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燕李艳红王艳君△邢 潇崔林华
(1.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050021;2.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050011;3.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050011)
·薪火传承·
高玉瑃教授治疗小儿高热经验介绍*
梁燕1李艳红2王艳君2△邢潇3崔林华3
(1.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21;2.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1;3.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1)
本文从辨证论治、选穴处方、预防调摄等方面,较为详细的介绍了“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流派”主要传承者之一高玉瑃教授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经验。其遵循泻热祛邪,调理脏腑的选穴组方原则,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并善于针药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小儿高热针灸名医经验高玉瑃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流派
高玉瑃(1930-)教授是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流派的主要继承人[1],16岁起跟随父亲学习中医,其父高季培(1908年-1987年)早年师从京津名医肖龙友、郭眉臣、王春园,尽得其传,擅长采用针灸治疗中风等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疗效显著,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燕赵高氏针法”。高玉瑃教授承袭父业,继承高季培老师多年针灸临床经验,形成“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和特色针法。现将高玉瑃教授针灸治疗小儿高热经验总结如下。
临床中,小儿腋温超过38.5℃判定为小儿高热。高热是小儿疾病中常见的病症,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出生后,脏腑娇嫩,“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正是由于小儿“稚阴未长”,故易呈阴伤阳亢的特点。高玉瑃教授认为小儿外感发热多由六淫及疫毒之邪所致,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由表及里,或脏腑功能失调,郁热化火,热势较重;内伤发热多因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郁而化热,热势高低不一。小儿发热应及时诊疗,否则易变生他证。针对小儿高热,高玉瑃教授在传统中医学外感发热、内伤发热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风寒、风热、肺热、胃热、热扰心神5种证型,并指出5证均以实热为主,治疗则应以泻热为首,根据不同证型,提出不同的泻热之法。
高玉瑃教授认为小儿高热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根据中医理论“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故治疗应以清热祛邪为先,这也符合名老中医朱良春“先发制病,早用通利”的治疗原则。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辨别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判断病机本质、决定治本之法。在本病选穴治疗方面,多选用点刺放血疗法,刺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决“血实”、除“宛陈”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多用于实证、热证。故本证应用点刺放血疗法以达到清热祛邪的目的,使热邪去而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正气恢复的良好状态。然应用刺血疗法,应充分考虑患者体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以及疾病的虚实属性、轻重缓急等情况,做到有的放矢。风寒型:先风门、肺俞两穴闪罐;后针刺大椎、风池、曲池、合谷或鱼际。风热型:先大椎、耳尖放血;后针刺大椎、尺泽、合谷。肺热型:先大椎、耳尖、少商、商阳放血;后针刺大椎、定喘、尺泽、合谷。胃热型:先大椎、耳尖、十宣放血,后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或上巨虚,四缝。热扰心神型:大椎、十二经井穴依次放血(双少商、双商阳、双厉兑……双大敦)。在针刺手法上,高玉瑃教授重视押手的功能,取穴要求位置准确,对于小儿高热则认为以邪实为主,故针刺行泻法治疗。建议应用采血针点刺放血,痛苦小、出血量大,以7滴为宜。
