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跨文化交际适应对策

2016-01-28 08:50:47蓝晨兴宜昌市宜都市松木坪镇人民政府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7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

蓝晨兴宜昌市宜都市松木坪镇人民政府

浅议跨文化交际适应对策

蓝晨兴
宜昌市宜都市松木坪镇人民政府

一、跨文化适应阶段

在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中,Lysgaard于1955年提出的U-曲线模式比较有代表性,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寂寞期,复原期。陈国明在结合Deutsh&Won(1963),Morris(1960),Obeg(1960)以及Smalley (1963)的研究基础上,克服Lysgaard理论过于简化的弊端,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U-曲线模式。该模式包括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复原期与双文化适应期。①

(一)蜜月期

在一个人进入全新陌生的文化环境时,内心会充满兴奋。四周充斥着新鲜的东西,极大地吸引了人的好奇心与注意力,如同新婚的蜜月期,身边的一切都是甜蜜的、幸福的。在该阶段,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被人们欢快、兴奋的情绪所覆盖,所以人们基本不会有由文化冲突带来的沮丧、失落。

如美国的大峡谷,巴西的桑巴舞,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中国的故宫、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都会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倍感新鲜,充满喜悦。

(二)危机期

当人们对于异文化环境的新鲜感逐渐消失时,母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渐渐上升到突出位置。身处异文化的人们,必须处理好学习、生活、工作上的诸多事务,时时面临新文化的伦理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对母文化的挑战。在这一阶段,人们常常感到沮丧、痛苦、挫败,情绪低落,出现文化适应危机。如,在中国教书的美国老师,对于中国人的吸烟习惯、说话的方式、学生上课的方式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以致情绪低落而影响工作。

(三)复原期

出现了危机,自然要想办法解决。随着人们的精力和时间的投入,人们在危机期中的无序感和挫败感会逐渐变弱。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开始慢慢学会对母文化和新文化作比较,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点。开始会站在地主国民众的角度,用他们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明显可以感受到人们与本地居民之间差异缩小。

(四)双文化适应期

经历艰辛的文化适应,对于异国文化基本上可以接受。可以在母语和当地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之间转换,像当地人一样看待日常生活事情。人们已经具备了在异文化环境中生活的能力,既不会像蜜月期那样兴奋,也不会像危机期那样沮丧,可以在异文化中平淡的生活。至此,基本上达到了跨文化适应的目标。

当然,跨文化适应的U-曲线模式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与人们进入异文化的目的、停留时间长度、个人心理素质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同质指数存在联系。像短时间旅行、观光、出访等活动,由于停留时间短,一般说来,只有蜜月期。如驻外使馆工作人们、公司外派人员以及留学生等群体,停留时间长,四个阶段就会都有,且比较明显。个人心理素质好,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那么,跨文化适应时间会比较短。两种文化之间的同质指数越低,人们在异文化感受到的文化冲突就越大,跨文化适应过程就越明显。

二、跨文化适应对策

(一)原则

关于人际交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思想。2005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讲话中倡导“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②世界文明存在发展快慢之分,却无优劣之别。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我们要尊重不同的文明。因此,“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该是跨文化适应原则。

(二)方针

1.树立文化相对主义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会有意识、无意识地以本民族文化为中心,来看待、评价异族文化,认为本族文化优于异族文化,容易导致文化偏见,致使交际不顺利。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文化相对主义。同时,应警惕出现其另一极端——文化虚无主义,即认为本族文化不如异族文化,放弃本族文化,全面接受异族文化。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就出现过一小股崇洋媚外的思潮。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形成发展历史。差异是存在的,却无优劣之别。对待文化差异,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值得提倡。人们不应戴有色眼镜,客观、公正地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新的文化,摒弃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2.入乡随俗

交际双方因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交际的矛盾,即该以何种文化作为行事准则。入乡随俗便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入乡随俗要求交际双方以交际所在地的风俗作为准则,以显示进入异文化的一方对当地风俗的尊重和理解,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根据印度风俗,就餐不用筷子,中国人在印度就餐时,宜用手抓饭进食。

(三)具体思路

主要以团体和个人为主体进行分析。

1.团体方面

(1)学校、科研机构等民间团体

①管理——教学双管齐下

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不同文化,包容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人性化管理。在教学方面,应注重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改进,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教学需要。针对将要出国的本国人员,应着重本国文化与目的国文化的差异、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本国人员易遇到的常见问题等内容的讲授,突出实际问题,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引导本国人员拓宽视野。管理方面,模拟目的国社会运转方式及管理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措施。让本国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准备。管理和教学,同时并举,双管齐下,帮助包括留学生、商人、公司人员、外交人员等在内的外来人员及本国人员克服文化冲突,以尽快适应目的国文化。

