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秀兰指导 王毅刚(1.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庆 4000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1)
·薪火传承·
王毅刚主任中医师“动留针术”治疗妊娠合并尿路结石所致腹痛穴法探讨*
乔秀兰1,2指导 王毅刚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庆 400021;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王毅刚老师王是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针灸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第4批、第5批中医名师带徒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本文通过对王毅刚老师“动留针术”的总结,指出了“动留针术”的概念、操作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并介绍王毅刚老师对妊娠合并尿路结石所致腹痛的认识,及其针刺治疗妊娠合并尿路结石所致腹痛的临床经验。
妊娠合并尿路结石 王毅刚 动留针术
尿路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过去通常采用开放性手术,目前在发达国家开放手术不再作为常规治疗方法,更趋向于采用微创手术治疗[1]。而妊娠期尿路结石更是临床棘手问题,妊娠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妊娠期间合并输尿管结石容易诱发尿路感染、肾绞痛、发热,进而导致流产、早产等,甚至危及孕妇及胎儿生命安全,临床需要采取必要的医学措施,但由于胎儿可以压迫输尿管导致其生理解剖发生改变,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难度[2]。药物干预选择范围较窄,手术受限,体外震波、激光或超声碎石也被认为应限制使用。目前,关于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论,尚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可供参考[3]。王毅刚主任中医师应用“动留针术”治疗妊娠合并尿路结石所致少腹疼痛,善用“动留针术”中的胸胁病症用咳气法配合“促感传术”中的循法,疗效显著。
王师自中医学徒始,先后经历了传统师承衣钵的实践,系统而规范的科班培养。从医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学术见解独到。王师认为,传统的针刺留针方法谓之“静留针法”,指在留针期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答”。这种传统的留针方法不能完全发挥临床针刺治疗的效果。王师根据自己的师承经验,创“动留针术”[4],意指在留针期间,配合患者有目的地配合躯体某部的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针刺“动留针术”是指针刺治疗时以自体运动感应来调动神机的又一种技术方法。针刺动留针术是在原有针刺得气基础上对神机的再一次调动。
“动留针术”包含临床7法。1)头面疾病用叩齿调气法:适应于用于牙痛、偏头痛、面瘫、下颌关节紊乱症等症。2)胸胁病症用咳气法:用于胸胁岔气、胸胁疼痛诸症。3)喉咽病症用吞津利咽法:适用于咽喉部疾患,如咽痒咳嗽、扁桃体炎、咽炎、喉炎及梅核气等。4)脘腹病症用深呼吸调气法:适用脘腹疼痛诸症。5)气陷病症用提肛法:适用于脏器下垂诸症。6)摩腹运动法:适于腹痛、腹胀、胃下垂、胆石症、胆囊炎等症。7)肢体关节疼痛用伸展运动法:适用于肢体关节的各种软组织损伤、退行性变。如扭伤、岔气、劳损等。
纵观“动留针术”临床7法的适应症,以痛症居多。痛症是针灸优势病种。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64种针灸治疗适应证,有32种与疼痛有关。查阅文献,针刺治疗痛症的病种范围一般为以下:神经痛、骨性疼痛、软组织损伤、急慢性头痛、癌症疼痛、浅表躯体痛、深部躯体痛、内脏痛、针刺镇痛、针刺麻醉[5-15]等。
中医对结石有较早的认识,汉代《神农本草经》提出“石淋”病名,“砂淋”病名首见于《中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宋代《圣济总录》提出“砂石淋”“沙石淋”之病名。宋代《证类本草.营草根》提出“沙淋”病名。清代《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指出“轻则为沙重则为石”。王师认为,尿路结石的形成主要在于气滞血瘀、气机失调推动无力、下焦津液炼而成石;那么其治疗需调动神机,调理气血,疏通气机。妊娠合并尿路结石临床上并不多见,若在妊娠期过长时间或过量使用解痉镇痛类药,对母胎发育存在安全性影响。
按照脏象系统的学说,各脏腑组织器官有自己的功能运动模式。如肺司呼吸出入之气,膀胱主气化水液等等。组织器官内在气机运动,组织器官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相互关系的调节等,必定有一个更高层次系统调节。而协调各系统能正常运作,更发挥更好的协同与组织,这也是神机的功能。各脏腑组织器官尽管各自的运动模式有异,但总的说来,可以概括为“升降出入”。升降出入是各脏腑组织器官气机运动总体形式。生命活动与与外界环境相互适应,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巨系统中的任何环节“升降出入”有失常态,小则引发疾病,大则生命终止。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是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因此,各藏象系统之上尚有更高层次的主宰与调节,就是神机的功能。