总之,在小儿疾病的针刺手法上,她认为根据小儿生理特点应采用快针法,随刺随取,不行提插捻转,点到为止,不留针。如果小儿可以留针,也可用提插捻转手法,行补泻治疗。另高玉瑃教授十分重视以子午流注针法在临床的应用,如时穴与本病、本证有关则采纳之,反之不用,这也是其针灸治疗特色之一。
高玉瑃教授在临床治疗中,选穴精炼,往往也就选择三、五穴而已,治疗方式多样,除针刺外,也经常用到拔罐、放血、耳针等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究其原因应该说是与高玉瑃教授的治疗特色有密切关系。
2.1取穴准确人体的腧穴,除了阿是穴无固定的部位之外,十四经腧穴和经外奇穴都有固定的位置。或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或在“郄国之间,动脉相应”。取穴之法,有骨度法、同身寸法以及利用体态自然标志取穴等等。按法取穴,才能自然准确而不致差讹[2]。高玉瑃教授亦认为针灸治病其效果的好坏,除了与辨证、治法、选穴、手法等因素有关,还与所刺腧穴的位置准确与否有极大关系。此外还指出,在治疗小儿疾病时,应嘱咐患儿家长在摆好体位的情况下,固定好小儿的肢体,防止小儿乱动、挣扎,以免影响针刺取穴的准确性。医生更应该精神集中,控制好针具,除了稳、准取穴外,还要尽量迅速,以缩短小儿哭闹时间,减少不适。2.2选穴相应高玉瑃教授针灸时非常重视穴与证相应,穴与穴相应,穴与时相应,特别重视五输穴的临床应用,认为五输穴的分布排列是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体现。针对小儿高热,实热证型选用点刺放血疗法,取穴大椎、耳尖、十宣、十二井穴放血,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可清阳明之里,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以驱邪外出而主治全身热病及外感之邪;耳尖为多条经脉循行而过之处,故可治风也可以治表;十二井、十宣皆在四末,为阴阳经交接之处,四末点刺,具有明显的退热祛邪作用。风寒型:选用风门、肺俞两穴闪罐以起到宣肺解表,祛风散寒之功效。其次选用大椎、风池、曲池、鱼际。早在《诸病源候论》就提出“小儿常须慎护风池,谚云:戒养小儿,慎护风池。风池在颈项筋两辕之边,有病乃治之”。故取风池祛风解表。诸穴配伍共奏祛风解表散寒之功效。针对风热型,先行放血疗法,给邪以出路后,再针刺大椎、尺泽、合谷起到疏风清热的作用。肺热型患儿,除给予大椎、耳尖放血外,再刺少商、商阳放血,此二穴均为井穴,可泻肺经及大肠经之热,尤善治疗咽喉肿痛,可起到立竿见影之功效。在治疗上焦病时,高玉瑃教授曾说过“上焦有病,不治中下二焦”,这与吴鞠通所创立三焦辨证治疗大法中“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则一致,故肺热型选取的穴位皆在上焦。放血后针刺大椎、定喘、尺泽、合谷起到宣肺祛邪、定喘止咳的功用。小儿高热胃热型临床也很常见,仍先行放血后,再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或上巨虚、四缝,其中中脘、天枢均为募穴,“六腑实满,取相应腹募以泻之”,足三里、上巨虚均为下合穴,“治府者,治其合”共同起到健脾和胃、通腑泄热的疗效。热扰心神属小儿高热中急重症,急则治其标,先给予大椎、十二经井穴依次接替放血(双少商、双商阳、双厉兑……双大敦)以开窍醒神,清热泻火。后再针对病因治疗,临床应视病情而定,如病情危重,即建议转往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2.3强调针刺顺序现代医家符文彬教授认为[3]“针刺顺序是针灸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疾病中行针顺序甚至会直接决定治疗效果。先针主穴,后针配穴,先治标后治本等是其一般治疗规律”。高玉瑃教授在临床治疗实践中也非常重视进针顺序及出针顺序,强调进针出针的先后顺序应与患者的气机升降出入相结合。高老师认为“治疗时要以针领气,气随针动。针刺的顺序就是引导气血运行的方向”,针对本病,一定先放血,再针刺,每一证型又有其相应针刺顺序,以起到标本兼顾的治疗目的。另老师临床常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在选用开穴时,亦强调针刺顺序十分重要,因所开之穴气血旺盛,故针刺皆从开穴起,起到以针领气的目的。
