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雅菲云南大学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春望》及其三篇英译本
毕雅菲
云南大学
摘要: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功能。而对古诗的研究是中国汉文化通向世界的必经之路。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及物性理论是三大元功能中概念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将从及物性的角度对杜甫的《春望》一诗及其四篇英译本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及物性的理论指导下不同英译本的得失,并通过分析验证得出及物性理论也可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语言;及物性理论;翻译实践
古诗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古诗的研究和剖析,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的译者对原诗会有不同的解读,呈现出来的译本也会不尽相同。本文将从韩礼德的及物性角度分析《春望》及其三篇英译本,得出不同版本的得失,从而表明及物性理论也可以指导翻译。
及物性是概念功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Halliday:1994,228)Halliday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即:(1)物质过程;(2)心理过程;(3)关系过程;(4)行为过程;(5)言语过程;(6)存在过程。
及物性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语篇的经验意义,通过分析译本的“过程”和“参与者”以及“环境成分”并与原诗作比较,得出译本的得失,起到指导翻译的作用。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公元757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杜甫现代主义诗歌的优秀作品之一。《春望》这首诗有十多种英译本,本文从不同的英译本中选出了W.J.B.Fletcher,Wit⁃ter Bynner和吴钧陶的译本。以下将从及物性角度对英译本进行逐句分析。
(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Fletcher译:A nation,though fallen,the land yet remains;When Spring fills the City,its foliage is dense;Bynner译:Though a country be sundered,hills and rivers en⁃dure;And spring comes green again to trees and grasses;吴译:As ev⁃er are hills and rills while the Kingdom crumbles;When springtime comes over the Capital the grass scrambles;原诗“国破山河在”为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参与者是“山河”。关系过程是一种表示存在的过程,是一种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胡壮麟,朱永生;2008,203)这一句是说国都沦陷后一片惨不忍睹的迹象,用关系过程能更贴切地呈现诗人的本意。吴钧陶采用“crumble”来描写山河破败的景象,达到与原诗意境契合的特点。三位译者均采用关系过程来表达山河所处的状态,是较为合适的。“城春草木深”属关系过程,吴译采用了物质过程,将“城春”作为“草木深”的环境成分,并且“scramble”一词形容草木蔓延生长,人烟稀少的迹象,表达了诗人的本意。而Fletcher采用的与原诗相同的关系过程。
(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Fletcher译:In grief for the times,a tear the flower stains;In woe for such parting,the birds fly from thence;Bynner译:Where petals have been shed like tears;And lonely birds have sung their grief;吴译:blossoms invite my tears as in wild times they bloom;The flitting birds stir my heart that I’m parted from home.“感时花溅泪”属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其中,“感时”属心理过程,“花溅泪”属行为过程。可以看出,Bynner译与吴译都采用了相同的行为过程。而原诗表达的意思是“看到花儿便使我落泪”,可以看出“我”才是动作的真正感受者,因此三个译本的参与者并不是合适的。“恨别鸟惊心”属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其中,“恨别”属心理过程,“鸟惊心”属行为过程。诗人并没有直接说明动作的感受者,而是将其隐形化。Flether译采用的物质过程表达离别的动作。而物质过程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因此对“恨”的表达略显不足。Bynner译与吴译都采用了相同的行为过程。
(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Fletcher译:For three months unceasing the bale fires now flare;A letter from home costs a fortune to bring;Bynner译:After the war-fires of three months;One message from home is worth a ton of gold;吴译:For three months the beacon fires soar and burn the skies;A family letter is worth ten thousand gold in price;物质过程本就是在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现象。Feteher译与吴译都采用了物质过程。这个小句中,动作的发生者是“烽火”,表现动作发生的过程为“连”,而“三月”则是表明时间的环境成分。从字面上看,“三月”易被理解为是指战火已然持续三月之久,是个连续的过程。而从这首诗歌背景来看却并非如此。因此,上述的译者们在此处的处理上都略有不妥,并没有根据原诗的环境背景进行翻译。“家书抵万金”这一句是属于关系过程。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Bynner译,吴译都是同样采用的关系过程。使用关系过程可以体现了消息隔绝已久,殷切期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与渴望的心情,使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呼之欲出更加深刻。
(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Fletcher译:These worries scratch off my last falling grey hair;My own foolish wishes my pen can⁃not wing;Bynner译:I stroke my hair.It has grown too thin;To hold the hairpins any more;吴译:I scratch my head,and my grey hair has grown too thin;It seems to bear the weight of the jade clasp and pin;“白头搔更短”是说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而诗中,“骚”字是该句的点睛之笔,意寓传神,表达诗人内心的痛苦和仇怨。在上述译文中,Fletcher译,吴译均用“scratch”来传神的表达“骚”的动作。三个译者均采用的是物质过程,与原诗意境相符。“浑欲不胜簪”采用的过程类型是物质过程,只有Fletcher译采用的为物质过程。
综合上述逐句对不同版本的译文分析,三个英译本中吴译的版本更胜一筹,与原诗的表达和意境契合度最高。从上述分析来看,不同的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和阐述方面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对及物性过程类型的选择上,因此呈现出来的翻译效果也不尽相同。由于英语和汉语语言文化和结构上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论是及物性过程还是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方面,原诗与译文之间都未必对等,在选择方面也各有优劣。如果能够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采用哪一种及物性过程能够与原诗的情感表达相吻合,便能够真实地反应原诗所蕴含的内在含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陈玲美.汉诗英译:比较与欣赏-唐诗《春望》八种译文剖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91-94
[3]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国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6]邹湘西.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春望》及其三篇英译文[J].海外英语旬刊,2010(8):283-284
作者简介:毕雅菲(1991-),女,汉族,河南省汝州人,翻译硕士,单位:云南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