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 我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心理问题频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过度管理。究其根源,过度管理的产生主要是唯分数论和高考应试教育的引导,其负面影响在于:过度安排,造成学生自主精神的缺失;过度施压,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过度命令,造成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应该提倡适度的、合理的管理,即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倡导“尊重”和“爱”的教育。
关键词 轻松 愉悦 环境 成长
近日,一所中学规定学生大便3分钟、小便1分钟,引发热议,进而引起人们对学校过度管理的思考。学校过度管理,指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过于苛细,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过于严格,对学生行为干涉过多,施压太重,甚至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
学校过度管理产生的原因:一是唯分数论。学校高度压缩学生的自由时间,高强度地训练。二是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为了高考,家长和老师都在忙于揠苗助长。高考让太多人失去了本属于青春期的自由和快乐。只要高考存在,高考加工厂一样的学校就会永远存在下去;应试教育的魅影挥之不去,过度管理就不会消失。三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采取过度管理的学校,一般都是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因此面对外界对严苛管理的质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在我们这儿,不这样能有出路吗”。
我们只有挖出过度管理的这一根源,才能真正认清其危害,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自由驰骋在知识的海洋。
一、过度管理危害无穷
学校的过度管理违背了教育规律,暴露出教育目的的功利性和单一化。分数至上,致使老师千方百计地削减学生自由空间。死记硬背、反复操练的教育,一时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却伤害了学生的好奇心、钻研精神和对知识纯粹的热爱,打压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之路,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宣传这样的管理策略,对于整个教育生态是一种扭曲和破坏。具体来说,过度管理表现在过度安排、过度施压、过度命令三个方面。
1.过度安排,造成学生自主精神的缺失
过度安排体现为事事都要介入的“保姆式”管理,囊括学习方法、生活细节等学生生活的全部。这种安排看似让学生走了捷径,而实际上却无形中导致了学生独立性、灵活性的丧失。在强迫和预设动作的教育下,学生缺乏平等的参与感,往往难以发展出自信、好奇和内在目标感。文化知识学习上,在老师的精心讲解和点拨下,学生也可能掌握了一定的应试技巧,但也可能因为被迫接受一些僵硬的知识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生活上,因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从而丧失了生活的主动性,养成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培养出的是考试机器,而不是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格的建设者。
2.过度施压,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一切围着分数转”的导向下,强化了攀比的风气,使学生要时刻保持超越他人的警惕,致使其情绪经常处于紧张不安、不愉快的状态。一旦被超越,学生就会焦虑不安、烦躁易怒,时间久了,就会引起心理疾病的出现。另外,学生在不断的竞争状态下生存,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过度施压,使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助长了学生不良情绪的滋生蔓延。肯定性的评价,能给学生前进的动力,促进学生迈向更高的台阶。反之,强迫学习容易造成学生自信心的丧失,滋生学生的挫败感。长期死板的管理,容易使学生失去自我的期望和要求,把老师设定的标准当作自己行动的准则。但老师的标准一般是理想型的,要求严、标准高、近乎完美,如果学生太过追求处处符合老师的标准,过于严格要求自己,一旦努力了也达不到目标时,学生就会陷入孤独、无助、沮丧的境地,进而消沉、逃避、一蹶不振。
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兴趣以快乐与愉悦为基础。老师无视学生自身特点的规划,容易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学生压力越大,成就感越低,潜能就难以被充分发挥,就越没有对学习活动的胜任感,不可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而讨厌学习、应付学习、逃避学习。
3.过度命令,造成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体现了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过度命令是一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的是民主精神的缺席和爱的缺失;而这种不科学的管理、不良的关系更容易造成不良后果。2014年6月18日,广东省开平市发生一起初三学生伏击小学老师连捅10刀的疯狂杀师案件,受害人曾担任凶手的小学班主任,管教严厉。有资料统计,学生疯狂报复老师的原因中管教严厉占多数。管教过严,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和对抗心理,或是不听从老师指令,故意曲解老师指令;或是故意捣乱、言语辱骂、人身攻击甚至殴打等,恶化师生感情。
我们常说,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力,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人生抱负和个人价值。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并不是全科发展,而是人的知识、技能、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过度管理显然对此视而不见,其所见者只有分数。所以,过度管理所体现的是一种短视的教育行为。
二、坚持“生本”教育,强调适度管理
我们反对过度管理,就应当倡导适度管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领导、教师只是起一个积极引导的作用。
1.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中指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他还明确提出,学生下半天的脑力活动应当是知识点扩充和转化,要让学生阅读——出于爱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而不是出于背诵和记忆要求的阅读,这样才能避免使学生总是处于智力高度紧张的状态。[1]山西省新绛中学近些年来的教育改革便是对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实现。新绛中学自2009年以来做出了重大改革,推行“半天自主课,半天展示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没有了堆积如山的作业和月考,而代之以展示学习心得的“学习报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写作的能力。这次改革从高三开始,随后高一高二接着改。一时间舆论哗然,此事不但引发了许多媒体的密切关注,更引发了大量学生家长的非议。但事实证明这种举措是正确的、合理的。从升学率来看,改革后较之以前不降反升。新绛中学改革成功的经验,关键在于解放了学生,激发了学生们巨大的热情,并提升了学习效率。而这一科学的教育思想,说到底是出于对学生体力和智力的爱护。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以学生个性成长为本,坚持“生本”教育,是学生合理学习、健康成长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严格的管理不是教育的灵丹妙药。学生的学习,不是僵硬的知识,贵在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主观能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才是上上策。学会信任和关爱学生,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信任学生,就是帮助学生发掘潜力,教给学生跨越障碍的能力,尊重学生个性,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3.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过度管理的表现在于学习方面的过度干涉。这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违背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精神。教育改革无异于一场革命,国家明确把“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提出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准确的选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创新的能力;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断发现新事物;注重引导学生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当学生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时,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教会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个性的体现。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性学习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组织实施学习计划,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我监控,自我调整。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充分利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助性、互补性,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目标。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形成积极、主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拓宽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方法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4.倡导“尊重”和“爱”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每个人除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层次需要之外,还有尊重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中要体现尊重和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就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心怀好奇、自信和目标去探索人生。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不断变革,唯一不变的是要激发人的创新创造精神。
尊重和爱学生,就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情绪控制,自觉遵守纪律。创设各种条件,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充分鼓励学生的独立性思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学生丰富的个性内涵,鼓励学生努力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个性才能,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向更高的层次,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成为满怀信心的不断成功的人。
尊重和爱学生,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人格表现在它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追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探索能力和责任感。因此,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培养学生以做人为核心的责任感,着力培养学生开放探索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协同合作能力、自我调控心理能力和文明习惯等,促进学生养成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的健全个体。
学校教育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生命力。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首先考虑的都应该是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不要再打着对学生负责的名义伤害学生。仅仅专注学生学习本身是不够的,要看学生的长期学习和进步,解决学习背后的问题。通过教育,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升华人生境界,这才是教育目的所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实行适度管理,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是学生持续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
————————
参考文献
[1] 龙德芳.过度管理[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Z2).
[2] 蔡汉棠.学校过度管理的对策:生态管理[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10).
[3] 颜斌.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人本化探究[J].中学时代,2014(10).
[4] 万云波,李红燕.适度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5] 郭思乐.正确认识学生深化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0(8).
[6] 董鸿书.关于教育方针和个性教育等问题的研讨[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0(6).
[7] 章淳立.对发展学生个性的探讨[J].中小学管理,1988(2).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