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晶(沈阳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3)
D-二聚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分析
鞠 晶
(沈阳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3)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D-二聚体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1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社会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规定的诊断标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测118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并对比不同肺炎严重指数分级(PSI分级)、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中危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症肺炎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存在相关性(r=0.628,P<0.01)。结论 D-二聚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评估;预后判断;D-二聚体
现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抗生素不合理利用,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微生物感染造成的,会给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D-二聚体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联系密切,特别是在肺栓塞及肺癌诊断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其他肺部疾病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中也有着良好的相关性[2]。本研究以11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D-二聚体在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1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社会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规定的诊断标准[2],并知情同意。118例患者中,男64例,女54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6.4± 3.2)岁;40例为低危组,40例为中危组,38例为高危组;48例为重症肺炎,70例为非重症肺炎;85例为生存组,33例为死亡组。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排除含肺栓塞、肺水肿、肺结核、医院获得性肺炎、恶性肿瘤、肺间质性疾病等疾病的患者,且所有患者实验前均未服用任何药物,实验前3个月内未出现感染。
1.2严重程度与预后评估标准: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严重程度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①不同肺炎严重指数分级(PSI分级),按照肺炎危险程度可分为三组。以患者评分在130分以上(V级),为高危组;以患者评分为90~130分(IV级),为中危组;以患者评分为90分以下(Ⅰ~Ⅲ级),为低危组。②是否为重症肺炎按照美国感染病学会与胸科学会联合发布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中规定的标准进行评估[3],分为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并根据患者预后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1.3方法:搜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体检参数、实验室指标、胸片结果及预后转归等。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 h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比不同PSI分级、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
1.4统计学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相关性分析以r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不同PSI分级间D-二聚体水平对比: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为(2564.2 ±776.5)ng/mL,明显高于低危组的(754.1±347.3)ng/mL、中危组的(1907.4±745.9)ng/mL,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低危组与中危组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之间D-二聚体水平对比:重症肺炎组D-二聚体水平为(2528.5±760.5)ng/mL,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组的(1116.6±671.4)ng/mL,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D-二聚体水平对比: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为(2934.3±662.4)ng/mL,明显高于生存组的(1290.3±661.5)ng/mL,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相关性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存在相关性(r=0.628,P<0.01)。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社区获得性肺炎多发于老年人。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病率约为全部发病人数的65%,病死率高达20.8%~29.0%[4]。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是指患者在医院环境外出现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且包括有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出现的肺炎[2]。因此,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预后进行正确评估,从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一旦患者出现急性感染,会导致机体大量释放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致使其出现凝血功能异常[5]。而D-二聚体是当前临床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在判断多种肺部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主要来自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6]。影响D-二聚体水平的因素较多,包括肺栓塞、手术、脑梗死、静脉血栓形成等。通常情况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大多受病原体侵入及抗凝功能紊乱的影响,极易引发血液高凝状态,导致D-二聚体水平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能为其病情变化及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中危组(P<0.05)。结果表明,通过D-二聚体水平检测,能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重症肺炎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5)。结果表明,随着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的加重,其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呈现不断升高趋势。而且,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知,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且D-二聚体可作为一项判断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综上所述,D-二聚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1] 沈健,朱一川,徐太静,等.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9-11.
[2] 薛书保.PCT、D-二聚体、IL-6水平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2015,15(4):488-489.
[3] 张智勇,杨晓东,李爽,等.D-二聚体、CRP、PCT水平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的关系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3):313-315.
[4] 李凡敏,梁宗安,胡丽佳,等.降钙素、D-二聚体、C反应蛋白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4):563-566.
[5] 吴海蓉.D-二聚体在肺部疾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6(2):170-172.
[6] 张洁.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J].实用老年医学,2015,29(11):923-925+932.
1671-8194(2016)21-0082-02
R563.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