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经典、美术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研究

2016-01-27 11:18:22孙诗谦夏秋菡衡阳师范学院42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经典化

孙诗谦 夏秋菡 (衡阳师范学院 421000)



美术经典、美术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研究

孙诗谦夏秋菡(衡阳师范学院421000)

摘要:美术经典、美术经典化与去经典化是研究美术经典问题的三种视角,是美术研究的大问题。美术经典从历史、作品本身和受众的角度分析作品;美术经典化源于一定目标作品被经典的拷问;去经典化则是现当代艺术思潮的叛逆和挑战。三者是艺术接受与传播的思辨,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是艺术研究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美术经典;经典化;去经典化

本文为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5D107

美术经典、美术经典化与去经典化是研究美术经典问题的三种视角,是美术研究的大问题。美术经典从历史、作品本身和受众的角度分析作品;美术经典化源于一定目标作品被经典的拷问;去经典化则是现当代艺术思潮的叛逆和挑战。三者是艺术接受与传播的思辨,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是艺术研究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集中体现。

一、美术经典

经典作品往往是人类文化积淀之后的一次喷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峰。在人类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创造出许多集中体现一个时代思想深度和技术高度的伟大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因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能够唤起人们审美的、人性的、历史的共鸣,而成为后人追慕的对象和文化参照典范,这些作品我们称之为“美术经典”。

美术经典的形成与确立是人们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共识,它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的,影响美术经典生成的有其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形成。其生成主要有三种方式:意识形态的建构和话语权的塑造、学者精英的赏析和阐释、大众读者的欣赏和接受。其研究分三个角度(美术史、艺术理论、美术作品)和两种态度(重回经典、解构重组)。

1.美术经典的构成要素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首先在于经典的内在属性,即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品质和精神内涵;同时,外部因素包括意识形态、文化权利、教育传播和读者接受等多个层面也是经典生成的重要因素。美术经典的构成由其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组成。一般来讲,美术经典都是一定时代的美学典范,代表了该时代一定的审美诉求,是作者审美、技法、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美术经典从内涵上讲主要包括作品自身审美经验、创作过程及影响。自身美学价值和艺术内涵是决定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先决性要素。创作过程和影响是其外延,创作过程和作品本身在创作完成后已基本定型,但也存在再创造的美感发生,如中国画中传世摹本、收藏传承中的提拔章印,雕塑作品因受损而造就的残缺美,也都成为了经典作品的一部分。影响(包含社会、历史、审美、经济等多方面影响)是作品得以“经典”荣耀的实质,若影响消失经典之谓也将无存。

美感是美学价值的体现。美术经典必须具有美感,且是能够唤起人类普遍审美愉悦的形式,能够激起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它通过构图、形象、色彩、技法、形式意味、思想内涵等表现出来。人类的审美有一定标准,但从不树立标准,美感有一定的个人倾向,但从没有固定样式,这是艺术得以自由之名的保障,也是无限发展空间的根基。

2.时间沉淀是经典的初级门槛

“经典”“大师”在现实的应用中往往过于宽泛,有时成为优秀的代名词,甚或成为恭维的借口和商业宣传的噱头。如果将浩若繁星的艺术史中有所记载和传承的作品,都称之为经典,那么经典未免太过泛滥,经典必须是时代文化高峰处的代表作品,但一定时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却不一定能称之为经典。可见,经典必须是代表性的作品,而且要有高度。如果能从近几十年的“现当代”绘画中遴选出“经典”,没有历史的积淀和时间的辨识,经典也会略显浅薄。因此,像那些以严肃的面目编撰当代经典图录,以宽厚的态度把美术史等同与经典史的著作,着实令人可笑。(诸如《20世纪当代艺术经典》等)能称得上经典之谓的,至少要有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积淀。经典是属于历史的,“这是没有经典的时代”的说法,在这个层面上看倒是成立的。