治疗上可采用“动留针术”之咳气法,针刺取病所近部或远端穴。针刺得气后留针,令患者作如清嗓动作般的下意识咳气,或闷咳,但不咯出痰,务使咳而有声震荡、使胸廓呼吸肌产生运动、胸腔内气机为之震动,促进胸胁部气机调畅的方法。动留针术通过柔顺的动作,或呼吸调息运动,可以重整脏腑经脉气机的正常运作。丁光迪先生解读《诸病源候论》“振腹自极”这种呼吸调息运动,视为对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的按摩运动,说“伸腰而振腹自极,是宽展腰腹,是清气充满于体内,达到极度,继而放松,则一吸一呼,一鼓一忪,一张一弛,能振奋中阳,流通气机……同时,这种运动,反复驰张,已有按摩内脏的作用,增进自身的活动能力,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16]。这样即可调动患者自身神机,梳理气血,利石外出,安全有效,达到治疗的目的。
患某,女性,36岁,公司职员,2014年8月16日来诊。主诉:身孕4月,左少腹痛2 d。患者既往有右肾及输尿管结石病史,经常有右侧胁肋下疼痛,发作时腰胁疼痛难以忍受。两天来,疼痛复发。疼痛难忍,不敢大口呼吸。此次由于有孕4月,家属既往重视,昨夜彻夜难寐,为保障胎儿安全,拒绝服镇痛药,但求针刺镇痛治疗。查体:患者体质壮实,营养良好,体检配合良好。右胁肋处疼痛拒按,因痛而不敢大口呼吸。古人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虽身孕在身,但患者身板强壮,亦不畏惧针刺,但求无痛。予动留针术穴法治疗。临床针刺操作手法:针刺右内关穴,用循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再针刺第十、十三椎右夹脊穴,通过循法,使针感传导至右胁肋下疼痛处;留针;令患者下意识“咳气”的动作,使胁肋下疼痛处有振动的感觉。开始,患者有顾虑,医生做示范,并予安慰和解释。患者仿照医生“咳气”,开始不敢大声咳嗽,只能忍气而为。如此三五次,自感疼痛有减。于是转作较深呼吸。数分钟后疼痛明显减轻,可作自如的呼吸。留针20 min后取针。该患者回家后,又发作1次,依前法治疗,又取得显著效果。以后未再患。
按语:今人对有身孕者,都不主张针刺治疗。但古人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有“四总穴”针灸歌云“胸胁若有病,速与内关谋”。取华佗夹脊穴与病变部位相关的穴位针刺,两穴相合,治疗胸胁病痛有相扶助的效果。本案针刺得气后,王师以手指寻肋隙循切至痛觉处,后又令患者作咳气和深呼吸的动作,都是为引导经气活动,并使之达于病所。充分反应出老师“得神取气”和“动留针”的技术特点,从而能使原来阻滞之经脉气机通畅,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1] 李逊,何朝辉,曾国华,等.上尿路结石的现代治疗方法的探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4,19(6):325-327.
[2] Charalambous S,Fotas A,Rizk DE.Urolithiasis in pregnancy[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2009,20(9):1133-1136.
[3] Semins MJ,Trock BJ,Matlaga Br.The safety of ureteroscopy duringpregnanc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Urol,2009,181(1):139-143
[4] 王毅刚.动留针术的临床应用[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34(2):110-111
[5] 金兆春,刘芳,樊旭.针药并举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3):92-94.
[6] 季晓旭,刘飞.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1):144-145.
[7] 郭鑫,王寅.腹针动气疗法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86-87.
[8] 李德华,杨玲,李季.辨位循经取穴针刺结合痛点重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2):147-151.
[9] 崔林华,邢潇,薛维华,等.高玉瑃教授针灸治疗头痛经验撷要[J].中国针灸,2015,35(12):1285-1287.
[10]江彬,陈峰,邓山,等.针刺太冲合谷治疗癌痛2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6,61(4):270.
[11]蔡玉梅,郑继范.麦粒灸配合针刺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J].中国针灸,2016,36(4):387-388.
[12]蔡丽群,黄河,池伟,等.电针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35例[J].中国针灸,2016,36(1):41-42.
[13]杨友军,杨晓锋.针刺与疏血通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4):65-67.
[14]蔡平,耿泽,黄正泉,等.针刺镇痛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68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7):53-56.
[15]马昕婷,翟伟,刘延祥,等.针刺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取穴规律文献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2):2401.
[16]丁光迪.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9.
R249.8 文献标志码:A
1004-745X(2016)08-1521-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8.019
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3]240号)
201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