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广西师范大学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观察量表的开发和应用
张黎
广西师范大学
摘要: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量表在课堂观察中的使用无疑可以推进观察的专业化发展。笔者结合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两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联系小学数学课堂实际,选取适切的观察点,开发符合学科特色以及观察需求的量表并付诸实践。通过对量表记录内容的统计及分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阐释教育现象,分析其存在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课堂观察量表;开发和应用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①。国内首先对课堂观察进行实践研究的崔允漷教授在课堂观察LICC范式中将课堂观察归纳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涵盖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
基于对教师课堂提问的观察目的,笔者选取“教师教学”维度的“对话”视角,确定了教师提问的性质、学生回答方式、以及教师理答方式等观察点,设计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观察量表进行观察和记录。现以一节课为例,记录结果如下: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观察量表
在教师提问的角度上,本节课教师共提问34次,从问题的性质来看,思考性问题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其他类型。教师设计问题比较明确,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围绕学习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问题的设计,并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提出的问题多能引发学生思考;全班40名学生中的23人获得了个别回答问题的机会,说明教师在回答问题的同学的选择上,关注到了大多数学生发展,体现了教育公平。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上看,本节课有个别回答21次,集体回答11次,讨论后回答2次;回答方式以举手回答为主,占总回答次数的67.7%。全班67.7%的同学人获得了个别回答问题机会,其中没有人回答两次以上,说明授课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程度较好,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该堂课中得到表现的机会。在前半节课的过程当中,以个人回答为主,在后半节课尤其是巩固练习的环节当中集体回答居多,说明教师考虑到不同的授课环节和内容,采用了多样化的提问方式。
在教师的理答方式上,判断型与激励型居多,尤其是判断型的理答方式占理答总数的一半以上,而追问情况较少,仅占11.8%。诊断型理答仅对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进行了判断,而激励型理答则是在判断的基础上对学生予以语言上的鼓励,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上来看,后者更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在教师提问方面,本节课的内容以讲授新知为主,课堂上教师共提出34个问题,数量相对适中。但就问题的性质而言,教师提出的思考性问题最多,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对于基本的识记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尚可,但回答此类思考性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本节课中发散性问题的设置较少,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学生回答方面,本节课中有67.7%的学生获得了个别回答问题机会,回答问题的同学座位分散,并且没有回答次数在2次以上的学生,说明授课教师没有明显的叫答偏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相对均等。但整堂课中的23次个人回答均为学生举手回答,对于教室中从未举手的学生,教师的关注程度显然不够,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的边缘化情况。
在教师理答方面,本节课的授课教师多以诊断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对学生回答进行激励性称赞的比例仅有32.3%,学生回答问题后仅获对错的判断,而未得到积极的表扬,易降低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同时,当教师提问后,若学生未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或问题尚有发散思考的余地,教师适当的追问能帮助学生顺利陈述出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互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因而建议授课教师在理答的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激励型的理答方式,但注意鼓励的程度和多样性,以免过多的重复表扬失去其价值,同时并根据所提问题的性质和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适度的追问。
注释:
①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背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沈毅,吴江林等.课堂观察Ⅱ: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吴晓红,马雪婷,高霞.“课堂观察量表”教师提问观察点的设计之我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2).
[3]张伟振.小学数学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张黎(1992-),女,满族,辽宁铁岭市人,教育硕士,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