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波
摘 要:作业是帮助学生趁热打铁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但是在传统的作业设置下,教师往往会采取一刀切式的方式,划分几道练习题,这样做不但不能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更谈不上从知识到能力的合情合理的迁移。结合教学实践对怎样设置初中数学作业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认知规律;创新设置
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在课下很好地回忆教学内容,我们教师通常会设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课后题作业招致某一些学生的厌烦,大多数还会表现出一种滥竽充数、草草了事完成作业态度,这样作业的结果根本起不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鉴于此,笔者在学习新课改后发现,作业的设置也应该是以生为本,一切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绪和知识迁移方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下面,我们就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进行几点分析与探究。
一、灵活设置,激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开放则是我们灵活设置作业足够吸引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大前提。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个认识,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摒弃传统的勾选习题的作业布置法,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趣味来吸引学生,以开放来牵引学生发散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索和学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当前数学中考越来越重视开放式试题,考试形式过多地在于考查学生的灵活思考和发散思维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数学作业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出一些原本就没有的固定答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可以亲身经历探索、猜想、求证来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完成巩固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情趣整合教学内容设置出一套具备开放性的作业:(1)让学生自己搜集身边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其组合而成的精美图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思路打开,独立地进行创作,展开丰富的联想,创设出几幅拼图。(2)尝试着让学生采用纸张折叠或剪拼的办法制作出一些对称的图形,相互之间说一说、沟通交流轴对称图形在剪拼过程中会有什么窍门呢?(3)除了这些我们能看到和制作完成的平面图案,还有哪些生活中立体图案是轴对称图形?(比如飞机、蝴蝶、奖杯等)?……如此巧妙地设置作业,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走出了教材习题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开放形式驱使学生经过动脑思考和动手体验才能够完成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迁移,这样的有效方法,無形中提升了作业的效率。
二、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和认知事物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设置作业时,也要能体现出认知阶梯的层层递进。我们可以采用一个先通过简单的与之教材例题相接近的例题,然后再进一步地设置出一些相对比较难的例题,这样层层的递进,一步又一步地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完善观察、思考和体验的全部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因式分解》后,作业设置首先可以从最基本的经典分解方式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努力将x2+4y2-4xy进行分解,然后在接下来的第二道题设置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完成这两步后,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换成比较抽象的习题(x-m)3-m(x-m),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如何将其分解完成。这样我们可以从与概念相结合最紧密的例题开始,层层深入进行诱导,让学生由热情的投入逐渐地变为深入思考,完成对知识的全面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联系实际,综合运用
作业的设置还需要兼顾到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每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后,可以对本章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置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应的生活课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历收集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掌握解决生活中复合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初步地学习概率知识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实践抛硬币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及时地做好数据记录,经过反复多次实验后,指导学生及时地将数据信息统一,整理分析出硬币在实验过程中正反面朝上的比例。最终发现,硬币抛出的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比例越接近1,这看似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小实验,却帮助学生在实验的实践过程中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了综合问题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践作业的方式真正地掌握了概率基本的学习方法。
总之,数学作业设置是不能盲目的,要遵循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主管能动性激活,启发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积极地参与教学,层层深入地探索,只有这样才能驱动学生趁热打铁,及时完成课堂知识到运用能力的迁移。
参考文献:
关新.如何设置合理有效的初中数学作业[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