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沈阳市妇婴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措施
王 爽
(沈阳市妇婴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目的对机械通气的护理进行了新的研究,现将护理经验进行分享。方法 通过对气道护理、呼吸机调试、气囊管理、气道湿化与分泌物的吸出的护理,保证患者的气道状态尽量接近正理状态,清洁,无感染。结果 通过实行优质的护理措施,我科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对其呼吸机的管理和气道护理,均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极大的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结论 维持室内良好的通风与消毒,保持合适的温度与湿度,有助于患者的护理。在做好专项护理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基础护理。例如患者口腔护理,鼻腔部护理,及时进行抗菌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翻身、叩背,促进其自主排痰。同时,也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用亲切和蔼的态度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安抚患者的情绪,能尽量配合治疗,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机械通气;气道;护理
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新一代多功能呼吸机的引进,机械通气已广泛应用于急救麻醉,ICU和呼吸治疗领域,受到广大护理人员的支持。近年来,对机械通气的护理进行了新的研究,现将护理经验分享如下。
1.1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护理:气管插管患者应头稍后仰,缓解插管压迫咽后壁。每1~2 h将头部转动一次,将导管压力点移动。气管插管应妥善固定,以避免因呼吸运动而引起的移动,导致导管损坏气管黏膜,或与呼吸机回路脱开,或滑入支气管。应适当使用牙齿垫,避免患者将导管咬扁。对气管插管的刻度进行标记和记录,经常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双肺听诊呼吸音。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要防止气管套管脱落,用丝带绑在患者颈部做固定,管周围的纱布垫保持清洁和干燥,气管插管垫1~2次/天更换,以防止切口感染。
1.2 呼吸机调试及护理:合理设置和调整机械通气参数是发挥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否则,不仅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还会引起各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呼吸机参数应事先设定,然后根据患者的意识、心率、血压、血气分析等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价,然后调整参数。常规的PaO2和PaCO2监测指标是调节呼吸机参数的最可靠的依据[1]。要注意呼吸机的报警,常规的报警装置设置有低气压、高、低每分钟通气量、通气频率、气道压力等。如果由于自发呼吸作用强或弱,气管内的突发性痉挛引起的通气量不足,除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外,还需根据临床综合指标合理使用药物,调整呼吸模式。另外要注意查看连接是否紧密,管道是否打折、扭曲。呼吸机相关肺损伤与高气道压力相关,在机械通气和肺组织扩张时增加肺容量。因此应调整氧浓度、呼气末容积和呼气末正压和吸气峰的变化,并监测患者的气道压力变化,减少肺损伤的发生。
1.3 导管气囊护理:根据气囊的大小可分为低容高压气囊、高容低压气囊等。气管的毛细管血管压力约为30 cm H2O,为了避免气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临床上常规使用高容低压气囊。给气囊充气时最好有压力测量装置,无条件测量压力,需要掌握最小有效压力技术,即可保证吸气不漏气,又要防止因胃反流而引起误吸。
1.4 人工气道湿化:正常人呼吸道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主要依赖于鼻腔、口、喉、气管黏膜的水分蒸发。人工气道建立后,破坏了正常的生理温度和湿度。如果我们不保证气体湿化和温度,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下呼吸道黏膜干燥,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2],导致排痰不畅,气道阻塞,肺不张和激发肺炎等并发症。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潮气量严重不足,分泌物黏稠,说明湿化不足,应该适当增加湿化或缩短时间间隔。如果患者分泌物过度稀薄,过度频繁的咳嗽,患者烦躁,发绀加重,说明湿化过度。
1.5 分泌物的抽吸:根据气管导管的直径,吸痰管的直径不超过气管导管的直径1/2。当抽吸压力过大时,可引起肺内负压,肺泡塌陷;如果吸力不足则无法有效吸痰。吸痰应严格无菌操作,可用无菌吸痰管。最好戴无菌手套进行吸痰操作。高浓度氧吸入2 min后吸痰,增加氧储备。将吸痰导管尖端插入无菌生理盐水中,以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并具有润滑作用。然后轻轻地在没有负压力的情况下插入气管导管,当达到一定深度时,轻轻旋转,同时慢慢退出吸引,不宜做上下吸引。每次吸痰操作不应超过15 s,如果痰一次不能完全吸净,先吸氧或接呼吸机,使血氧达到90%以上,再进行操作。
通过实行优质的护理措施,我科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对其呼吸机的管理和气道护理,均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极大的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维持室内良好的通风与消毒,保持合适的温度与湿度,有助于患者的护理。在做好专项护理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基础护理。例如患者口腔护理,鼻腔部护理,及时进行抗菌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翻身、叩背,促进其自主排痰。同时,也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用亲切和蔼的态度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安抚患者的情绪,能尽量配合治疗,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 Fortier G.New landmarks improve the positioning of the left Bronchocoth double-lumen tube-comparison with the classic technique[J].Canadian J Anaesth,2014,12(8):790-791.
[2] Araki K,Nomura R,Urushibara R.Displacement of the doublelumen endubronchial tube can be detected by bronchial cuff pressure change[J].Anesth Analg,2013,8(6):1349-1353.
R473.5
B
1671-8194(2016)36-0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