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山区秋栽香菇生产调查初报*

2016-01-27 02:14:48段庆虎张应成尹川川上官端琳龚凤萍
中国食用菌 2016年5期
关键词:刺孔菇农豫南

段庆虎,张应成,尹川川,竹 玮,上官端琳,龚凤萍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豫南山区秋栽香菇生产调查初报*

段庆虎,张应成,尹川川,竹 玮,上官端琳,龚凤萍**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为进一步推动豫南秋栽香菇的发展,调查了豫南地区发展秋栽香菇的自身优势、种植技术、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总结秋栽香菇的创新之处并就本地区发展秋栽香菇提出一些建议。

豫南山区;香菇;调查

香菇(Lentinus edodes)是我国第二大食用菌栽培品种,其产量仅次于平菇,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香菇内销市场在大幅度扩张,2013年全国香菇产量达到330万t,但供不应求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1]。近年来,随着香菇栽培技术的提升以及栽培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市场对香菇的消费需求。豫南山区代料香菇有3种栽培方式,即春栽、秋栽和夏菇栽培,其中以秋栽面积最大。秋栽香菇的优势,一是早秋接种制棒发菌快,成功率高;二是出菇期赶在秋末,冬季出菇不停,至翌年春末“五一”节结束,避免了高温季节,无高温烧菌问题,稳产性好;三是生产周期短,资金投入周转快。为进一步推动豫南秋栽香菇的发展,近日我们前往浉河区董家河乡秋栽香菇生产基地作了一次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供作参考。

1 自身优势

1.1 气候和原料优势

豫南山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季风气候特征显著,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光照充足,适合人工栽培香菇。生产成本优势相对突出,豫南山区多数是浅山丘陵地带,森林资源相对丰富,林木总蓄积量多,且木材质地硬,质量好。豫南可以用来培养香菇的林木约12万hm2,栽培香菇主要使用材林-栎类,总蓄量约1.5×105m3,板栗树和其它果树年年修剪下大量枝桠,为发展香菇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

1.2 农村劳动力相对富裕

在豫南这种地少人多的偏远山区,发展食用菌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2]。尤其是受最近几年经济形势下滑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更造成了劳动力的富余。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这种投资少、见效快的食用菌产业,特别是香菇产业,对豫南山区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技术基础和规模优势

豫南种植香菇的历史长达30年,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开展香菇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研究技术成果在信阳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早期菇农很好地掌握了香菇初期栽培技术。随着信阳、驻马店和南阳相关科研究人员的深入研究,香菇栽培技术的不断革新,菇农的栽培技术也与时俱进,相对收益提高。一般由一户带多户,进而形成秋栽香菇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商贩上门收购。香菇销路问题解决后,菇农们的种植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所以近十几年来香菇的种植规模一直处于稳步扩大中。

2 豫南山区秋栽香菇的主要技术特点

2.1 栽培季节

豫南属于山区,海拔高度300 m~400 m,接种制棒在8月中旬~9月中旬。此时接种在立秋之后,气温成落凉趋势,即使白天偏高,夜晚也会降下来。实践证明,这时接种后发菌快,30 d~40 d就可发菌透料,发菌成功率高。据4户调查,每户面积1万棒~1.3万棒,发菌成功率在95%以上。其中1户1.2万棒,成功率为98.5%。

2.2 菇棚形式

采用泌阳模式,即“小棚、大袋、立体、秋栽”花菇培育技术,花菇率可达85%以上,白花菇率可达35%以上,提高了香菇栽培的经济效益[3]。木杆作棚立柱,棚上起拱和菇架均用竹杆。菇架分层间距25 cm,棚内两侧设菇架,中间留走道宽80 cm;棚的两侧立柱高1.6 m,中高2.0 m。棚架搭好后覆以薄膜,盖严棚顶和四周,以薄膜的开启程度调整光、温、水、气管理。按每户种1.4万棒设计,需建这种小棚20座,每棚放700个菌棒。

2.3 培养基配制和装袋

主料为栎类林木制成的木屑,粒度比春栽菇的略小一些,辅料麸皮用量比春栽菇的略大一些,为23%~25%。调料要求达到“两均匀一充分”,即各种干料要拌匀,加水调料干湿要拌匀,原料吸水要充分。调料加水控制在含水量60%~63%,不可偏湿,感观标准是手握成团,伸开不散,但有一两条裂缝,不可有水珠溢出。调料后用机器装袋,袋子规格为折径22 cm,长60 cm,装好后用扎口机扎口,而后套外袋松扎口,每棒湿重5 kg左右。

