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裕璧 指导 张福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张福利教授舌诊远程诊疗经验*
韩裕璧指导张福利△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尤其在远程诊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福利教授据多年临床经验,在远程诊疗中以舌诊为核心,指导临床用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列举张教授在远程诊疗中,据不同舌象变化,分析病机,确立治疗原则,遣方用药的典型病例,以兹同道共参。
舌诊远程诊疗经验
舌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医诊断疾病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世人有“杂病重脉,温病重舌”的说法。吴坤安在《伤寒指掌》中指出“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毕形于舌。故辨证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此要法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福利教授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临床治验者极多,患者多慕名而来,其中不乏远程诊疗者。张教授指出不论外感和内伤疾病,以舌诊辨证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现代网络极其发达的社会,远程诊疗不再遥不可及,而舌诊在远程诊疗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现将张福利教授远程诊疗中应用舌诊的经验介绍于下,以兹同道共参。
《临症验舌法》记载“核诸经络,考手足阳明,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舌体是脏腑机能、气血运行状态的直观反映,舌象是生理、病理变化的综合外在表现,故舌诊是司外揣内的重要技巧之一[1]。张教授指出,中医诊疗需始终贯彻整体观念,抛开机体整体环境,而针对单一疾病和症状的治疗,既不全面,也不可能收获全效。故临证时应以机体为整体,将舌诊信息与机体综合信息及疾病整体变化结合,分析病因病机,指导临床。舌诊有准确、直接、客观的特点,对于问诊无发现,辨证无可参的疾病,唯舌诊可依。在临床所获诸多信息中,舌诊具有高度准确和提纲挈领的作用,无疑是诊断的核心,所以高度重视舌诊所得。
远程医疗是指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患者、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2]。从1988年我国首次现代意义上的远程医疗活动[3]开始,远程诊疗在我国逐步发展,特别现今科学技术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身体健康更加关注,对医疗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远程诊疗逐渐展示其优势。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可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条件好的医疗机构为异地的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健康护理服务,也可以为异地的医生提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咨询、手术指导等[4]。远程诊疗有助于整合各地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方便广大基层百姓,使百姓少了旅途劳苦和奔波,又得到了高水平的诊治。中医远程诊断所需要的检查指标较西医的检查指标易于获得,也易于满足诊断的需要[5]。中医远程诊疗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远程诊疗在一定程度上也弘扬和发展了中医。