3.传播是经典生成外因的主要特征

人是社会的集合,经典必须在社会传播中得到人的认可,形成影响才能真正具备“经典”之实。假若王羲之《兰亭序》没有几大摹本传世,没有帝王、文人的推崇,没有其华彩的描述记载,世人不知其存在,何谓经典。换言之,掩埋在历史长河中的文艺作品定有不下于传世经典美学价值的,却不为世人所知,更无论经典。但一经问世,便可如横空出世,一鸣惊人,如敦煌壁画带给世人的震撼,同样掩埋千年,震惊世人的秦始皇兵马俑,却是有史书记载,人们有心里预期的。因此,经典的传播过程主要由三种模式:其一、发现经典:本来已经存在的,后经发掘;其二、传承经典:接受再传播;其三、创造经典:可指经典的创作,也可指人为的制造经典,即经典化。失传与无传是经典传播和形成过程的两大可变因素,失传是曾经辉煌,后被中断,无传是一定时期内没有被发现或价值不认可。

二、美术经典化

1.什么是经典化

经典化从广义上讲就是一部作品从产生到被奉为经典的过程。任何一部作品绝非天生就是经典,一部作品从产生到被奉为经典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经典化过程主要有两种方式:自然经典化和意识经典化。

自然经典化是指作品经典化过程主要有作品的经典属性起主要作用,对作品艺术魅力的认同而自然发生。当然在这个认识过程,是有大众的意识参与的,但这种意识更多的应该是思想认识,而非形态意志化。

意识经典化是指作品经典化传播过程是基于某些精神价值、意识形态或自身利益,集中反映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不同时代对于作品的目的性选择。这一过程也就是学术界通常所指狭义的经典化,主要形式有:意识形态的建构和话语权的塑造;政治实用主义之下的激进改造;文化民粹主义之下的片面否定;经济消费主义之下的切实利用。

2.经典化的态度

经典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经典生成的主要力量,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经典化过程中的特定目的性却阻碍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研究认为:经典化是一种文化霸权,以葛兰西为代表,认为挖掘经典的过程存在着种族歧视和西方中心主义问题;经典化过程以各种文化艺术机构或评价机制相关联,缺乏广泛性和公正性,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为代表;女性主义者认为设定的经典标准反映了男性中心主义等等。

同样,纵观对经典化的认识主要有三种态度捍卫、拓宽和否定。其一,捍卫经典:“捍卫经典派”往往都是本质主义论者,认为经典的合法性是由经典固有的美学价值决定的,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机理维护经典的精英地位,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这种观点基本属于“自然经典化”的范畴,那些依靠作品固有美学价值而确定其经典地位的确实存在,但完全否认经典生成过程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是不客观的。其二,拓宽经典:“拓宽经典派”认为经典的构建与生成是受权力、意识形态等外因操控的结果,主张解构部分传统经典,重新建立经典秩序,代表人物莱斯利•费德勒《什么是文学》。其三,否定经典: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经典是束缚文艺发展的羁绊,应该打破一切的传统经典。

本人认为,美术经典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是宣传价值观和审美思想的高效手段,美术经典化,即便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经典化也是意识阶级性的形式,那些所谓普世的、人类认识本质的、超阶级的美学只是阶级认识的趋同而已。在当今社会,作为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不仅不应羞羞答答地回避经典化,而应旗帜鲜明地强化经典化,建立符合自身价值观的经典化标准体系,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如建立健全国家美术经典认证体系,发布国家美术经典数据库信息等。

3.经典化历史

在世界范围看,人类美术的经典化过程存在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两个时期,并在后一时期有两个并行进程,且这两个进程存在统一的趋势。

古代史时期,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滞后,区域文化相对独立,以文化区域或国家为单位的经典化过程独自进行,可称之为传统的经典化过程。古代中国,从先秦时期到鸦片战争,中国的美术经典确认和传承都是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体系内完成的,主要体现在官方和文人的解读,如《古画品录》《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石渠宝笈》等。同时,在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绘画讲究师法、传承、摹写与品格,以南朝谢赫“六法论”为基础,经庾肩吾到北宋黄修复,从六品或三品九等到“逸神妙能”书画品评理论的四品说,是逐步完善的中国书画评论体系。避之尚无定论的“逸品”分歧,神品之谓必达到画妙精绝、意境深远、融合了作者思想深度,是可摹、可观、可惊、可叹的艺术典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书画品评“神妙能逸”四品说,品评的是书画家而非作品本身。按正常理解,神品画家也不能保证每幅作品都能称之为“神品”,最多也只能说他某幅或某几幅代表精品能称之为神品或经典。把作品、画家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是必要的,但可分为经典画家和经典作品两个层面,从作品本身来评定品级进而决定画家的层次更为适宜。