2.4 灭菌

采用起堆盖膜常压蒸汽灭菌法,每堆4 000棒~5 000棒,下留气室高25 cm。用简易蒸汽炉烧火送汽,当薄膜胀起,能顶起来半块砖时,从底部放汽50 min,再压严送汽,每锅耗时4天4夜(96 h),减少起堆棒数,可缩短灭菌时间。因起堆大,故与小堆相比每棒耗柴量差别并不大,仍为0.5 kg左右。这里灭菌多烧出过菇的废棒,通常每锅烧掉的废棒数与灭菌棒基本相等。如此运作达到生物能源多层次利用,多层次增值,并消除废菌棒污染源的效果。

2.5 接种

在接种箱内无菌操作接种,每箱每次接种40棒,用工2人,耗时1 h,面积1万棒的种户需一个月才能完成接种任务。每棒打穴4行,每行4穴接种,500 g菌种可接种3棒~4棒。

2.6 培养

因接种打穴密度大,兼有刺孔通气作用,故免去了刺孔管理这一环节。通过现场观察,这种作法,菌棒发菌、转色、菌丝生理成熟仍为正常,菌棒出菇期多在11月下旬前后,出菇顺畅,疏密适中,从接种至出菇菌龄80 d~90 d。菇农们反映,这种作法的好处,一是免去了刺孔用工;二是克服了刺孔后菌棒自身产热、产水、产气导致的原料无谓消耗,甚至高温烧菌的弊端。

2.7 出菇管理

2.7.1 催菇发生期

催菇期要掌握必须有30%以上菌棒发生菇蕾时才能泡水催菇。这样管理的好处,一是做到菌棒必须达到充分成熟,具备出菇的内因条件,才能催菇发生;二是避免催菇过早,迟迟不能出菇问题;三是避免催菇偏早,出菇不齐,并有畸形菇发生的问题。为确认菌棒成熟度,也可抽出部分菌棒泡水试催,若出菇正常,再全部泡水催菇。

2.7.2 催菇发生方法

多采用菌棒泡水催菇法,各种植户均建有泡水池。通过泡水产生温差刺激、低温刺激,并兼有振动惊蕈作用。泡水时要掌握,菌棒体温度必须高于水温,以加快菌棒吸水进度。泡水标准为棒重达到5.0 kg~5.5 kg,也可将其丢入水中,当有1/3上浮外露时,即表明已达到适宜的泡水程度。以后各茬泡水,棒重应依次减轻。菌棒含水量与出菇迟早、出菇密度、菌棒品质、产菇量密切相关[4]。菌棒过湿,出菇期推迟,出菇稀疏,品质好,但难于高产;菌棒过干,出菇期提前,出菇密,品质差,且出菇期缩短,往往低产;菌棒含水量要适中为佳。

2.7.3 育菇管理

当菇蕾普遍发生,将袋膜略有顶起时开口育菇。这一时期要协调好光、温、水、气各因素的关系,管理目标是培育出优质花菇。结合开口育菇,对出菇过密的菌棒及早进行疏蕾。水分管理主要是使菌棒自身含水量满足菇体生长对水分的吸收利用,环境空气相对湿度要小,控制在50%~70%。如此管理,在幼菇旺盛生长期,环境条件干燥,菇体表皮生长受阻,而菇肉仍在继续生长,这样内部生长,表皮不生长,表皮势必开裂显露出白色菇肉,称为“明花”,并能带花生长。这段管理仍要保持环境干燥,切忌返潮,否则菇体就会由“明花”变成“暗花”,降低产品等级。

2.7.4 菇棚遮荫

12月上旬以前,3月中旬以后,气温偏高,菇棚需遮荫催菇育菇;12月中旬~翌年3月上旬低温季节,则无需遮荫,借助太阳能增温催菇育菇。

2.7.5 采收与加工

在菌膜已破,菌盖内卷,开伞度七八成时采收。采菇方法为手按菌柄基部棒面,摇动菌柄采下,以减轻伤及菌棒。采下的鲜菇及时烘干加工,方法是鲜菇上筛入箱后迅速升温至36℃~37℃,之后每小时升温2℃~3℃,持续20 h,最后升温至60℃,最高不得超过65℃。脱水过程中要通风排湿,前期风门全开,中期关闭1/2,后期风门关闭2/3。

干菇质量标准:一是菇形圆整,光泽度增加,发亮;二是菌褶不倒,成杏黄色;三是含水量在12%~13%;四是菇香浓郁。

在适宜的管理条件下,30 d可出菇1茬,一个生产周期共出菇5茬。

3 生产成本核算及经济效益

每棒生产投入包括主料木屑、辅料麸皮、内外袋,加上装袋、料棒灭菌、接种等用工和菇棚折旧,共计5元左右。一般每棒可产干菇250 g,以2014年产地价格65元·kg-1为例,产值16元,减去成本5元可获纯利11元,一户两名劳力之家,每年种菇1万棒可获纯利11万元,菇农普遍反映,这样的收入优于外出打工。