2.4重视小儿调摄天地之气行于四时,亦有四气。四气者,风寒暑湿之气。人在气中,体虚易感。故春伤风,夏伤暑,秋伤湿,冬伤寒。此四时之正气病。小儿嫩弱失其调理,尤易感之,四时调理之法,春宜食凉不可犯温,夏宜食寒不可犯热,秋宜食温不可犯凉,冬宜食热不可犯寒。小儿调摄不当,则易生病患。《幼科发挥》指出“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唯形色以为凭,竭心思而施治。故善养子似养龙以调护,不善养子者,如舐犊之爱惜,爱之愈深,害之愈切”[4]。高玉瑃教授认为小儿发病多与大人关系密切,如春季乍暖还寒之时,小儿不能触冒寒气,而病伤寒者,多由大人解脱之时久、或衣着过薄、减衣过快,故另寒气伤之,小儿发病。其在治疗小儿疾病过程中,特别重视与患儿家属的交流与沟通,每次治疗皆叮嘱家属,小儿勿贪凉、过热,应注意饮食,不可过饥过饱,拒绝零食糖果,油炸膨化。只有患儿家属积极配合,小儿疾病治疗才能彰显其效果。并指出,医者也应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调和药性,勿寒、勿燥。针对本证,用清热泻火治法,不要忘记顾护气津,以免高热耗气伤津,应清热养阴并用,做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敛邪。故祛邪之中常辅以太子参、石斛、花粉、芦根等清热养阴之品。
2.5治疗方法多样高玉瑃教授临床针灸治疗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总能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除普通针刺外,高教授还开展头针、耳针、火针、皮肤针、灸法、拔罐、推拿、放血等疗法。如用耳针治疗急性胃痛,皮肤针、拔罐加针刺治疗带状疱疹,治疗效果颇佳。针对小儿高热,除针刺外,还用到了拔罐、放血疗法,这两种方法皆偏于泻法。特别指出应用放血疗法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状态、气质特点及神气盛衰等情况,确定相应的治疗法则。根据人体的高矮、肥瘦、强弱、十二经气血的多少及运行情况来决定刺血的深浅手法及出血量的多少,以免祛邪伤正。高玉瑃教授对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确定相应治疗法则,将多种治疗方法灵活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实践,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各有特色,只有这样治疗才能得到良好的疗效。
案1:患某,男性,1岁4个月,主因间断发热5 d伴口腔溃疡2 d于2014年7月28日就诊,患儿5 d前无明显诱因,傍晚出现高热39℃,夜间给予布洛芬滴剂口服,热退,第2日晨起37.8℃,查看扁桃体存在滤泡,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后给予中药灌肠,间断高热。第3日查看患儿口腔,舌面溃疡多处,患儿纳差,精神尚可,舌苔厚腻,大便偏干量少,给予刮痧、拔罐治疗,仍间断发热,寻求中药治疗,给予清热利湿免煎中药,仍间断高热。第4日继续口服中药,仍间断高热,体温最高达39.5℃。第5日前来就诊。查患儿体态适中,精神尚可,面色微黄,舌面及口腔溃疡多处,近几日纳差,大便少,体温39℃,指纹已临近气关,颜色深红。详细询问病史,患儿平素食量较大,不爱吃蔬菜水果,大便量少偏干。诊断:小儿高热。证候类型:胃热型。先予大椎、耳尖、十宣放血,后针刺中脘、天枢、上巨虚、四缝,均为点刺,不留针。四缝穴点刺后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黏液或出血,四指皆有。针刺完毕后,嘱患儿家属,近日以小米稀粥为主,减少奶粉、鸡蛋摄入。隔日复诊,患儿热势较前减低,体温波动在36.8~37.6℃之间,未予放血,因于上午辰时来诊,根据子午流注纳支法,此时开厉兑,高师认为“如用泻法开井穴时,可用荥穴来代替,如用补法开井穴时,可用合穴来代替”。故本案,高师采用内庭穴泻胃经实热,予内庭、中脘、天枢、足三里、四缝点刺。继续饮食控制。隔日三诊,患儿已不发热,继续给予上述穴位针刺。后随访,患儿痊愈。
按:患儿平素食量偏大,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故本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口腔溃疡、大便干量少、指纹已临近气关,颜色深红等一派胃实热征象。治疗给予大椎、耳尖、十宣放血以泻热,给予中脘、天枢、上巨虚、三里、四缝等穴既能通腑泄热,又可顾护脾胃,起到了釜底抽薪之功效,治疗效果良好。
案2:患某,女性,5岁,主因高热2 d伴咽痛1 d于2008年8月10日就诊,患儿2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高热,鼻塞流浊涕,头痛、咽痒、口渴喜饮,体温39.8℃,自行口服健儿清解液,并用小儿退热栓肛纳,患儿体温下降,症状未缓解。第2日下午,患儿热势上升,体温40℃,咽痛明显,出现咳嗽声重,无痰,大便干,小便黄,重复上述治疗,热退,但子时后热势开始上升。于发病第3日来诊,查看患儿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不恶风反恶热,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快,体温38.9℃。诊断:小儿高热。证候类型:风热型。随即给予大椎、耳尖、少商、商阳点刺放血,后针刺大椎、尺泽、合谷。随证给予中药汤剂银翘散加生石膏、知母、蚤休口服。并嘱患儿家属,勿使患儿贪凉,也不要过热,饮食宜消化为主。隔日复诊,患儿体温正常,咽痛症状消失,偶有咳嗽,查看扁桃体红肿较前减轻。考虑余邪未尽,再次给予针刺大椎、尺泽、合谷1次,并嘱继续口服汤药2剂巩固治疗。后痊愈。