②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组织各种各样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外来人员通过各种形式来了解当地文化,加深印象。例如,针对在中国的外来人员,可以举行汉语演讲比赛、辩论赛、中华美食比赛。组织观看京剧、皮影戏。参观刺绣、陶瓷制作过程。如有条件,还可以组织旅游,游览具有中华特色的景点,如泰山、滕王阁、苏州园林。邀请外来人员过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要参加具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色活动,存在一定困难,但还是有机会的。相关文化活动在各高校,外国人聚集的地方相对较多。有关单位要为本国人员提供机会,多创造条件让本国人员与外国人员交流,做朋友,和他们过其民族节日。

③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有效避免文化冲突,各民间团体应注重培养外来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包括个人自觉培养和组织有意培养。个人方面后文介绍,这里讲述组织方面。组织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外来人员的交际能力。多创造机会,让本族人与外来人员交流,以避免外来人员交流小群体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可以让外来人员住进本族人的家庭,让其亲身体会日常生活。至于本国人员,在上一个措施中组织创造机会、条件,让本国人员同目的语国家人员的交流,实际“演练”,就可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组织还要注意加强对本国人员的出国前的心理辅导。

④相互敬重,相互理解,真诚沟通

跨文化交际是难以回避冲突的,出现了问题,组织团体不应想当然地按照本国思维去应对。团体和外来人员之间,只有相互敬重,相互理解,真诚沟通,才能更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方可对症下药。不问青红皂白地折腾只能加剧冲突,对于解决问题毫无益处。

(2)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在跨文化适应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本国人员提供出国前后的服务。出国前,政府部门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准备出国的本国居民提供服务。如,政府部门在国内举办有关目的国的文化宣传活动时,可以考虑为相关人员提供便利。办理出国手续程序,应该是便民、温馨、人性的。出国后,政府部门特别是那些涉外部门应指导、协调驻外使馆、与本国有联系的商会以及那些已经适应异国文化的本国籍人士等,为本国人员在当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二是帮助外来人员尽快适应本土文化。政府部门要依法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外来人员的管理,切实维护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由点到面,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引导外来人员了解本土文化。

2.个人方面

(1)磨练心理

①思想

了解全球文明多元化是一种客观现象,因此文化差异有其必然性。认识文化冲突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必在文化冲突前惊慌失措,六神无主。各文化之间是平等的,不应存在厚彼薄己或厚己薄彼的现象。学习、接触目的语文化时,应保持本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②动机

世界上不存在无缘无故的爱,也不存在无缘无故的恨。学习、了解、接触、接受异族文化都有动机,只是每个人的动机不尽相同而已。有的是为了在职业上有所发展,如为了从事外语教师、翻译、外贸、外交等方面的工作。有的是为了在学业上有所发展,如攻读学位。也有的是为了旅游,等等。人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自然就有了动力,有信心去面对文化冲突,容易克服沮丧。

③兴趣

上面所说的动机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原因,但不见得都有兴趣成分在内。兴趣在跨文化交际顺利实现中占有重要位置。有动机却无兴趣,交际效果大打折扣。拥有兴趣,让人更有动力去为实现顺利交际而做准备,其实现欲望也更强烈。由此可见,培养兴趣对跨文化适应有积极作用。

④态度

对待新文化,应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接受新事物,不断尝试新事物。为了更好地适应异国文化,顽固地坚持本国文化是不可取的。学习异国文化,不是说要舍弃本国文化,而是为了顺利地同有异国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

⑤跨文化敏觉力

Bronfenbrenner等认为跨文化敏觉力(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分为对一般外物的敏觉力与对个人差异的敏觉力。前者指对自己群体的社会规范的知觉,后者指一个人分辨他人行为、认知或感情方面之差别的能力。③陈国明认为跨文化敏觉力包括六方面:自爱、自我检视、开放的心灵、移情、互动投入、暂缓判断。④

a.自爱

一个人只有认同自己的文化,自尊自爱,在跨文化交际中才可能充满自信心。因此,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很重要。同时,自爱是个人品德的一部分,自爱的人更容易赢得别人尊重。

b.自我检视

自我检视也就是说在交际中,可以通过交际环境的具体内容,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交际的需要。自身检视要求人们心细,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自身检视能力强的人往往对交际环境的细节更敏感,容易以有效的策略获取有关对方尽可能多的信息。根据环境因素,决定自身表现,识别不同语境下的沟通方式的差异。

c.开放的心灵

开放的心灵乐于向外界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也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开放的心灵可以让人在交际中尽可能实现最多的信息交流。他们愿意了解、认识、接受不同的文化,认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移情