4 豫南山区香菇生产的创新之处

4.1 加大接种穴数,减少人工刺孔工序

采用14穴或16穴接种,使生产后期减少了人工刺孔、泡水刺孔等工序,大大减少了人工投入,并且可以避免因为刺孔时机和管理不当造成的烧菌和烂棒等现象。

4.2 现蕾后泡水催蕾出菇

一般是现蕾后采用泡水催蕾出菇,头茬菇出菇整齐,产量高,主要产量集中在头两茬,容易赶上市场行情,具有价格的优势。

4.3 废弃菌棒循环利用

废弃菌棒循环利用,使香菇产业基本是零副产品和零污染。

5 豫南山区香菇发展建议

5.1 优化菌种管理办法

豫南袋栽香菇用种基本上都是由制种厂家生产供应,为确保制种质量好和种性优良,在生产管理上应作到“三定”,即定用种时间,定用种量,定品种和制种质量,使制种厂家有序生产经营,让菇农用上放心菌种。

5.2 筛选出2个~3个适用于秋栽的当家品种

育种目标是,生育期要短,从接种至出菇菌龄80 d~90 d,菌丝生理成熟期25 d~30 d;出菇疏密适中不丛生,菇形好,短柄;菇体生长稳健,适温性好;菌柄对基质的固着性不可太强,易于采收;菌棒在出菇过程中不可过早变泡,适宜于多茬出菇。

5.3 推广应用菇类防杂剂拌料技术

推广应用菇类防杂剂拌料技术的作用,一是缩短料棒灭菌时间,可节能一半以上;二是可防治杂菌为害,接种制棒成功率高;三是解决了常规灭菌时间过长,料棒变瘪,接种后发菌过慢问题。

5.4 开展香菇种植技术培训

农户香菇种植技术参差不齐,在培养料加水和泡水时采用了各自的经验,结果导致同一品种出菇疏密不同,所出菇蕾过密导致菌棒营养浪费及投入大量人工疏蕾。应当加大香菇种植技术培训,让菇农有效掌握生产技术。

5.5 加强菇木林动态管理

豫南山区是壳斗科林木最佳适生区。实地对菇农备料所砍林木观测,生长8年~10年其主干基部直径就达12 cm~15 cm。菇农反映,这些林木历史上就是用作薪炭轮伐,8年~12年一个轮伐周期,生长过大,砍后萌发力变差,甚至不能萌发,山民称之为“憋坏了树兜子”。到了近代,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薪炭林成了菇木林,生产实践证明,抓好林木的动态管理,可以达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菌林协调发展的效果。

5.6 政府需要加强重视

河南省香菇生产发展好的地方,都有一套组织机构(成立了食用菌生产办公室),并采取了政策引导(免交税收、资金扶持)、科技支持(挂靠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成立食用菌科研机构)、技术普及(组建乡级科研、服务和技术督导队伍)、示范带动、培育市场、牵线搭桥(鼓励企业与菇农利益共享)等[3]。豫南地区政府需要更加重视,积极借鉴成功经验,采取积极的措施,如:给予资金税收扶持、食用菌科研机构项目支持,调动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为菇农服务的积极性,使食用菌企业和农户都能增加收益,进而推动豫南山区香菇产业大发展和大跨越。

[1]王震,魏银初,班新河,等.适宜中原气候条件下覆沙栽培夏香菇品种筛选[J].食用菌,2014,36(5):22-23.

[2]龚凤萍,吕立哲,冯雅岚,等.豫南地区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6):78-79.

[3]魏银初,班新河,王震,等.河南省香菇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食用菌,2011,33(5):4-6.

[4]李巨,李长喜.夏香菇菌棒的出菇管理技术[J].食用菌,2013,35(4):47-49.

S646.1

A

1003-8310(2016)05-0081-03

10.13629/j.cnki.53-1054.2016.05.020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Z2013-09-04)。

段庆虎(1986-),男,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食(药)用菌育种、栽培技术、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E-mail:duanqinghu0529@163.com

**通信作者:龚凤萍(1977-),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药)用菌栽培与应用方面研究。E-mail:fumengmeng518@163.com

2016-06-30

猜你喜欢
刺孔菇农豫南
菇农装袋忙
科学导报(2021年61期)2021-09-26 16:28:12
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
——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绿色发展战略视野下菇农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
香菇菌棒不同刺孔分布对工厂化出菇的影响
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食用菌(2020年6期)2020-07-23 06:35:48
风神轮胎太原基地创新发明胎侧刺孔机
轮胎工业(2020年8期)2020-03-01 18:03:53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艺术评论(2017年11期)2017-03-29 07:56:23
豫南春茶
豫南民俗文化的困与发展
胎侧刺孔在成型机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