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三重境域

2016-01-29 11:46金奇
桂海论丛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金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一个多层次的思想提升与社会实践过程。从实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一般会在三重境域上展开,即理论知识认知层次上的传播、思想观念认同层次上的传播以及实践行动贯彻层次上的传播。认知之境、认同之境、实践之境,这三重境域由浅入深、有序推进,有利于促成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理解、思想认同与实践贯彻,并形成“知识——思想——实践”的互动,从而实现传播的预期效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认知之境;思想认同之境;实践贯彻之境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6-0026-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一个多层次的思想提升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从实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一般会在三重境域上展开,即认知之境——知识理论认知层次上的传播,认同之境——思想观念认同层次上的传播,实践之境——行为行动实践层次上的传播。这三重境域由浅入深、有序推进,有利于促成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理解、思想认同与实践贯彻,并形成“知识——思想——实践”三者的互动,从而实现预期的效果,最大程度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

一、认知之境:知识理论大众化层次上的传播

认知之境是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知识性、理论性信息的认知程度和理解把握水平。知识理论大众化层次上的传播,首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理论所涉及问题本身的梳理解读,以引导人们认知理解知识理论所关涉问题的来龙去脉与知识背景。诸如:问题本身是什么,是一个思辨性的纯粹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回应现实质疑的现实性问题?是一个专家式的、学究性的问题,还是一个源于实践的、大众性的真实疑问?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状况如何?等等。其次是对回答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材料的真伪性进行考证。诸如用以回答问题的知识性材料本身涵盖哪些方面的内容,材料的真实性、可信性如何,材料间的逻辑关系能否确立;由于历史认识的主体性,被赋予主体价值倾向的知识材料是否具有客观性等。再次是对价值观的内涵因子所涉及的知识理论体系本身的梳理分析,建构相关“知识系统树”,进行系统的传播教育,并力求促成受众的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既内含各自独立的问题,又相互构成价值与知识系统树,因此,要真正使传播教育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引导人们对理论所涉及的“知识体系”“知识群”“价值群”等系统把握,接收者点状或单线条的信息接收可能会对“理论知识系统树”的个别问题有所体悟,但这只是对知识信息的零星把握,不足以建构稳固的系统观念,更不足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价值观问题,所以必须进行系统的传播教育,而受众则要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以建构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

当然,对大众来说,系统化的学习研究可能只是少数专家式人物所采取的路径,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不具备相应的条件、精力,也不具备充分的动机,正如邓小平曾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也就是说,在铺天盖地、角度万千的理论问题与价值问题的分析论述材料中,最重要、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材料往往只是少数,知识理论层面上的传播可以对此作重点关注,但结果可能仍然流于只是提供或传播一些已被反复宣讲的常识性结论,这样,由于深究不足,受众就有可能对结论的正确性、真实性、权威性存在质疑,这是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也往往造成了学究式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隔阂、疏离甚至是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过程需要对支撑结论的知识系统与价值观因子进行历史性的追溯与实证性考辨,以促成接受者获得思想与价值观赖以确立的、知识的坚实基础。

知识理论层面上的传播是建构大众思想的必要前提,没有这样的前提,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就无法形成。但人们知识概念理论信息的习得却不是形成思想的充分条件,换言之,知识不等于思想,因为影响思想的因素错综复杂,除了知识之外,还包括人们的情感、经历、信仰、现实利益等诸多方面,都会对之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虽然知识概念、理论术语等是可以被灌输、被传播、被教育的,也是可以在一定人群中实现普及的,但问题是知识(理论知识)通常只是一个壳或容器而已,或者说,知识只是一种载体,对于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来说尤其是这样,这种载体所承载的思想或容器里所盛装的思想价值能否真正到达受众头脑深处,融合为受众自己根深蒂固的“思想”与“价值观”,则不是一个容易普及的过程。现实中,学习者接受一样的教育,考出一样的分数,但两个人从同样的知识中所形成的思想与价值观可能截然不同。也就是说,思想不像知识一样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普及,而个体的社会性行为多半是源自个体的真实思想,而可能不太拘泥于书本中习得的教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知识性的存在,但更重要的它也是思想性的存在,所以,超越知识性普及层次传播的更高层次是“思想认同”,也即“价值认同”层次上的传播。