移情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做对方所做,想对方所想,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感情、处境和态度。很多人容易混淆同情和移情,Bennett对其作了区分。认为同情是“黄金规律”,即“我们以我们对待我们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们”,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移情是“白金规律”,即“我们以他们对他们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们”。⑤

在交际中运用移情因素,对方可以感受到你的真诚、关怀。具有移情能力的人,可以预知对方下一步行为举止,以便做好相应准备以应对。移情可以促使双方对对方做出让步,以推动交际进行。

e.互动投入

互动投入要求交际方对对方在交谈中推出的意见、疑问、问题作出回应,向对方表达自己对对方传递过来的信息的理解。具有移情能力的人往往更快参与到互动投入中,增加双方交流的信息量,使双方掌握到有关对方的更多的资料。

f.暂缓判断

对方表达的信息,不应立马判断,以避免文化偏见、文化冲突。交际中需要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谈话,在获得充分的信息后,综合分析运用“白金规律”,方可判断。暂缓判断,要能够按捺住性子,多听、多看、多想,对对方言行举止做出合理解释。用心感受文化差异,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评价文化差异。

(2)储备知识

①熟悉本族语言及文化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归属。对本族语言及文化的掌握与运用,体现了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认同感。只有熟悉本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对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作比较,为交际服务。方可胸有成竹地向国际友人介绍本国文化,避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尴尬局面,赢得他人敬重。

②掌握目的语及其文化

掌握目的语及其文化,可以避免交际中的语言障碍、非语言障碍等。理解目的语国民之所思、所为,是交际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以下方式提高目的语及其文化的掌握水平。

a.提高目的语的运用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都很重要,但是听、说能力直接影响交际效果。因此,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听、说能力。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达到可以和目的语民众正常交流的水平为佳。

b.广泛接受目的语文化

现在信息获取渠道很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目的语文化知识。例如,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电影以及音乐等。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程度,注意掌握与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文化禁忌,避免在交际场合使用。

c.讨论、辩论

人们可以全场使用目的语的前提下,组织与目的语文化有关问题的讨论、辩论。一是提高目的语使用水平。二是分享对目的语文化的不同认识,以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

d.情景模拟

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模拟与目的国的人交流的情景,效果很好。该方法可以很好地检测目的语习得的效果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水平。情景模拟可以有针对性地多设置与本国文化相冲突的目的语文化场景,有效地锻炼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变通能力。

e.前往目的国亲身体验

前往目的国亲身体验是学习掌握目的语及其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在完全使用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有更多使用目的语交流的机会,更多接触具有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人群的条件。因此,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目的语的实际运用水平。

③善于比较、分析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

在掌握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相同的部分可以为交际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差异部分是引起冲突的重要原因,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区分文化差异的表象和深层表现,探析冲突产生的具体因素。分别站在己方和对方的文化立场上,客观看待文化冲突,思考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对策。

(3)训练技能

胡超认为技能有六个方面:留意的能力、容忍模糊的能力、处理焦虑感的能力、移情能力、适应行为的能力、做出准确预测与解释的能力。⑥其中移情能力、适应行为的能力、做出准确预测与解释的能力分别与上文的移情、自我检视、暂缓判断存在相似性,故不再展开。

①留意的能力

交际的过程是双方信息交流互动的过程,信息交流具有多种方式。它要求人们留意交际的细节、环境、整个过程以及交际的效果,可以说没有留意的交际肯定是不愉快的交际。在交际中留意,可以及时反馈对方提出的看法、疑问,在合适的时机,向对方表达我方的意见。有效提高双方的满意度,也就提高了双方交际的效率。

②容忍模糊的能力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保证在每一次同外来人员交流前都充分掌握对方的资料。在交际中,要求我们能够能够容忍由于信息不全造成的交际模糊。以开放的心态,努力在现场寻求外来人员的信息。须提高模糊环境的容忍能力,寻找环境中对自己交际有用的信息,以实现成功交际。

