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虚体质与肿瘤的发病关系

2016-01-27 06:05:43郭威堂汪鸣韩琦李洪海梁永林
中医药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水湿阳虚瘀血

郭威堂,汪鸣,韩琦,李洪海,梁永林*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张掖市中医院,甘肃 张掖 734000)



论阳虚体质与肿瘤的发病关系

郭威堂1,汪鸣2,韩琦1,李洪海1,梁永林1*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张掖市中医院,甘肃 张掖 734000)

肿瘤的发生与阳虚体质密切相关,从阳虚体质易伴随的阳虚、气郁、痰浊、水湿等方面讨论与肿瘤的关系,并通过临床案例佐证阳虚体质与肿瘤的关系,指导中医临床。

阳虚体质;肿瘤;关系

肿瘤属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学中称为“癥瘕”“积聚”等,笔者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在阳虚的基础上伴随气郁、痰结、湿聚、血瘀及热毒等多种病理产物相互纠结,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脉、气血功能障碍,日久引起病理产物聚结而发生质的改变,形成有形的肿块。本文拟从体质角度探讨阳虚体质与肿瘤的发病关系,并结合临床实例观察,证明温阳法对阳虚体质的肿瘤患者有明显的疗效。

1 阳虚体质

体质是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等方面的特殊性,通常是以个人先天禀赋为基础,体质的差异代表了个体的整体特征,是人体内在机能代谢活动之差异和阴阳气血之偏颇的反映[1-4]。全国高等中医药“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论述当代人群体质类型中正常型占8.1%,偏阳虚者占43.1%,偏阴虚者占31.9%,偏湿盛者占11.1%,偏气虚者占5.6%,其他占0.2%[5]。李杰、吴承玉等[6]对王琦、匡调元、母国成、何裕民等10位专家关于体质研究的文献整理研究发现,阳虚体质在各种体质中出现频次最多。《黄帝内经》中指出“壮人无积,虚人有之”。身体健壮,气血充足,阴阳平衡之人肿瘤发病就较低;反之,则相对较高。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忠教授指出各种偏颇体质人群中,最易患肿瘤者为阳虚体质人群,并且在临床中发现肿瘤患者也多为阳虚体质。殷东风、郭羽永[7]等在《中国肿瘤患者韩医四象人体质的临床研究》中得出结论为:恶性肿瘤患者四象人体质阴性者明显多于阳性者,随着阳气的减弱肿瘤患病在逐渐增加,肿瘤患者与阳气有明显关系。对于阳虚体质的表现,王琦教授[8]着重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对体质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阳虚体质的表现为:多形体白胖,肌肉松软,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精神不振,睡眠偏多,面色白,口唇色淡,毛发易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等。性格多内向、沉静。平素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受外邪。

2 阳虚体质与肿瘤

2.1 阳虚与肿瘤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者折寿而不彰。”可见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同样《难经·五十五难》亦指出:“积者,阴气也”。说明人体阳气虚衰,肿瘤由此始发。肿瘤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阴寒凝结。阴寒之所以凝结于人体,是因为人体阳气虚弱。阳虚不能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则气郁、痰浊、水湿、瘀血、热毒等邪气互结,“阳化气,阴成形”,则形成有形之肿瘤。因此可以说明阳气虚弱是则肿瘤发病的最根本原因之一,伴随发生的气郁、痰浊、水湿、瘀血、热毒等邪气是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

2.2 气郁与肿瘤

在中医学中,气郁被认为是肿瘤的病理基础之一。而阳虚体质之人,机体气机容易阻滞的原因在于,阳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气机不能正常运行,郁滞不通。气郁则水液运行无力,中焦转输不利,而成痰、成湿;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滞,而成瘀血;而痰浊、水湿、瘀血阻塞机体,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气滞,如此恶性循环,故《中医内科学》中把气郁作为肿瘤发病的先决因素。且气机的条畅与肝密切相关,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喜调达而主疏泄,这些生理功能均为机体阳气的表现。若本身机体阳气虚弱,再加之外界因素刺激,影响情志,肝失疏泄,则气机更易郁滞。因此临床上一些肿瘤患者常表现出胸膈痞闷、两胁肋部胀痛、善太息、脘腹胀痛等症,皆为气机郁滞之征。

2.3 痰浊、水湿与肿瘤

痰浊、水湿亦是肿瘤的病理因素之一。其一,阳虚体质之人脏腑机能相对较弱,代谢无力,水液运行不畅,气化不佳停于局部而形成痰浊。其成因与脾、肺、肾三脏密切。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散,行成血瘀。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此外,阳虚体质之人,阴寒内盛,外邪同气相求,故易感受寒邪,而加重血瘀。其二,阳虚体质之人阳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易产生气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如《血证论·吐血》所云:“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郁、痰浊、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相互纠结于机体,日久不散,郁而发热,出现热毒炽盛症状。《黄帝内经》云:“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因此,肿瘤患者,热毒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故热毒炽盛症状愈盛,而正气愈虚,如此恶心循环。其三,阳虚体质之人,正气不足,阳气卫外功能减退,外邪容易侵犯机体,体内的病理产物与外邪勾结,内外合病,郁久化热,病情日益深重。故阳虚体质之肿瘤患者,为本虚表实之证,病变错综复杂。

