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维意识下的基础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2016-01-28 08:03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

王 婷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100000)



中和思维意识下的基础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王婷(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100000)

摘要:中和思维是先秦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即在传统文化中采取不偏不倚、执中适度、执两用中、恰到好处的思维方式。有效教学则主要是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理论学说,其中既包括课堂实施策略,也包括教学模式的设计等环节,本文章从中华民族的中和思维的解说入手,从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解读入手,从音乐作品形式结构的的“二元对立”、音乐声响的“不偏不倚”两个方面出发,深入探讨“中和”思维对基础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中和思维;基础音乐;有效教学

一、中和思维辨析

中和思维是我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形式,意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执两用中、恰到好处的思维方式。它不仅是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思维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周代。但事实上,华夏初民对“中和”一词的认识不仅历经一个过程,而且对其最初的解读是分开理解的。

首先是“中”的解读,《说文解字》对中的解释为:“中”:“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也。1《国语•晋语》云:“夫以回鬻国之中也。”注:“中,正也。”《易经》吸收了“中”的概念,用以指称二、五爻位。二、五爻是原八卦之中爻,标示着晟佳的时空条件。《易•系辞下》曰:“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中爻不备。”可见“中”是决定吉凶、是非、常变的准则。由此,“中”被引申为不偏不倚、适中。2其次是对“和”的解读。“和”字最初的意义是对音乐和饮食的诠释。认为音乐的特征是“和”。《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从口、禾声。3”共有三重意义:一为饮食之和;二为五味调和;三为声音相和。在《礼记•乐记》中写道:“乐者,天地之和也。”《左传》则云:“为乐之和,无所不谐。”杨遇夫在《论语注疏》中对《说文解字》的上述意义做诠释说:“乐调谓之和,味调谓之禾皿,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4”由此可见,“和”有“附和、调和、和谐”之义。西周末年的史伯则认为“和”是“以他平他”既异物相杂,不同事物的相辅相成。所以,单一的音乐不动听,以高低不同的众多乐音组成的音乐才称之为动听的音乐。春秋末年的晏婴认为“和”既由不同事物构成,又由“大小”“疾徐”“短长”“哀乐”等对立因素构成。并且认为这些相异事物、对立因素的结合必须“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既增补不足的,去掉过多的,才能达到完美的、无过无不及的平和状态。5而“中和”一词的并构形成,首见于《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6由此,中和思维完全形成,也在中国哲学史上形成不偏不倚,和谐、和洽的思维特征。并且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平衡、协调以及相反相成。事实上,中和思维不仅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主导内容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首要部分,也在实际生活中指导着人们的处事言行。但是,随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浸入,中和思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成为现代人们处事法则的首要选择。尽管如此,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则指明:随着历史的积淀,文化思想会作为遗传基因的一部分,共同深扎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并深深扎根于个人的无意识思想中。所以,中和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潜在于我国的个人意识之中。并在潜意识之中指导着我们的行为习惯,甚至于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篇幅有限,文本仅探讨中和思维对基础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方面。

二、基础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特征

有效教学是发轫于西方的教学研究理论,自出现后,在国内外各学科之间掀起阵阵思潮,引起诸多讨论,且出现众多成果。不同的学科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歩或发展。教学的效益是以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为评判标准,而不是以教师教的认不认真为标准来衡量,如果教师教的很全面、认真,但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即为无效教学,或是学生学得辛苦,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也为无效教学。总之,学生是否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进歩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界定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学会音乐、会学音乐、乐学音乐,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从每堂课中感悟歌曲的意境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并引发共鸣,达到用音乐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从学会、会学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达到乐学的高度。

三、有效教学范畴内基础音乐课堂中和思维的呈现

中和思维在我国意识形态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发展传承以集体无意识形式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由此,基础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发展需要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中和思维,利用中和思维对其进行课堂教学引导,从而顺利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完成基础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理念。而基础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中和思维实施,则主要采取对基础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中所呈现的中和思维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分析作品中呈现的中和意蕴,借以激发学生潜意识中对中和思维的顺承,从而顺利实现有效教学。

