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征欧,阳春瑜,李闻名,杨立明
(1衡阳市粮油生产技术站,湖南衡阳421001;2衡南县农业局,湖南衡南421100;3衡山县农业局,湖南衡山421300)
衡阳市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邹征欧1,阳春瑜1,李闻名2,杨立明3
(1衡阳市粮油生产技术站,湖南衡阳421001;2衡南县农业局,湖南衡南421100;3衡山县农业局,湖南衡山421300)
摘 要:稻米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中具有基石的作用。衡阳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水稻发展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也遇到了困难。本文在全面调研全市水稻生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发展水稻生产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水稻生产;现状;对策;衡阳市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保证中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永远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稻米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在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中具有基石的作用。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稻生产,提出以保障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艺和农机相结合,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积极构建水稻生产技术体系,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水稻生产稳定持续发展。衡阳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取得了引以为傲的成绩。为全面掌握衡阳市当前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衡阳市农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市的水稻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
1.1 面积逐年递增,双季稻比例不断增加
一直以来,衡阳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稻生产工作,把发展双季稻生产作为推动粮食规模化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全市水稻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双季稻面积和稻谷产量一直位居湖南省前列。特别是近年来,通过采取集中育秧、压单扩双、发展合作组织、耕地抛荒清零、落实关键增产技术等一系列行政、惠农、技术措施,双季稻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全市水稻面积480.43 khm2,其中早稻209.01 khm2,晚稻220.25 khm2,双季稻覆盖率为69.43%;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483.54 khm2,其中早稻210.25 khm2,晚稻222.71 khm2,双季稻覆盖率达69.98%;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485.47 khm2,其中早稻211.09 khm2,晚稻223.61 khm2,双季稻覆盖率达70.26%。
1.2 土地流转加快,新型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一流转五服务”是衡阳市深化农村改革的先行尝试,在维护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股田制、租赁式、托管式等模式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据统计,全市农村流转耕地163.38 k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2.8%。衡阳市以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为契机,大力支持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强化政策支持,优化技术服务,注重项目倾斜,全市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至2015年6月底,全市2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21 815户,比上年增加3336户;以粮食为主的家庭农场1979家,比上年增加551家;粮食专业合作组织510个,比上年增加112个。
1.3 财政投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
衡阳市在不折不扣落实各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完善补贴方式,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的基础上,各县市区政府按照衡阳市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衡政发[2012]11号)文件精神,各级财政优先保证对粮食生产投入的稳定增长,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国家粮食和油菜生产大县财政奖励资金安排50%以上资金专项用于发展粮油生产,安排30%以上的经费到农业部门用于高产创建、集中育秧和发展现代种业。据统计,2015年全市财政投入农业约12 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增长8.3%。
1.4 科技水平提升,项目支撑引领作用明显
全市以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粮食高产创建、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为载体,集成推广合理密植、安全齐穗等良田、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高产高效技术。2015年实现全市集中育秧可插大田108 khm2,种植超级稻186.67 khm2,完成病虫害统防统治200 khm2,测土配方施肥580 khm2,创办部级万亩高产示范片20个,成建制整乡推进高产示范片3个,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1个。全面落实湖南省农业委员会推广的水稻增产3项关键技术,2015年早晚稻栽插密度比往年提高5%左右,全市晚稻100%安全齐穗。
1.5 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率上升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全市大力推广适合本地生产环境的中小型农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节本增效和劳动力替代作用,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推广高效整地、稻草旋埋、机电排灌等技术,大力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减少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的种粮效益。2015年,全市农机化水平达到60%,其中机耕率、机插率和机收率分别达到80%、20%和75%以上。
2.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水稻生产发展的瓶颈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健全配套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依托。衡阳市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大多修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修建的农业基础设施基本上是“土质”工程,加上这些年没有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维护和修葺,水毁、老化、失修、废弃现象普遍,防灾抗灾能力差,使用效率低下。全市共有中小型水库1171座,目前有2座中型、87座小Ⅰ型、506座小Ⅱ型需控制运行,43.43万口山塘大部分成了“碟子塘”。部分电排站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有的甚至完全损毁。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是发展水稻生产的利剑,然而部分农田机耕道的缺失,使得农业机械“进村不下田”,空有一身装备却只能“望田兴叹”。
2.2 土地流转机制不畅让流转双方顾虑重重
水稻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必须以成片上规模的水田供应为前提。当前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散经营制度已经严重制约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当务之急。
当前政府没有出台规范土地流转的指导性文件,使得土地流转的双方都顾虑重重。土地流出方抱着“宁可抛荒不可失地”的思想,害怕失地失权,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或者流转的时限控制在较短的年限以内;土地流入方因为土地流转的时限短,不敢投入基础水利设施建设,这样使得流转的土地水利设施和耕作条件都越来越差。
2.3 农业保险支撑乏力,难以解除种粮大户后顾之忧
水稻生产周期长,对水和天气等自然气候条件的要求高,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呈频发重发态势,还有病虫害、鼠害等其他自然灾害,水稻生产面临的各种自然风险较大。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刻不容缓,发挥农业保险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