③处理焦虑感的能力

焦虑感是一个人涉入新环境的正常的心理活动表现。焦虑感过高、过低都不利于交际的进行:焦虑感过高,自身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焦虑感本身,而忽略许多其它因素,影响交际进行;焦虑感过低,会导致思想上不够重视。要克服焦虑感过高、过低症状,可以借口到休息室或洗手间。放松自己,深呼吸,自己心里默念,每念一次数字就呼吸一次,从1数到10。握紧双拳,再紧一些,更紧一些……慢慢放松。至于焦虑感过低,可以冷静地想想交际成功的意义和交际失败的影响。

(4)其它方面

①密切保持与母国亲戚朋友的联系

与亲戚朋友的交流可以倾诉委屈,分享快乐。把在新环境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告诉他们,又可以了解母国内尤其是亲戚朋友近期发生的事情。

②从母国携带对自己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出国前,可以准备对自己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如父母、亲朋的照片,家乡的照片,体现家乡风土人情的物品,甚至是家乡的水和泥土。当在目的国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时,看看这些物品,回想在母国的那些点点滴滴,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与宁静。

③在目的国寻找母国特色食品

初到新环境,饮食方面的差异常常引起文化冲突,不适应当地饮食习惯。有时间,买一些母国特色食品。

④加强锻炼,保证体质,适应不同气候

气候、天气的不同常常引起身体的不适,良好的身体状况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为此,应定期锻炼,增强体质。

⑤跟不同国家尤其是目的语国家的人交朋友,找到可以倾诉的朋友

别的国家的人在目的语国家的情况跟自己很相似,易于情感互动。同目的语国家的人交往,能进一步了解目的语,还可以得到帮助,利于跨文化适应。

⑥充分利用各类组织团体安排的各种活动,尽快融入目的语文化

多参加活动,可以认识更多的人,结识更多的朋友,体验目的语文化的魅力。自觉运用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同目的语国家人们进行交流。尽可能降低失落情绪的程度,真正地融入目的语文化。

⑦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定期参加当地宗教活动

如果当地有相关的教会组织,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如果没有,自己可以在住处自行开展宗教活动,还可以邀请有相同宗教信仰的人一起参加。

⑧如遇突发事件、紧急情况,可及时联系所在单位、警方、大使馆,寻求帮助

生活在国外的人难免碰上紧急情况,此时,不要手足无措,应从容不迫地应对。根据情况的紧急程度和严重程度,来决定同哪方取得联系。

三、小结

文章主要从原则、方针、具体思路三个方面叙述了跨文化适应的对策。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本文所述对策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而应将其运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指导跨文化交际。另外,文中的对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实际运用中,片面、教条应用要舍弃,应整体联系综合分析运用。

注释:

①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64.

②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9(16):1.

③Bronfenbrenner,U.,Harding,J.,&Gallwey,M.,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ale to measure affective sensitivity(empa⁃thy).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58,18,pp.407—412.

④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31.

⑤ Bennett.M.(1979).Overcoming the Golden Rule:Sympathy and Empathy.In D.Nimmo(Ed.),Communication Yearbook 3.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⑥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70.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陈雪飞.跨文化交流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

[5]Bronfenbrenner,U.,Harding,J.,&Gallwey,M.,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ale to measure affective sensitivity(empa⁃thy).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58,18,pp.407—412.

[6]Bennett.M.(1979).Overcoming the Golden Rule:Sympathy and Empathy.In D.Nimmo(Ed.),Communication Yearbook 3.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7]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9(16):1.

[8]杜志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有效沟通策略[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2):65—66.

[9]程茹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休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0—154.

[10]李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共生[J].中国外资, 2012,(14):259.

[11]李梅.文化休克现象初探[J].语文学刊,2010,(8):171—172.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ve Adaptation

Lan Chenxing
People's Government of Songmuping Town,Yidu County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带有一定目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双方应努力克服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运用什么样的对策,怎样运用对策就值得考虑。跨文化适应对策的研究,可以有效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促使活动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适应;适应对策

Abstract: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sides both with a certain goal,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goal,the two sides should strive to overcome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cul⁃tural shock.What kind of measures to use,how to use is worth con⁃sidering.Study on strategies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smoothly.

Keywords: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cultural adaption;adap⁃tation countermeasure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8:37:44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11:23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42:55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32:06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2:23:31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