二、认同之境:思想观念认同层次上的传播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对象的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理论的理解与对知识理论所蕴含的思想或价值的认同完全是两回事。对于一个理性正常的人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教育通过推动人们的理性思辨,在知识理论上是不难实现人们了解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和内涵因子的,甚至在术语与概念表述上也能说个头头是道,正如坐在宣讲台上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但是思想上的那样一种由强烈认同所产生的执着信仰会有那么一点点吗?这可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且可能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或者说得明白点,概念理论上的认知理解不等于思想观念价值上的真正认同。所以,如何让大众从知识层次上的认知理解提升到思想价值层次上的认同接受,甚至产生信仰层面上的执着与信念,则是一个更深层次上的问题,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境界层次提升和实效性提高的显著标志。近年来,全媒体平台与国民教育系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知识层面上的传播不能说不多,几乎家喻户晓,但这种知识性的教育与传播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因子相对普及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尤其是在干部、党员、青年人中,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思想与价值认同”,或者作个不恰当的类比:是否达到了像一些信教群众那样对某种宗教理念所能达到的认同、执着甚至是狂热?遗憾的是,不少传播者或教育者恐怕还没有这样的足够自信。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宗教教义,而是科学的、真理性的进步价值观系统。当书面上的知识信息与真实的思想不能接轨、融合时,结果只能是,理论概念还是书面上的那个理论概念,个体的思想可能还是原来的那个思想,这表明了表现于外的理论知识与深藏于内的真实思想之间可能偶或出现断裂与背离现象,这种断裂和背离使相对“形而上”的理论知识与人们“形而下”的真实的思想观念之间出现了诸多相悖与不一致的情况,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真实效果也就因此显得不容乐观。endprint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第二个层次是引导人们在思想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思想认同与价值认同。在纷繁芜杂的知识理论的狂轰滥炸下,最终积淀到人们思维深处的东西就是那么一点点真正有价值的“思想”,而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形成“思想认同”。如何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和渗透的政治原则、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并内化为自己真正信仰的知识体系、真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一部分,这是传播者与学习者,决策者、研究者与普通大众等都值得深刻反思的深层次问题。研究者、教育者、传播者是基于信仰层面上的执着认同而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热潮,还是自己甚至也言不达意、口是心非、将信将疑?所以,广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自己的真实信仰、真实态度、真实情感直接决定着是否能引导受众将接受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理论接收推进到思想认同层次上的接受。如果坐在宣讲台上的滔滔不绝者自己也底气不足,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摄人心魄的信仰,问题就比较严重,充其量仍只是理论上、或者学术上的装饰门面,看起来也花枝招展,但实质上只不过仍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或书面层次上的理论探讨,与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真实信奉的“价值观”可能并无多大关系。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如何引导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制度设计产生真正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产生信仰般的执着。如果知识与思想两张皮,或者能看懂、熟知或理解价值观的概念表述,但无法对知识承载的“思想”真正有所感悟,即当思想认识对理论没有产生真正的思想认同与价值认同,可能的思想背叛与行为背离或迟或早就有可能发生。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次比之于知识理解层次要更进一步,也更为重要,历史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党的早期中流砥柱们,执着钟情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及其信仰价值,但却不一定是马克思主义庞大知识体系的学究式专家,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中,积淀并形成的是一种坚如磐石般的思想认同与价值认同,从而使理论与价值观的物质潜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其巨大的作用绽放得淋漓尽致。但仅有思想认同还不够,比思想认同更进一步的是在行为实践中如何持续地贯彻实施的问题。

三、实践之境:实践行动贯彻层次上的传播

由一般知识传播层次到思想认同层次再到实践贯彻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向纵深推进的需要与标志。当人们对一种思想或价值观产生认同,通常会期望这种思想或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能早日兑现,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较多地关注现实利益以及当下一些人的急功近利不无关系。问题是,思想观念所蕴含的价值的实现必须借助实践来推动,而且这种实践通常又多是有代价或成本的。如果说理论知识是思想的载体,那么思想就是价值的载体。思想所蕴含的价值是远期价值,还是眼前价值,是物质价值,还是精神价值,价值实现的条件、成本、代价如何等,这也是需要向思想认同者、价值追求者、理论学习者做出正确的、合理的解释,否则,就难以解释美好的理论概念与严峻的事实之间的反差。在理论界、思想界、教育界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承继、发展等“理论域问题”时,普通民众可能更关切自己的现实物质利益等“现实域问题”。邓小平曾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马克思也曾强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的这两句表述实际上批判了否定群众现实利益的错误观点,他认为“利益”决定“思想”,群众的实际利益决定其思想发展进程。也就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伦理观念”。换言之,尽管“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是,人们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实际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即“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所以,如果不解决民众的现实利益与民间的现实疑问,再完美的思想理论或价值宣传都有可能使自己出丑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在一面高谈阔论、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另一面必须高度关注并真正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否则,就无法打消人们的某种质疑。如果说一些人有什么疑惑,那么可能是较多地把这些官方的思想理论价值观与自己的现实做了链接。在核心价值观与实际状况及现实感受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时,价值观的说服力可能不是来自价值观本身的自圆其说,而是来自于这种价值观所可能产生的物质力量,来自于这种价值观“创造”的物质蛋糕分配在每个人自己手中的真实份额。

可以肯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基本价值理念在现时代发展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思想是合历史性与现实性、合规律性与价值性的凝练与概括,而对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每一个问题令人心悦诚服的回答都必须回到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与当代中国无法超越的现实国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现实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一经结合实现了自身的大众化并勃发生机、结出硕果时,这种价值观的先进性与合规律性更是得到了确凿无疑的证明。当然,理论与价值观惠及全民的价值属性是一个渐次呈现、逐渐实现的历史过程,在很多时候甚至要以代价为前提。如是,那么在现实价值可以为全体民众相对公平地所分享到来之前,在伴随着问题与代价的价值实现过程之中,就不是质疑甚至否认思想理论与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的可能性,而是毅然付之以坚定的信仰情节,在实践中一如既往地守望、推动、贯彻、实施。

任何一种价值观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理论都有一个与时俱进、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过程。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教育的第三个层次,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思想认同的前提下,尤其要注重引导人们理性地应对理论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的反差,并着实推动人们在个人的行为实践中执着地遵循、贯彻、落实,是通过行为实践推动各方面的改进与完善,而不是有意无意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可能的羁绊者。显而易见,一张白纸可以涂抹任意的蓝图,但当这张白纸已经侵润了习得的传统、文化、世俗的生活与特定的时代境域等多种底色之后,蓝图的绘写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恰当地遵循“白纸”上已经客观存在的主基调与业已存在的现实背景,这就使任意性的选择、随心所欲的价值编织成为不可能。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活动必须依据受众生活现实和价值观实际,顺势而为,并在现实生活中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实践中践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责任编辑 任浩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