水稻生产过程较多,每个过程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保险公司在与农户签订协议过程中,很难做到全覆盖、全保障。比如目前保险公司一般在农作物损失达到30%以上才予以赔偿,所以一旦灾情发生,农户的损失难以挽回,如果是种粮大户,其损失巨大。还有国家农业保险的理赔标准普遍较低,如水稻苗情100%损失赔偿3600元/hm2,分蘖拔节期100%损失赔偿4200元/hm2,成熟期100%损失赔偿4800元/hm2,其赔偿仅相当于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值,远低于农民实际投入,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影响,很难有效挽回种粮农民的损失。特别是种粮大户,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其后果难以承受。如2013年的大旱让很多种粮大户血本无归,至今让他们心有余悸。“多年致富抵不过一次天灾”,许多种粮大户表示,农业保险支撑乏力难以解除他们种田的后顾之忧。
2.4 收储不易卖粮难是种粮大户丰收之惑
水稻在实现规模化生产后,稻谷晾晒、烘干、收储、销售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调查显示,大部分种粮大户都缺少晒场、烘干设备和标准仓库,种植面积大的大户只能现收现卖。由于国家启动稻谷保护价收购往往迟于稻谷收获一个星期,种粮大户只能卖给个体粮贩或加工企业,其收购价格往往低于国家粮食保护价格0.4~0.6元/kg,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收益。调研中发现,对于种植面积中等及以下的大户,部分将收割后的粮食在公路、庭院等场地露天晾晒,不仅受天气的制约,同时占用公共道路,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还容易造成粮食污染,对粮食安全有很大的威胁,一旦收割季节遇到阴雨天气,粮食就会霉烂变质,这样的损失让他们难以承受。很多大户表示想购买稻谷烘干机,但除去国家购机补贴外,至少还要花50万~60多万元,只能望“机”兴叹。在辛辛苦苦获得收获以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了他们的丰收之惑。
2.5 成本攀高收益低是种田农民难以承受之重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市场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会考虑到效益问题。农民所进行的水稻生产,也是一项经济活动,他们也会考虑生产效益。生产效益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据对全市6个种粮大户的问卷调查看,2014年种粮大户在没有遭遇到任何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的情况下,双季稻的产值为37 125元/hm2,投入26 565元/hm2,收益为10 560元/hm2。而同期种植西瓜的收益为39 795元/hm2、辣椒的收益为48 840元/hm2,分别是种植双季稻收益的3.77倍和4.63倍。与进城务工比,小工每天收入150元,电工等技术性工种的每天收入超过180元。另一方面农资价格上涨压力有增无减,相应增加了水稻生产成本。农民算帐后的结论是:辛勤耕作8个月,不如外出打工1个月。
3.1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耕地地力,即增强农田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保护了自然环境。
一要制订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门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需要资金多。应由水利部门牵头,根据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制订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二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各地在积极争取国家对大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同时,省、市、县三级要从耕地开垦费专户中划出部分资金,一并设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三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对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同时,市、县和乡镇三级政府需从预算内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
3.2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体系,引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分类指导。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切实加强监管,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各地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要求,在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的同时,加强管理和服务,及时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保障流转双方的合理权益,推动规模种植大户健康稳定发展。
3.3 全面推广农业保险,构建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针对当前农业保险勘灾难、赔付低等实际问题,建议国家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首先扩大保险范围,实现主要作物全覆盖;二是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投保金额由国家财政兜底支付;三是降低理赔门槛,按照农作物减产10%为受灾、30%为成灾和70%为绝收标准作为理赔起点;四是提高赔付标准:水稻苗情100%损失赔偿6000元/hm2,分蘖拔节期100%损失赔偿9000元/hm2,成熟期100%损失赔偿12 000元/hm2;五是开通农业保险绿色通道,做到直赔快赔。
3.4 打出政策惠农组合拳,确保丰收果实颗粒归仓
针对种粮大户在生产中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政府各相关部门应根据相关情况出台优惠政策,以解决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确保农民丰收的果实颗粒归仓。
一是国土部门出台种粮大户的生产用地优惠政策。种粮大户在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后,其办公设施用地、产品加工和仓储用地和农机具的存放用地,粮食运输和贮藏等方面都急需获得国家的优惠和扶持。建议政府出台新型主体设施农用地管理的具体办法,对新型主体设施农用地优先安排、简化和减免各项审批程序和税费。让种粮大户生产工具有地方放,收割稻谷有地方晒,收获粮食有地方储。二是农机部门和财政部门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对规模种粮大户在其购置农机农具和烘干设备时提高补贴比例,对其仓库建设给予贴息贷款。三是粮食部门及时启动稻谷保护价收购。在每年早、中、晚稻收割时,国家及时启动保护价收购,要做到保护价启动和稻谷收获时间一致。同时,国家粮库每年要做好粮食收购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陈粮的转移,要敞开收购,解决种粮大户卖粮难的问题。
3.5 多措并举增效益,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
针对当前种粮农民面临的高投入低收益的现实情况,要发展水稻生产,增加双季稻比例,稳定种粮队伍,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种粮投入,增加种粮收益。一是继续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并积极建立粮食保护收购价格合理增长机制,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二是建立农民售粮财政补贴政策,即粮食收购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后,财政部门根据农民的实际售粮数量再进行财政补贴,一方面提高农民的售粮收益,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多种粮、多售粮。三是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在抓好国有粮食储备库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地方粮食储备库建设,增加仓库容量,改善存储条件,最大限度地收购农民余粮。四是大力构建粮食产销合作新机制,多渠道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推动粮食合理有序流通。引导社会资本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提升粮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商品率,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参考文献:
[1] 韩 俊.14亿人的粮食安全战略[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2] 潘 鸿.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洪程.水稻栽培学研究若干进展及发展探讨[J].作物杂志,2012(6):3-5.
[4] 李妍霏.农村新型种粮主体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作物研究,2014,28(S1):844-850.
[5] 邹征欧,阳春瑜,彭庆华.衡阳市粮食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作物研究,2014,28(5):537-540.
[6] 刘静波,黄寅虎.益阳市种粮大户生产经营现状与对策[J].作物研究,2015,29(2):191-194.
作者简介:邹征欧(1979-),男,农艺师,从事粮油生产技术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04
文章编号:1001-5280(2016)02-0187-04
DOI: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6.02.19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