按:患儿发病正值长夏之季,此时夏季室外闷热,室内空调较为凉爽,室内室外温度不定,也易感受风热邪气而患病。《诸病源候论·风热候》云“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肺为五脏上盖,候身之皮毛,若肤腠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肺也”。故见鼻部堵塞流浊涕,咳嗽声重,或有黏稠黄痰,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咽干或痛痒等证,治宜辛凉解表,发散风热。针对本证,除选用大椎、耳尖放血以疏风清热退热,还选用少商、商阳放血以泻热治疗咽喉肿痛,后给予大椎、尺泽、合谷共奏发散风热、宣肺解表。并给予中药汤剂口服以加大疏风清热之功效,事实证明治疗效果颇佳。
小儿高热是小儿临床疾病中常见的症状,既可作为一种疾病单独发作,也可作为其他多种急慢性疾病的兼证出现。就传统医学来说,自古至今,对于小儿高热的治疗,方法多样,如现代医家张士卿教授运用达原饮治疗小儿发热[5],卫彦等[6]运用走罐法治疗小儿发热,耿梅等[7]应用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针灸治疗小儿高热多以放血为主,如赵桂兰[8]运用刺血疗法治疗小儿发热,陈丽芸等[9]耳尖放血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亦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然历代针灸医家对于小儿高热的针刺临床经验论述不多,难有经验可鉴。
高玉瑃教授善治小儿疾病,尤其善于针药并用治疗小儿疾病。针对小儿高热来讲,认为尽管小儿高热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但治法都应以治泻热祛邪为主。并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辨证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认识,选穴组方时除泻热,重视对脏腑阴阳平衡的调理。提倡使用子午流注针法,重视针刺顺序与人体气机的配合,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玉瑃教授至今已从事针灸临床60余年,不断总结创新,逐渐形成“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流派”的特色针法。以上所总结的高玉瑃教授对小儿高热的针灸治疗经验,只是其众多的临床治疗经验之一,将其记录整理下来,以资各位学者学习借鉴参考。
[1]王艳君,崔林华,袁军.高玉瑃治疗面瘫经验撷要[J].中国针灸,2015,35(5):479-482.
[2]徐绿萍.浅论取穴准确的重要性[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1):50-51.
[3]姜硕,狄中.浅论针灸处方中针刺顺序问题[J].中医杂志,2012,53(7):620-622.
[4]万全.幼科发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25-226.
[5]王小荣,张弢,刘光炜,等.张士卿教授运用达原饮治疗小儿发热验案举隅[J].中医儿科杂志,2015,11(5):6-7.
[6]卫彦,张睿英,苏苏,等.走罐法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8):23-24.
[7]耿梅,封文南,梅建娟.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9):59-60.
[8]赵桂兰.刺血疗法治疗小儿发热100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6,13(1):34.
[9]陈丽芸,王恩杰.耳尖放血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50例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4,29(2):333-334.
R249.8
A
1004-745X(2016)09-1702-04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9.017
2016-03-28)
·临床观察·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2014038)
(电子邮箱:wangyj805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