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凤云 (天津青年宫 300041)
浅谈歌曲艺术对青年审美的影响
车凤云(天津青年宫300041)
摘要:歌曲作为一门历史悠秀,深受公众欢迎与喜爱的艺术形式,多年来产生出了各种类型与演奏形式的唱词伴奏,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背景及人文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发展状态,折射的是各个历史时期大众审美趋向,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青年在艺术欣赏水平方面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歌曲;青年;文化趋向
歌曲既是语言的艺术,又是音乐的艺术,因其短小、上口、能唱则于其他文学艺术门类而更易于流传;再因它是即是人们生活追求的再现,同时也是反应人们审美取向的载体。中国歌曲浩如大洋,仅就成卷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摞起来,比我都高。从现当代的歌曲数量上来看,空派该是个天文数字了。漫步街头,满耳是歌;打开电视,满目为乐,歌曲盒带,歌刊杂志,CD、VCD、卡拉OK、MTV以及网络传播等,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欣赏和消费市场,无论你是主动欣赏,还是被动接受。不可否认,歌曲无处不在,它已经走进每个青年人以及家庭精神生活了。
爱歌、唱歌、欣赏歌,对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讲,是因为歌好听,因为爱听才常听。好的歌曲起到了教化青少年的作用,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听,学和唱歌的环境中成长。表演歌曲《我是一粒米》是当时所有小朋友都爱唱的一首歌,它以拟人的形象和童稚的语言,折射出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粮食是国家的重中之重,我记得,当时大人们吃饭有一点点浪费,孩子们也会为他唱这首歌,批评教育他。歌曲听的常了多了,才慢慢地流行起来。而传播媒体对歌曲的流传也起着极其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连续播放可谓万巷皆空,刘欢的演唱可谓声情并茂。歌词、旋律、与剧情相容相和可谓老幼皆爱,使得“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行全国。随着美国的《泰坦尼克号》驶进中国,那首《我心永恒》醉倒了众多的少男少女,席琳迪翁的经纪公司狠狠地赚了一大笔。“泰坦尼克号”悄然离去,《我心永恒》不知道在中国还能“永恒”多久。到是1997年春节晚会中那英、王菲合作的《相约九八》久唱不衰,这不仅仅是它的旋律新颖,优美动听,在每个时期都引领着人们特别是青年人,艺术品位和欣赏格调上有了不断的追求。所以,很快与观众产生了共鸣。
歌曲的走势与欣赏是个比较复杂的现象,社会的发展和青年的需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歌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就歌曲欣赏而言,由于文化素质、职业身份、年龄结构、居住环境的不同,都会对“欣赏”产生差异,应了老百姓那句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50年代,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努力建设着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大批激昂热情的优秀歌曲鼓舞着广大青年的干劲。着一时期的歌曲有《歌唱祖国》《草原上升起部落的太阳》《歌唱二郎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咱们工人有力量》等。这些歌曲体现了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劳动生产的干劲和热情,是从人民心底唱出的歌。尽管当时传播媒体简单,但这些歌曲一经广播,就传遍祖国各地,至今仍久唱不衰。尤其是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对新歌未必会唱,而对这些歌曲却情有独衷,甚至终身难忘,因为那是他们青春的记忆。
到了五六十年代,由于“极左”的影响,在所谓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时,殃及到了抒情歌曲。像《九九艳阳天》这样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曲也遭到了批评,说着类歌过于缠绵,缺乏时代气息,是小资产阶级情调。由于历史的原因,那个时代几乎没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歌曲,歌曲大都是口号化,概念化,空洞乏味。当然,我们的作曲家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们还是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我为祖国献石油》《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走在大路上》《在北京的金山上》;影歌曲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谁不说咱家乡海鸥》《洪湖水,浪打浪》,这些艺术生命力极强的优秀作品,长久地留在人民心里,鼓舞了我国几代青年人的成长,成为歌曲中的精品。
大家知道,文革期间,只剩下了《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还有一些毛主席诗词和语录歌,再就是《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着急类的口号歌曲,其他歌曲均被视为封资修,一律封杀,更谈不上歌曲欣赏了。
70年代后期,歌曲创作开始复苏。《祝酒歌》《泉水丁冬响》《太阳岛上》以及电影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等,迅速在广大青年中流传,随后,一大批优秀的抒情歌曲应运而生,给青年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阳光和色彩。《乡恋》《军港之夜》《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牡丹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驼铃》《牧羊曲》《长江之歌》,被封闭了十年的音乐,终于像开了闸的江水,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现在许多人听到或唱起这些歌时仿佛又回到粉碎“四人邦”以后,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那个年代。这个时期,一位台湾歌星的柔柔的情歌在中国大陆悄悄地传唱,数月里,她的歌就淹没了整个中国,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有录音机的家庭,几乎都有她的歌带,凡是爱唱爱听歌的人,都会哼唱几首她的歌曲,她就是一代歌后邓丽君。