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地区木雕古床发展背景研究

2016-01-28 07:43李桂嶷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16年2期

李桂嶷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214122)



湘南地区木雕古床发展背景研究

李桂嶷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214122)

摘要:湘南地区指湖南永州、郴州、衡阳三市,自清朝以来三地同属一个集中管辖范围,湘南木雕楚风浓郁,自成一派,木雕古床更是有其独特魅力。笔者从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相关方面对湘南地区木雕古床发展背景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力求追溯湘南地区木雕古床发展的根源。

关键词:湘南地区;古床;发展背景

湘南,即湖南南部地区,现代中国行政上指湖南省衡阳、郴州、永州三市。据道光永州府志记载:“永州府,春秋战国为楚南境地,秦为长沙郡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零陵郡地,三国属吴。”郴州,楚属临武邑,秦为郴县,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桂阳郡辖郴,三国属吴。衡阳,明清置衡州府,隶属湖广行省,明朝中后期设雍王、桂王藩国,都衡阳。自清朝以来,永州、郴州、衡阳三地就隶属同一个集中的管辖范围,历史上先后隶属于衡永郴桂道、衡阳道以及湘南行政区。永州、郴州、衡阳三地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邻,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传承,可谓自古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嶷)。”德、孝文化的鼻祖舜帝就归葬在永州市宁远县城南郊九嶷山,这方圣土上,流传着许多为后人传颂的德孝故事,感化着湘南地区淳朴的氏族后人,九嶷山舜帝陵也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礼拜朝圣的重要场所。毛泽东曾赋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其中便提到了舜帝以及苍梧九嶷山。除此之外,周敦颐、柳宗元等文人也长期居住湘南,他们所留下的诗词歌赋、文化思想时刻教诲着湘南地区的后人与人为善,积极体会生活、感悟大自然的美好,这也为湘南地区淳朴的民风奠定了基础。

床是家具中的大件,是铺席坐卧首要之具。远古时代先民茹毛饮血,以天地为铺盖,艰苦生存野外,后来逐渐开始筑土为穴,构木为巢,以避风雨、暑寒。先民的坐卧用具首先始于动植物的皮毛枝叶,取天然的材质铺垫于地面,用以趋湿避寒。后来在劳动改造、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开始编草为席,铺木为床。在中国床具发展史上,席也是最早产生的,汉代人们席地而坐,管宁割席的故事更是从侧面反应当时百姓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简单的席后来开始演变,逐步形成相对复杂的椅凳,步辇,床榻。

湘南地区地处南方,气候温湿多雨,惟有以竹木为床,高出地表,才能保持干燥。明清时期,湘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优越,土质肥沃,山林茂密,气候宜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湘南属楚国,楚地峰高林密,山清水秀,而且出产大漆,百姓就地取材,加之雕花彩漆工艺十分发达,使得雕花彩漆木床极其盛行,雕花彩漆木床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后世人们累积其中精华并历代传承,更是为湘南木雕古床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湘南木雕古床的兴起与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造就的,然而,深究其根源必离不开自然环境、人文风俗、政治经济这几个方面,正是这几个方面优良资源的组合从根本上造就了湘南木雕古床乃至整个湘南木雕的兴盛。

一、自然环境优良

湘南由于四面环山,育林众多,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产材林基地之一。其中素有“广木之乡”的雪峰山区,“江华木”产地的南岭山区,全部位于湘南。湘南地区主产楠木、银杏木、红豆杉、香樟木、铁力木、杉木、梨木等非常适合民间家具雕刻使用的木材,品种丰富,而且质量上乘。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林业局在林木茂密、自然环境优越地域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皆位于湘南,可见湘南地区从古至今林木茂密,木材资源丰富,堪称天然氧吧。

湘南地区属丘陵地带,山峰连绵,亚热带气候多雨水,适合林木生长,森林种类极为丰富。冬季丘陵山区气候潮湿阴冷,促使人们更迫切改变先祖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性,床榻便由此产生。古语有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山傍水而居的人们就地取材,上山伐木,用作修缮房屋、配置家具的用料,因此,湘南地区床榻多以木制为主。

湖南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湘南地区的铁、铅、锌、铜、坞等有色金属均居全国前列,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为古代冶炼提供了保障,冶炼制铁技术的兴起与进步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湘南木雕古床配件装饰的发展。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了战国早期大漆彩绘雕花木床,床身做工精美,雕花仔细,床脚以铜镶角以防潮湿,这便是其中一佐证。

由此可见,在古代传统的农耕文化中,湘南地区可谓物华天宝,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宜人的气候造就合适的环境,肥沃的土地出产丰富的物产,天时地利使得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有能力、有资源修缮房屋、置办家具,为湘南木雕古床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物质上的保障,为湘南木雕古床的兴盛奠定了根本基石。