古代外国美术经典化过程主要依附在文明史进程,可划分为希伯来和基督教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以及玛雅文明等几大区域,期间虽有相互影响,但基本独立发展。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来看,美术的经典化进程并没有伴随文明的消亡或断裂而中断,而是受主使文化所承接并发展。

近现代史时期,世界文化分为东西方两大价值体系。存在两个并行的过程:其一是西学东渐的西方中心主义经典化倾向;另一个是东方文化及边缘文化的自行经典化。

世界的近代史主要是欧洲的近代史,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崛起和发展,西学东渐使得经典化过程形成了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并影响至今,包括20世纪美术史的巨大变革。当然,20世纪的西方当代艺术为世界美术的发展方向拓展了新的广阔空间,是一件里程碑式的艺术现象。事实上,这种观念认识何尝不是被经典化了的事实。英国学者爱德华•路希•史密斯1997年出版的《二十世纪视觉艺术》就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该书对20世纪世界艺术史的叙述就是站在西方视点上进行的“经典化”叙事。欧美国家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是叙述的主要对象,而西方世界之外的则被有意或无意的弱化了。但经典化过程有相对独立性,东方及边缘文化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情况下,采用了“兼容并包”的形式延伸着自己文化的方向。而在当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经济交流为纽带,以网络传播为媒介,以文化交流为平台的国际间合作与影响,正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的逐步崛起发生着显著变化,呈现出世界美术经典化统一的趋势。

三、去经典化

事实上,任何作品的经典化过程都伴随着相应的去经典化过程。一部作品首先面对的是时间的考验,人们对经典作品的研究、解读、消费、阐释都是经典化过程对抗时间遗忘的去经典化,也就是一部经典的自然衰落过程被人们的持续不断的关注中而青春永驻。试想,任何一部经典在没有丝毫讯息的关联中都会被人们慢慢遗忘,进而渐渐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因此,时间和人是经典存在除作品本身之外的首要条件。其次,经典化与去经典化本质上是人的行为,是人的观念意识在历史进程中变化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的观念难以统一而会出现此消彼长,甚或并存的矛盾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二元机制。当下,经典之所以成为问题,关键在于新观念的产生强化了去经典化的因素。

1.去经典化形态

谈论到去经典化自然难以跳过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其实,去经典化的形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去除一定时期或特定时期以一定形式被赋予“经典”属性的“伪经典”,这是经典被沉淀过程的历史性行为;第二种是去除霸权意识经典化形态,包括意识形态对抗的排他性导致经典标准差异和女权主义、弱势文化对霸权话语的重塑需求;第三种是反对形式的经典和反对经典的形式,前者要求重构和解构经典,类属“拓宽经典”,后者要求颠覆和消解经典,认为经典是束缚文艺发展的羁绊,应该打破一切的传统经典。很显然,前两种虽然情况复杂但形式明确,是出于完善经典为目的的去经典化过程,后一种则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也有学者认为,后现代对经典的解构和重构过程也是后现代经典化过程1。这一观点,从后现代与现代的断裂性和关联性,从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过程统一性上来说是正确。但我认为,后现代经典化这一说法本身值得商榷,其次,从美术角度,准确来说应该是从艺术角度来说(因为后现代艺术家已经很不屑于承认自己是美术家、画家了),后现代艺术对经典的解构与重构过程是去经典化的过程。

后现代艺术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意识,70到80年代形成后现代理论,综合福柯、杰姆逊、利奥塔等基础理论以及诸多国内后现代研究理论可以简单总结为:后现代艺术主张消解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感、去主体性。利奥塔给后现代的定义是对一切元叙事的怀疑,即对任何权威性模式的质疑和解构。可见,质疑是后现代艺术一个显著特征,在美术领域,后现代怀疑了传统审美教育的功能性,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精英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向着大众意识和通俗艺术靠拢。继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以来,人们模仿杜威“艺术即经验”的观点提出诸如艺术即当下、即直觉、即意象、即感情等等。后现代艺术家质疑一切殿堂里的规则和标准,通过改写、挪用、戏谑、恶搞等手法使艺术呈现大众化、快餐化及商品化的特性。当代学者马汉广在《西方文学经典与后现代意识》一文中根据福柯的话语理论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认为:“后现代意识颠覆和消解的是概念,是话语,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的大一统的话语霸权,而西方社会传统的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依然是它的精神核心。”我认为,打破现有准则,尝试任何标准之外的可能性,才是后现代意识的精髓,西方社会传统的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只是其潜层根基。