舌诊在疾病诊疗,尤其是在远程诊疗缺少体格检查及资料不完备的情况下,对辨别病情轻重,指导诊断治疗,特别对急重症患者的及时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远程诊疗中,患者由于病情重、病症急或其他原因无法亲自就诊,仅能通过电话或网络叙述病情及症状,提供西医检查结果,传递舌诊图进行诊治。张教授认为,患者症状描述带有一定主观性,可能有所遗漏或偏颇,而西医检查结果只可辅助诊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舌诊图则是诊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尽管舌诊图受光线和拍摄水平的不同,可能对真实舌象有所影响,但是通过综合观察舌诊图,排除舌诊图失真部分,仍可得出真实可靠结论,指导诊断治疗。
远程诊疗患者多是在当地或多处诊治效果不佳者,病情多较复杂,需更加认真对待,正确诊断是取得疗效的第一步。舌诊直观、准确的特点使之成为现代远程诊疗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舌象的观察,可以判断患者感邪轻重,邪气属性,病变深浅,津液盈亏,病情顺逆,并直接指导临床用药[6]。张教授指出观察舌诊时,舌质与舌苔变化不可分割,舌苔反映卫气层次,舌质反映营血层次,临床中应苔质合参。观察舌苔应注重色泽、润燥、厚薄及分布。舌苔颜色可反映病邪性质,白苔主表、主湿,黄苔主里、主热,灰黑苔主里、示病情较重。舌苔薄厚可反映病邪浅深,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为薄苔,示病情轻浅;否则即为厚苔,示病已入里、病情较重。舌苔润燥可反映津液盈亏,苔润示津液充足,苔燥示里热较重、津液已伤。正常人舌苔布于舌中,边尖及根部少苔,若苔满布全舌,为邪气充斥三焦。舌质反映疾病处于营血分不同层次、阴伤及瘀血程度。红舌为舌色深于正常的淡红色,是浅层阴伤的标志。舌质深红即绛舌,表明疾病已深入营血分。舌质紫绛为营血分热甚或肝肾阴竭。舌质青紫示气血运行不畅、血液瘀滞;局部出现青紫斑点示瘀血阻滞局部。舌质与舌苔变化一致,说明病机相同;若两者变化不一致,提示体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理变化,病情一般比较复杂,临诊中要处理好标本缓急关系,不能轻易从舍[7]。如苔白厚而干,参合舌质较深为湿重于热之湿热征象;而苔黄水滑,舌质色淡则为寒湿征象。
张教授认为舌诊对辨别病情轻重,寒热虚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常人体阴阳处于动态平衡,津液阴精充足则可制约阳气,若外邪侵袭人体,邪气盛或正气虚耗伤津液,均易致阴津不足,而阴津耗伤程度与病情轻重和预后关系密切。津伤轻证时苔厚而干燥,病情较轻,尚可饮水自救;肺胃阴伤轻证时舌质红少苔,沙参麦冬汤可治之;阴伤较重时舌体瘦小,舌红少苔,六味地黄丸可治之;阴伤重证可伤及人体之精,精伤则舌质暗绛,干枯萎软,舌上有坑陷,非血肉有情之品,不能填补阴精。精伤期多属疾病后期衰竭阶段,脏腑功能严重损伤,应高度重视。如患者苔黄厚不燥,即使伴随症状较重,但津液未伤,治疗得法,收效也快。若患者苔黄厚而干燥,则津液已伤,即使伴随症状不重,病情也较重,需高度重视,及时治疗。正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据舌诊查津液之盈亏,以便及时顾护患者阴津。病情复杂者,结合症状舌诊综合参验,方不被假象所迷惑。如胸闷脘痞,伴手脚冷凉,据舌苔白腻或黄腻,当知此时手脚冷凉为湿邪阻遏气机所致,不可见手脚冷凉即谓阳虚。
舌诊还可指导判断病情顺逆及预后。张教授认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单依症状或西医指标的改变,远程诊疗中,舌诊图可以保留下来作为很好的佐证,动态观察舌诊变化是十分可靠的依据,并可为进一步治疗确定方向。治疗后,患者的舌苔与舌质的相应变化则进一步验证了舌象与疾病的相关性[8]。据此可积累相关经验,将舌诊与诊断治疗更紧密的结合。病理性舌苔消退提示邪势减轻,无苔处生出新苔提示正气恢复,疾病向愈。如同是少苔,舌光红柔嫩示病情较轻,治疗后多舌红减轻,舌上生苔,预后良好;而舌紫绛萎软如猪肝示病情较重,预后多不良。故关注舌质、舌苔变化可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担忧和心理负担,也可防止遗漏病症,避免忽视病情恶化。