她的歌清新、温柔、浪漫,充满了生活气息,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抒情性。她那种特殊的演唱方法,让人惊奇“原来歌还可以这样唱”,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歌怎么能这样唱呢?”更有一些人把邓丽君的歌视为黄色歌曲,靡靡之音,精神鸦片。争归争,论归论,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小村之恋》《甜蜜蜜》等歌确实令任耳目一新,可以说,继邓之后,还没有哪一位港台歌星能超过邓丽君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奚秀兰、苏芮、张明敏、甄尼、罗大佑、童安格、张雨声、费翔等也都带来了他们的金曲佳作,《我的这个心》《龙的传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童年》《万水千山总是情》《万里长城永不倒》《三百六十五里路》《大约在冬季》。这些歌曲极大地丰富了青年人的生活。当然,一些格调不高、脂粉气十足以至于灯红酒绿、卿卿我我、忘情于两性之间的歌曲也随之涌入,港台歌曲真是铺天盖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强烈地刺激和激发了中国的词曲作家和歌唱家。于是,朱逢博、李谷一、彭丽媛、殷秀梅等歌唱家相继推出了一大批好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6年5月9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由百名歌星共同推出的经典作品《让世界充满爱》。这首大型流行歌曲一经演唱,立即传遍全国,英、美、新加坡等地都购买了这部作品的音乐版权,联合国随后在特别节目中向全球五十亿人播出了这首杰作,使我国流行歌曲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听多了港台缠绵的作品后,人们觉得在精神需求上似乎还缺少些什么,于是,80年代末,“西北风”应运而生。一首《信天游》唱红以后,以《黄土高坡》为代表的一批风格各异“西北风”作品在全国流传。《我热恋的故乡》《少年爽直不言愁》《心中的太阳》《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都是那个时期比较好的作品》。“西北风”虽然刮了两年有余,但确实是中国流行歌曲民族化的一次很好的探讨和尝试。
进入90年代,歌曲呈现出五彩缤纷、风格多样、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在流行歌曲方面有《爱情鸟》《牵挂你的人是我》《小芳》《笑脸》《纤夫的爱》《同桌的你》《大哥,你好吗?》《涛声依旧》等等;在颂歌方面也出现了一批令人称颂的作品,《我和我的祖国》《大中国》《公仆赞》《春天的故事》《走进新世代》等,富于地方风情的歌曲有《前门情思大碗茶》《三峡情》《辣妹子》《故乡是北京》《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军旅歌曲异军突起,从早期的《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到《长城长》《小白杨》《当兵的人》《天海长城》《说句心里话》等等;作曲家们在歌曲戏曲化、曲艺化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先后推出了《重整山河待后生》《我们是黄河泰山》《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霸王别姬》等,举不胜举,挂一漏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歌词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扬弃那些娇柔造做的语言和华而无实的描绘,崇一种自然的合协和纯朴的语言,使得歌词艺术更紧密地贴近大众的生活,更浓烈地反映百姓的情感。近年来,有相当数量的歌词模仿“港台风”,了爱、恋、就是孤独、梦。语言故作高深状,甚至语言逻辑上常犯一些“幼儿错误”,仿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作者们都失恋了,都孤寂了,都玩开深沉了。忽然间,有一首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歌曲闯入了人们的生活“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仿佛一夜间,《小芳》唱遍了每一个城市、村庄,成为当年最流行的歌曲(至今对《小芳》的主题思想还有许多不同看法,这里不做论述)除了时代背影、文化心态、旋律、传播媒介之外,歌词的朴素切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小芳》没有化装,没有任何金银钻饰品,单就其朴素美的动人媚力就足以征服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们,而在其前后的一些歌如“为何爱情让我痛”“离开情人的日子”“别让人一个人醉”等,很少有人问津。
朴实的歌词在于它有丰富浓烈的情却淡入淡出的东方人的表现方式,“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情份/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月亮代表我的心”,这样对爱的表达比起爱得死去活来,是不是更感人一些。我国大量的优秀民歌的歌词,不用做更多更细的研究,就不难发现,比喻的形象和切入的巧妙。这些都是反应了一个时代人们内心追求。在比如“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举不胜举,艺术家只有提炼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和记录青年在最朴实生活中的审美与追求,它需要不断地感受生活。才能创作出更加亲切,富有美感,内涵更丰富的时代优秀歌曲。
因此,歌曲的走势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代需要歌曲来丰富人们的生活,歌曲也会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体的完善,大众的审美趋向,对歌曲的走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的传播媒体主要靠广播,而现在录音盒带、CD、VCD和网络迅速发展,电视早已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又开始播出大量的音乐电视,更是对歌曲的普及、推广、宣传、流行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人们在万花筒般的歌曲世界里总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曲。老年人爱怀旧,听那些自己年轻时熟悉的歌曲以至于成为老歌旧歌,能忆起当年之勇;中年人既爱听老歌,又易接受新曲,最为活跃的是年轻人和学生,接受新鲜事物非常快,他们喜欢新歌,流行歌曲,港台,欧美歌曲,摇滚、爵士音乐等也不足为奇为怪,还是那句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车凤云,天津青年宫,主任助理。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