(一)基础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作品形式的中和思维之呈现

形式(form)蔡元培解释为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在《辞海》中则把形式和内容作为同一词条进行解释。有两个释义:

1.“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

2.“文艺作品的内容”,指通过塑造形象能动地再现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以及这一现实生活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包括题材、主题、人物、事件等要素。它的形式指作品的组织方式和表现手段。包括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要素。这两条释义中,前者是哲学层次上定义,而后者则是日常语言中的内涵。

从以上对形式的定义综合来看,音乐作品的形式可理解为音乐的音响结构所呈现的一切因素。因此,在基础音乐课堂对音乐作品形式中中和思维的分析,主要是对音乐作品音响结构中所存在中和思维进行分析。

中和思维,意即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相反相成。而在音乐作品中,无论中国作品还是西方作品都存在着和谐平衡以及相反相成。如西方作品中创作形式的三段论法。在西方音乐作品的创作形式中,大部分以三部分为主,通过三部分结构强调作品的相反相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对比结构,强调相反,而在第三部分,大部分音乐作品在完成第一、第二部分的相反以后,在第三部分形成统一。从而实现音乐作品中的相成部分。也就实现了中和思维的相反相成。这种中和思维的呈现在中国音乐作品中也同样有所体现。比如在旋律的高低起伏中讲求不偏不倚,不高不低等因素。所以,很少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听到特别刺耳或者跳度过大的音乐作品。而这些作品形式结构的呈现从一定意义上展现了中和思维的意蕴内涵。

(二)基础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作品内容的中和思维之呈现

《辞海》已经界定内容的定义为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周海宏则进一步界定音乐的内容为“审美主体赋予音乐并从音乐中体验到的精神内涵”。意即“精神内涵”不仅仅包含着作曲家想表现的,或欣赏中联想到的视觉、情感、现实生活的场景等对象,同时也包含着人们内在的、无法用语言与形象描述的精神活动的特征。以上说明周海宏把音乐的内容理解为主体和客体共同创造。换句话说既创作者和欣赏者对作品共同体验到的内容既音乐作品的真实内容。此观点也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

而如何借助中和思维的形式观点对基础音乐课堂进行教学研究,则首要的分析音乐作品内容中呈现的中和意义。借助上文对中和思维中的和谐、融洽,相辅相成等意蕴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在基础音乐课堂有效教学中,音乐作品内容的呈现意义的和谐、融洽、相反相成和不偏不倚。这和音乐作品创作形式的中和思维有所不同,主要是指音乐内容的不偏不倚。而在基础音乐课堂有效教学中,则主要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中和思维。向学生传达音乐作品内容的中和思维呈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审美意蕴,也更好的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内涵,从而实现基础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目标。而由于三度创作的关系,在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中,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所以,音乐作品内容的中和思维激发,以及内容中的不偏不倚,则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比如,在西方音乐现代作曲家班得瑞的作品中就大量呈现中和思维的意蕴。他的作品音响宁静空淼,使人聆听时进入一种平静的意境状态,所以,教师在基础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传递这种平静的状态也是中和思维观的体现。而在基础音乐课堂教学中,中国的音乐作品的中和思维之呈现,则主要体现在传统的音乐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传统音乐作品,由于中和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渗透,从而使得音乐的声响呈现出“无过无不及”的声音状态,也因此由于音乐情感的渗透性,使得这样的声响呈现出平和、宁静的状态,也使得聆听者获得一种空灵的状态。

以上分析,皆从中国传统思维形式入手对基础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种解读,有效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能力,注重知识的渗透和接受,才是有效的教学课堂,而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中和思维,探讨符合我国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模式,将会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出版,1963:14.

2.郭新宇,孟庆刚.中和思维对中医生命观形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4):704-705.

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岳麓出版社,1997:189.

4.丁原明.“中和”:理性与价值相统一的“合理理性”[J].孔子研究,2004(4):15.

5.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2.

6.刘俊田,林松,禹克坤.四书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31-75.

王婷,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琵琶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原东方歌舞团民乐团首席兼弹拨乐声部长,现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琵琶教师。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浅述初中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