2.去经典化的实质

根据经典自身特质和矛盾统一的关系,经典化与去经典化是经典生成过程共存的两个方面,是显性和隐性相互转换的关系。当经典化因素占显性地位的时候,去经典化因素处于隐性地位,作品呈现的是经典形态。反之,当去经典化因素占显性地位的时候,经典化因素处于隐性地位,作品的经典形态消失。显而易见,去经典化必须伴随经典化过程产生,没有经典化过程就无从去经典化。

经典化其实质是话语权的建立,如前文所述,经典不是生而是之,它是人在时间和空间里的选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对经典的认识标准不同,形成各有差异的经典化选择,但其实质都是建立话语权。反观去经典化的三种形态,第一种属于经典化的自我净化,第二种表面上属于对话语霸权的抗争,其实属于话语权争夺,第三种后现代特征何尝不是打破传统的经典模式,而建立无序的后现代意识话语权体系。由此可见,去经典化实质上是对话语权的争夺。

由此可见,在经典存在的过程中,必然都要经历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双重选择,即人为的选择。那么“谁”的选择,“谁”的经典,确实是一个严肃的命题。对于国家而言,建立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美术经典体系,其意义将不言而喻。

四、结语

所有经典艺术通常都具有正面的态度、历史的价值和审美的高度,能够唤起人们的人生感、历史感和正义感。经典又常因为是某些规则或原则的守望者,而饱受质疑。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在消费文化急剧膨胀的环境中,甚或在追求标新立异的艺术界,美术经典面临着艰难的境遇,经典所能承担的价值被无视,所坚守的原则被抨击,所拥有的外延被扭曲、被篡改、被消费、被恶搞等等不一而足。

美术经典化与去经典化固然有其偏颇的局限性,但在西方话语占霸权地位的当下,作为意识领域的有效形态,两者的目的性选择和引导将有助于独立文化标准的建立和传播,而建立独立的经典化标准将有利于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和推广,甚或成为引导艺术准则的风向标。一般来说,美术经典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式处理美术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关系:其一,建立国家美术经典确立系统,以国家的名义确认中国文化认识下的美术经典名录,可分为静态名录和动态名录,静态名录指相对恒定的美术经典体系,动态名录指候选、新增或有待变动的;其二,建立科学规范的美术经典遴选制度,包括范围、时间、学术及美学价值、影响因子以及选择程序等一系列标准;其三就是推广影响,建立国家美术经典数据库,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最权威的美术经典数据信息体系(包括高清作品信息和各种层次的研究连接),无偿提供学习、研究、教育、商业等各领域运用;其四,建立申报、研究奖励制度,鼓励创新研究,通过阐释使经典的魅力永远延续。

注释:

1.详见:马汉广.西方文学经典与后现代意识[J].文艺研究,2011(12).

参考文献:

[1]马汉广.西方文学经典与后现代意识[J].文艺研究,2011(12).

[2]彭肜.追问“艺术经典”:从经典化到去经典化[J].美术学报,2010(2).

[3]约瑟夫•纳托利著,杨逍等译.后现代性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经典化
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
陶渊明形象的经典化过程
经典诠释与制度重建
社会科学(2017年3期)2017-04-14 00:13:41
被塑造的经典
求是学刊(2017年2期)2017-04-07 23:05:36
跨文化视角下意识形态与华兹华斯作品在中国的经典化研究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化
求是学刊(2017年1期)2017-02-22 16:22:02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探析
“白洋淀诗群”2005—2014研究综述
青春岁月(2015年19期)2015-11-03 12:12:32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经典化”期待
文艺争鸣(2014年9期)2014-11-20 08: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