4.1案1患儿,男性,2周岁,因手足口病入住某儿童医院。3 d来体温持续在39.1℃以上,经抗生素、退热剂及酒精擦浴等常规治疗,体温下降仍不明显。患儿刻下症状:发热、嗜睡、易惊、瘛疭,大便3 d未行。舌诊图示舌质红,舌苔异常黄白厚腻。辨证为湿热充炽、热重于湿,腑实窍闭、动风滞络。治以清热祛湿通下、息风通络止痉。处方:生石膏50 g,金银花20 g,生大黄10 g,栀子10 g,滑石20 g,地龙15 g,全蝎5 g,羚羊角粉0.6 g(冲服),钩藤40 g,桂枝10 g,藿香10 g,紫草20 g,生姜7.5 g。2剂为4 d量,水煎服,每日4次。当晚立即服药,第2日早上解下黏腻臭秽大便,上午(服用完1/4剂)体温降到正常,已无嗜睡、易惊现象,下午体温略高于37℃(已服用完3/8剂),停服余药。一诊方减石膏,又服至体温恢复正常,即停服(又服用3/ 8剂)。
按:张福利教授认为现代人饮食趋于肥甘厚腻,活动量减少,居处环境更多污染和噪音,生活压力增大等都导致了湿热体质的增多,湿热成为多种疾病的核心病机。湿热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外感湿热病因明确诊断较易,内伤湿热无明显诱因,有时症状亦不典型,往往易被忽视和误治。但湿热为病缠绵难愈,且湿热特点弥漫三焦,细心甄别亦不难发现。对于无胸闷、腹胀、脘痞、呕恶、便溏等湿热典型症状,只要舌诊观察到舌苔为白腻或黄腻,舌质非淡白,而是红舌或颜色更深,均应辨为湿热。若出现舌苔腻而满布全舌,即为三焦湿热,是湿热证舌象的典型特征。对湿热弥漫三焦者,治疗时选用三仁汤,以杏仁开上焦,白蔻仁畅中焦,薏苡仁导下焦,或以温胆汤分消走泄三焦湿热。临证尚需据症状及舌苔辨别湿热之轻重。若苔黄微腻者辨为热重湿轻,治以辛寒清气为主,如石膏、寒水石等,辅以滑石、薏苡仁等淡渗利湿之品。苔微黄腻者辨为湿热并重,治以辛温苦燥、苦寒降泄。苔白腻者辨为湿重热轻,治以化湿为主、兼以透热,注重三焦湿热同化。此外,据舌苔厚薄分布的不同,分别湿热在上、中、下焦何处为重,治疗亦各有侧重。本例患者之发热并非单纯热邪炽盛,而是湿热弥漫,舌质红,舌苔异常黄白厚腻即是湿热证典型舌象,据此应用清热祛湿法,辅以息风止痉即获良效。
4.2案2患某,女性,患干燥综合征,近100 d连续发热,每日下午体温37~39.8℃,多处治疗不效,西医建议激素治疗,患者未同意,遂寻求中医治疗。舌诊图示舌质红绛,苔黄腻而满布全舌。辨证为气分三焦湿热,营分阴伤邪伏。治以温胆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治疗气分湿热,加黄芩清热,金银花透热外达,以青蒿鳖甲汤清营凉血,治疗阴分伏邪,以增液汤清营热、养营阴。患者服药4剂后,已无发热,轻微调整处方,继服1个月调理。停药两年后随访,患者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为湿热日久伤阴之气分湿热兼营分阴伤证。其典型舌象为舌质红绛或紫绛,舌苔白腻或黄腻,可伴有裂纹或剥脱。叶天士云“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防其就干也。勿忧之,再从里透于外,则变润矣。”张教授主张针对此种舌象,需苔质合参,舌苔黄腻示气分湿热未解,舌质红绛示邪入营分,其病变分布气营两层,不同于单纯湿热证,病变层次仅在气分,也不同于气营两燔,两层均是温热病邪,可以气营热两清,故其治疗更加复杂,应重注两层同治,侧重治疗外层气分。治以清气分湿热为主,辅以祛营分阴伤之品,湿热祛除不能继续化燥伤阴,阴伤随之解除。祛湿药宜选茯苓、薏苡仁等性质平和者,避免燥烈伤阴之品。滋阴药宜选生地黄、麦冬之类,避免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腻之品恋湿留邪。此外可灵活配伍轻清宣气透热之品,如金银花、竹叶之类,以助轻宣湿中蕴热。
4.3案3患某,女性,患慢性萎缩性胃炎4年。刻下症状:胃部隐痛,脘腹痞胀不适,食后及郁怒时加重,嗳气,口干渴,烘热汗出,失眠焦虑,腰酸痛。舌诊图示舌质红少苔,舌中有裂纹。辨证为胃肝肾阴伤,阴不制阳,气机逆上。治以沙参麦冬汤加减,益胃阴、制胃气,补肝阴、制肝气。处方:沙参15 g,麦冬20 g,玉竹15 g,天花粉20 g,白芍30 g,生牡蛎30 g,赭石30 g,川牛膝15 g,紫苏子10 g,砂仁10 g,桑叶10 g,夜交藤30 g,白扁豆10 g,甘草10 g。服药20剂后患者反馈:胃部隐痛、脘腹痞胀明显减轻,情绪平稳,睡眠良好。舌诊图示舌红减轻,裂纹亦变浅。微调处方继服16剂,诸不适症状消失,舌诊图示舌上微微生出薄白苔。停药5年,随访无明显不适。