二、经济发展良好

湘南地区在地缘上属于典型的过渡带,与广西、广东、江西三省交界,郴州即是湖南的南大门,自古以来是中原通往华南的交通咽喉,永州则是通往广西的必经之地,扼交通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朝初期为抵御倭寇,满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举国上下仅留广州一口通商,而后粤海关成立,清政府设立粤、闽、浙、江四海关,随后又撤其他三个通商口岸,最终仅保留广州口岸一关,并特许广州十三行行商统一经营全国对外贸易。来往商业、贸易等都需要南下广州,郴州乃南下通广州必经之地,借此也带动了郴州乃至湘南的经济发展。郴州水路发达,水系支流分别注入珠江、赣江、湘江,有天下上游之称。郴州商贾之士凭借水陆两岸交通优势自古往来于湘赣粤桂之间,勤劳刻苦,诚信可靠,更是有“水上骡子”之称。

在闭关锁国的年代,湘南地区依旧保持着对外商业贸易往来,这极大促进了湘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交易买卖让湘南地区的人民日常不至于缺东少西,生活窘困。郴州等地目前尚存当年因经商而全村富庶的商街等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民居聚集,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让人叹为观止。置办房屋家具等必不可少床,因此清朝涌现一大批雕花鬃漆架子床,他们形制复杂,雕花精美,也是当年经济繁荣的侧面印证。

三、德孝教化,文化璀璨

在古代,湘南虽地居荒服之远,但文化却甚为灿然。且不说远古的农耕文明和制陶文明远在中原之上,湘南历代文人士子更是层出不穷,他们的操守、品格以及脍炙人口的诗篇,时时刻刻教化着后人。元结的《春陵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德孝始祖舜帝流传千古的圣言等等,字字句句,掷地有声,深深地影响着湘南的平民百姓。千古诗篇,世代传颂,历经千百年铸就了湘南地区淳朴民风,人民尊老爱幼,扶危助贫,德孝治家,安居乐业。

文明是促使社会进步发展的重大基石,湘南地区拥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人民崇善儒学,尊师重道,在永州宁远县境内,目前仍保留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孔庙,南北长170.8米,东西宽60.2米,占地10282平方米,其规模在全国现存文庙中屈指可数,历经多年,其风貌依旧。湘南地区先有虞舜的孝道感悌,后有儒学、理学的崇文修身,百姓讲道理明世故,社会氛围轻松自在。

湘南居民酷爱戏曲,其中尤以昆剧、花鼓戏最受人民欢迎。湘南人民爱听戏爱唱曲,笔者也是亲身经历有感而言,时至今日,每逢过年、元宵等喜庆节日之时,规格较大的村寨便会请来剧组前往宗祠戏台唱戏,十里八乡的老人都会闻风赶往有戏曲演出村落的亲戚家,聚集在一起欣赏戏曲,一住便是大半个月。这种传统文化现今依旧浸染如此浓厚的村落在湘南比比皆是,郴州贵阳、永州宁远、衡阳衡山等都属此范畴。文化活动丰富的湘南居民自然是热爱生活并且懂得享受生活乐趣的,他们把生活中处处接触到的文化艺术甚至表现在造物思想上,湘南床榻花板上就多次出现以戏曲为主题的雕刻样式。文化影响的是人的心灵,床榻是人们每天辛苦劳作后闭目养神、休养生息的地方,床榻的装饰风格、雕刻主题承载着主人的精神寄托。

丰富的文化生活的能抚慰、荡涤人们的心灵,给予人们物质所不能达到的某种依托,也为湘南木雕古床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木雕纹饰的创作提供了素材。艺术与生活的相互映衬辉映,更是丰富了古床木雕纹饰,使其往多样化、生活化发展。

四、小结

湘南木雕独具特色,保留着先民浓厚的楚风神韵,鬃漆雕花古朴拙实,同时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积淀,加之受戏曲、儒学、理学等艺术思想长期影响,工艺及装饰不断推陈出新,这使得湘南木雕至今仍在木雕领域立有一席之地。湘南木雕古床的发展亦是得益于湘南木雕的盛行,在古代,无论贫富,置办床榻都是每家每户的一件大事。人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可谓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床榻。一张木床见证着湘南地区人们生活的悲欢离合,承载着历史风云的变幻,更是延续着先民的无穷艺术智慧。

现存的湘南木雕古床大都藏于博物馆抑或收藏者手中,昔日雕花大床的主人如今大都成为黄土陇中人,雕花木床历经百年,诉说着先人的造物思想、审美情趣。在自然环境优美,经济发展良好,文化璀璨,人民安定的湘南地区,天时地利人和奠定了木雕发展的基石,亦使得后续木雕古床、木质家具等的发展都有了可能性。所谓饮水思源,研究木雕古床优美纹饰、良好做工的同时,思考木雕古床背后的发展渊源,亦是对湘南木雕古床乃至湘南木雕的致敬。

参考文献:

[1](清)吕恩湛,宋绩辰,修纂.道光永州府志[M].湖湘文库编辑委员会 岳麓书社.

[2]尹文.中国床榻艺术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赵祖武.明清床榻[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许长生.明清时期湘南民间木质家具装饰风格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5]胡美芳.论湘南民间木雕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J].湘南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