医药专家进行访谈,通过对导师熟悉的同道进行访谈,多年的从医生涯与相识,同道对导师的认识较为深入,能够较为鲜明的指出导师独树一帜的特色,进而可以侧面印证和弥补与导师访谈过程中欠缺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导师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对善于运用同类方法治疗疾病的专家进行访谈,如针对病证结合诊疗模式,可以在访谈过程中剖析同道专家在运用病证结合诊治疾病过程中与导师所认识的病证结合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善用药物的差异等,针对导师与众不同的认识,再次回访导师,进行深入问诊,寻求老师独特的理解认识。

2.3以导师学生为访谈对象博士后合作导师大多学生众多,桃李满天下,不同的学生对导师看待疾病与学科发展的认知程度和角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对导师学生的访谈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了解和领悟导师的学术特色。如针对中医急症善用的病证结合,对于导师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有些人可能认为辨证为主,有些人认为以辨病为主,有些人认为辨病与辨证均等对待。针对不同学生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入设置问题进行访谈,对于认为以辨证为主者,可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认为导师以辨证为主?以辨证为主时善于治疗哪些疾病?不同的疾病善于运用哪些方剂配伍或药对组合?运用这些方剂及药对基于哪些理论考虑?在临床过程中是如何形成这些理论认识的?

3 临床实践

临床实践是凝练导师学术思想,创新学术理论的保障。跟师学习,总结导师临床病案,升华实践经验。自身将老师经验运用到临床,指导自己临床实践,深入揣摩、领悟导师经验的真谛。跟师学习与自身实践均要围绕拟研究的中医急症问题进行探索、总结,分析其中蕴含的特色理论、思维规律等深层次的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进而结合临床实践深化学术思想内涵,进行理论创新。

3.1跟师临床实践,整理导师经验导师在临床中处理急症问题的实践活动是其对具体急症认识的体现。跟随导师临床处理急症问题,能够在实践中印证和加深对导师认识急症问题的理解,将导师处理中医急症较为完善的实践活动整理为临床经验,培养中医急症临床思维,切实提高自身对中医急症的理论认识与临床实践能力,有助于实现“学师像师”,并为他人处理类似急症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如针对中医急症之胸痹心痛,王新陆教授提出血浊理论,创造性的从脾络浊血入手,将胸痹分为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饮凌心肺证、心阳暴脱证等十余种证型,辨证选用子午丸、强心利水饮等方剂,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提出援药概念,以提高临床疗效[10]。

3.2自己临床实践,继承创新理论通过跟师临床实践,整理导师临床经验,将其运用到自己临床实践过程中,以验证自己传承导师临床经验的效果,并对自身临床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误之处进行分析与总结,以加深对导师临床经验的认识,对经验认识欠缺之处再加以弥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将导师的临床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本领,在自身反复实践过程中,基于导师的临床经验及自身体会,提出创新性理论。如卢云通过跟师临床实践,总结陈绍宏治疗中风的临床经验,将其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将导师临床经验升华为“从虚论治”中风的学术思想,较传统“从风论治”实现了中风的理论创新[11]。

综上所述,通过从中医急症角度阐述中医药传承博士后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有助于为培养中医急症高层次人才,实现中医急症理论创新,同时为其他专业学科进行中医药传承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医药学的整体发展与理论创新。

[1]刘清泉.重新认识中医急诊学[J].环球中医药,2008,(1):11-13.

[2]姜树民.浅谈中医急诊医学[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1933-1934.

[3]罗广来.中医急诊学的发展渊源及当代薄弱环节研究[J].光明中医,2015,30(5):925-928.

[4]范铁兵,朱晓博,顾东黎.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培养现状及问题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17):1524-1526.

[5]肖璐,隋歌船,冯玲.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举隅[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8):1066-1068.

[6]张丽雯,姚祖培.姚祖培从肝论治胸痹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9):1245-1247.

[7]沈水杰.从肾论治胸痹的理论源流探析[J].山西中医,2015,31(5):1-2.

[8]廖星,谢雁鸣.定性访谈法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2):119-123.

[9]张瑞,许红峰,王左.中医急症发展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3):742-743.

[10]车伯琛,王新陆.王新陆教授从血浊入手治疗心悸、胸痹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3,30(2):70-71.

[11]卢云,张晓云.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24例脑出血后脑积水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271-273.

R278

A

1004-745X(2016)09-172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9.024

2015-12-27)

·实验报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建设项目(ZYGL-2014-RJB-001)

(电子邮箱:yangzhixu@sohu.com)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急症临床经验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闵晓俊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临床经验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甚者独行理论在急症救治中的应用探析
方邦江教授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经验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老年人不良修复体引发口腔急症临床分析与治疗
蒙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