按:脾胃为后天之本,蒸腾水谷熏于舌面而形成舌苔。舌苔有无是胃气强弱的表现,有苔则胃气尚存,无苔则胃气虚弱、阴液亏虚。张教授据临床观察得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舌体瘦弱,舌质红,舌苔剥脱或少苔,有裂纹等胃阴虚之象。以胃镜的角度来说胃黏膜损伤程度重,多表现为黏膜色泽灰暗,血管透见,甚至增厚粗糙,呈颗粒或结节僵硬感[9]。此时患者脘腹胀满为阴虚不运,而非湿阻或气机不畅,故应以沙参麦冬汤滋养胃阴,而不可过用辛温化湿或辛香行气之品,以防加重阴伤。服药后舌诊图示舌红减轻,裂纹变浅,说明阴伤得到改善。二诊治疗后,舌诊示舌上薄白苔生出,说明胃气逐渐恢复。
国外曾有人称舌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窥视到人体内脏的变化[10]。尽管现今科学技术发达,西医检查手段丰富,舌诊仍是中医诊疗中重要的部分。近年来已被国内外医学界所重视和研究,认为舌的润燥可作为全身血液代谢的客观指标,而舌色的变化与血液循环的改变及细菌毒素的侵入以及生理失调、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有着明显的关系[11]。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远程诊疗有望在未来医疗模式中展露头角。张教授指出临床所遇患者各种征象往往十分复杂甚至相互矛盾,这时我们要全面观察,综合分析,突出重点,抓住明显异常征象,进而得出对疾病本质的正确判断,而舌诊正是打开诊疗疾病关键的钥匙,因此深入学习舌诊,掌握其临床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余洁英,杨秋晔,陈凯佳.岭南名医梁玉瑜舌诊学术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9):1918-1919.
[2]傅征,梁铭会.数字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牟岚,金新政.远程医疗发展现状综述[J].卫生软科学,2012,26(6):506-509.
[4]刘阳.浅谈远程医疗的应用与发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68-969.
[5]徐公明,马志庆,柳澄,等.中医远程医学网中舌象分析系统的设计研究[J].河北医学,2011,17(5):661-663.
[6]张萌.《王氏医案》温病舌诊特色及临床运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3):250-252.
[7]王丽平,张其慧.许彭龄教授脾胃病舌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45-1847.
[8]唐棠,高培质.高培质教授运用舌诊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经验[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2):103-105.
[9]韩雪,姜树民.勤求古训,观舌善诊——姜树民脾胃病舌诊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2):2435-2436.
[10]李佩文.浅谈中医舌诊教学[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 (17):2371-2372.
[11]姚菊峰,尹燕,董怡,等.脑卒中舌态的动态变化规律及辨证施护导向[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4:108-109.
R249.8
A
1004-745X(2016)05-082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5.022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D201420)
△
(电子邮箱:fuli7505@163.com)
201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