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泳
当前的小学教育应持有一种生本意识,这在以操作性为主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为重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应着力于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学会归纳创新问题。
为此,笔者结合思考與实践提出了“三疑三探”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期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落实“教学生学”策略的运用。
【实践框架】
【实践案例】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下面,笔者将结合三年级上册《复制与变换》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对“三疑三探”教学策略的实践。
一、设疑自探:制订学习目标,并尝试解决
这是课堂的开始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归纳梳理问题。
“复制与变换”一课中,笔者进行了“七巧板”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欣赏各种七巧板拼成的图案。当学生看到各种图案时马上就会认出这是七巧板拼成的,更会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这时笔者便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拼板经验。于是,笔者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也要一起来玩七巧板,只不过要换一种形式,我们要在电脑上来玩一玩。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马上要求挑战一下。于是,笔者引出一个图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板的数量不够,有些板的方向与图案中的不一致,这时他们便会停下来,提出自己的问题:“板不够多。”“方向不对。”……于是,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便开始尝试着使用图画工具的按钮,试图去解决这一问题。最终,我们便会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板的数量和板的方向需要调整。
二、解疑合探:边实践边思考,并合作解决
这是我们学习的最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对于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合作解决。这里我们就要注意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把优秀与落后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进行互助,从而使落后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
当我们通过“七巧板”的拼图过程,提出了“需要增加板数和改变板的方向”两个问题。这时,我们先请学生自己试试,一些有基础的学生便会找到“复制”和“变换”按钮。这时我们可以请无法完成的学生来说说“为什么无法完成?”再请已经会的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并小结操作的步骤。接着,请学生再进行尝试,把七巧板拼完。这个过程有些学生会遇到问题,个别问题可能让会的学生帮助解决,典型的问题则全班一起讨论,同时进行方法总结与演示。
三、质疑再探:再次质疑拓展,并尝试创新
在基本完成本节课主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针对本节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
在掌握基本“复制与变换”的操作之后,笔者再次出现各种“七巧板”图案。这些图案不是颜色丰富就是难度极大。于是,在引起学生的惊叹后,笔者趁机追问:“你们已经掌握了基础的方法,想不想来挑战一下呀。”这时,学生便会想要把刚才拼成的图案换个颜色,这时引入“填充”功能;有些便会尝试着运用各种工具“拉伸、透明处理、缩放”等。这些都是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操作。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与图画有关的功能,他们的自信心和操作能力便会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策略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特别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一脉相通的。
总之,“三疑三探”教学策略要实现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爱上学习。这是一种有效的促进策略,既让学生体验到了质疑探究的快乐,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也让老师有了继续的动力,为了完善这一策略,教师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预设,从而不断地完善这一教学策略。当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调整策略的模式,达到既有模又无模的境界。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