2.4 肿瘤发病部位

《医宗必读·积聚》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因此,肿瘤的发病部位常与机体某一部位的正气亏虚所致。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状腺瘤、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病变、子宫颈糜烂等疾病,容易发生肿瘤。“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长期慢性疾病消耗该处正气,导致该处正气不足,不能抵抗邪气,以致气郁、痰浊、水湿、瘀血及热毒等邪气积聚于此,而形成有形的肿物。

3 典型案例

赵某某,男,55岁,2015年5月4日初诊。患者于2014年7月因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伴消瘦乏力。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肺恶性肿瘤”,予以多次EP化疗方案后,患者出现胸闷短气,不能平卧,声音嘶哑,腹胀纳差等症状。后再次入院发现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病灶较前发展,遂进行两周期紫衫醇+洛铂全身化疗后,出现精神萎靡、体力极度不支,为求中医中药保守治疗,遂前往甘肃省中医院肿瘤血液病科就诊。诊见:患者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腹胀纳差,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声音嘶哑,咳嗽少痰,怕冷,时有发热,腰膝酸冷,面色晦暗,大便稀溏,舌质暗淡有瘀点,纳食差,脉沉细数。自述平素形体瘦弱,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大便较稀。根据既往描述及当前临床表现,认为该患者为阳虚体质之肿瘤患者,治疗当回阳救逆,扶正抗癌。遂予李可老先生的“破格救心汤”加减:附子30 g,干姜30 g,甘草30 g,人参30 g,山茱萸60 g,龙骨 30 g, 牡蛎30 g,煅磁石30 g,葶苈子30 g,桑白皮15 g,黄芪120 g,茯苓45 g,砂仁10 g,白花蛇舌草60 g,夏枯草30 g,红豆杉2包,山慈菇30 g,赤芍45 g,浙贝母20 g,枳壳30 g。

2015年5月12日二诊,患者精神较前明显好转,胸闷气喘、腹胀减轻,疲乏症状明显改善,纳食增进。继续原方化裁,加用菟丝子30 g,补骨脂30 g,枸杞子30 g,女贞子30 g,以温肾阳、补肾阴,阴阳双补,调理先天之本。

2015年5月18日三诊,患者自感较前明显好转,感觉甚好,遂要求住院系统治疗。

按语:根据患者自述平素形体瘦弱,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大便较稀,知其素来阳虚亏虚,为阳虚体质之人。诊见患者倦怠乏力、胸闷气喘、声音嘶哑乃肺气不利之征象;咳嗽少痰,有胸腔及心包积液乃痰浊、水湿内停于肺的表现;咯少量血,舌质暗有瘀斑是瘀血的表现;而时有发热乃热毒的表现。“阳化气,阴成形。”患者阳气亏虚,导致气郁、痰饮、水湿、瘀血及热毒等病理产物积聚,而形成有形之肿瘤。加之患者经多次化疗后,阳气愈加亏虚,元气大伤,此乃危机存亡之秋。故认为此时急需回阳救逆才是关键所在,方中附子、干姜以挽垂绝之阳;人参大补元气;山茱萸、龙骨、牡蛎以收敛元气,固涩滑脱;磁石以吸纳即将浮脱之阳回归本源;葶苈子、桑白皮以泻肺利水;黄芪、茯苓益气健脾利水,砂仁和胃除湿;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红豆杉、山慈菇以清热解毒以抗癌毒;赤芍活血以化瘀,浙贝母化痰散结;枳壳理气化痰,开胸宽中,意在气行则水湿、痰饮、瘀血自除;甘草一则在于解附子之毒,二则调和本方诸药,使其各自能够更好的发挥功效。纵观全方,诸药合用,回阳固本、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使患者病情得以明显减轻,说明温阳法对于治疗阳虚体质之肿瘤患者诚有实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阳虚体质为临床肿瘤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阳虚体质之人较其他偏颇体质之人的肿瘤发病率更高。本文通过分析阳虚体质之人与肿瘤的发病关系,意在提高阳虚体质之人对肿瘤的预防意识,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指导阳虚体质之肿瘤患者的治疗,提高阳虚体质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1]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2] 范恩芳,潘琼,刘木松,等.133例失眠症患者的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6,33(1):98-100.

[3] 李长明,李玲孺,陈禹,等.应用代谢组学技术进行中医体质研究探讨[J]. 中医药学报,2016,44(2):1-3.

[4] 杨俊丽,郭文海,李海涛,等.中医体质辨识与亚健康调控[J].中医药学报,2013,41(3):12-13.

[5]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13.

[6] 李杰,吴承玉.阳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6(8):1161.

[7] 殷东风,郭羽永.中国肿瘤患者韩医四象人体质的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5-8.

[8]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

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No.2014-11);敦煌医学诊疗技术与临床应用建设项目(No.DHYX1415-004)

郭威堂(1991-),男,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2011级学生。

梁永林*(1975-),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学专业博士在读,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

2016-04-06

R22

A

1002-2406(2016)06-0017-02

修回日期:2016-05-01

猜你喜欢
水湿阳虚瘀血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基层中医药(2021年9期)2021-06-05 07:14:22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36
好事近·中秋感怀
小心盆腔瘀血综合征被误诊为盆腔炎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