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娟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骨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诱发下腰痛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徐宏娟Δ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骨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下腰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本文拟就诱发下腰痛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加强大家对下腰痛的重视程度,并开展针对性的职业防护,希望对临床医护人员和研究者有所帮助。
下腰痛;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研究显示[1],80%的成年人在不同年龄段会出现LBP,多数下腰痛患者初次发作几周内可自愈,但复发率较高。LBP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首要职业病,据研究表明[2],LBP在美国是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就诊症状,报道称英国[3],因为腰部损伤导致下腰痛而更换工作岗位的比率达到4%。LBP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被视为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症状之一[4],LBP罹患者绝大多数减少了他们的娱乐及健身活动,长期以来它不仅影响其个人的生活质量,多数人甚至出现了相关的心理问题,如工作能力下降,食欲减退,失眠及对外界失去关心等,给患者本人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本文拟结合国内外文献对LBP的诱发因素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希望对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有所帮助。
下腰痛无明确的定义,通常是指患者的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的一组主观疼痛感觉,此外可能还伴有腿部麻木和无力,它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综合征。加拿大学者采用德尔菲法对下腰痛定义进行分类及归类,其中,以症状为特征的定义为:腰部肌肉的持续性酸胀、疼痛感,长时间维持同一种姿势时会加重,改变姿势后可以缓解。以疼痛范围为特征的定义为:位于胸十二肋下缘与臀纹之间的疼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或是胸十二肋至髂嵴连线之间的一侧或两侧疼痛,或痛连腰骶脊柱的病症,并排除内脏器官部胸十二肋下缘至臀纹之间的疼痛及不适,伴或不伴下肢疼痛[5]。现代临床中将下腰痛常分为以下三类[6]:①非特异性,它指引起疼痛的具体病理部位不能十分肯定,此型患者就诊时多以腰背部疼痛而来,涵盖了我们所熟悉的腰肌劳损、肌筋膜炎、韧带炎等范畴;②特异性,它是指由某些特异性病如骨折、脊柱病变、腰背肿瘤、腰背退行性变化等因素引起;③神经性,此型多为椎间盘病变压迫神经、或腰背受凉、局部神经异常引起,常呈现持续性、针刺或放射样疼痛,病久部分患者腰背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诱发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其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文献报道LBP是造成45岁以下人口活动受限的首因[7],是骨科及康复门诊遇到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40%~80%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下腰痛,LBP病情多反复,持续时间也不同,如今国内外有针对某些特殊职业和特定人群的下腰痛流行率的研究,文献表明护理人员是LBP发生的高危人群[8-9]。
3.1 个人因素
3.1.1 年龄:文献报道45岁以下人群是下腰痛的多发年龄,且它的发病年龄正趋于年轻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再加上脊柱及椎间盘会退行性变化,使人们容易发生腰椎疾病进而引发下腰痛[10-11],但关于这一说法至今仍无统一定论。也有文献报道儿童时期有些人就出现了下腰痛,14~16岁青少年时与成人发病率相似,但不同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中发病率不一致[12]。
3.1.2 性别:研究发现,下腰痛男性总发病率大于女性,众所周知,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多为男性,工人因承担重体力劳动,特别是扭转和上举动作使得人体腰部易受损伤,所以患者中男性的比例更大,腰痛的发病率更高。但也有学者对自然人群下腰痛的调查发现,总人群中女性下腰痛的发病率高于男性[13],考虑可能为目前社会劳动结构发生变化,重体力劳动在逐渐减少,而长时间固定姿势的工作逐渐增加,男性相对女性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多动效应,因此长期从事固定姿势劳动的女工更容易发生腰部损伤。
3.1.3 体型:国内外研究显示,肥胖因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及对身体关节的磨损,肥胖也被认为是下腰痛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14]。肥胖患者过多的体育锻炼会加重下腰痛的发生率[15]。多篇下腰痛文献也说明肥胖因会加重脊柱的负担及磨损,而成为下腰痛发作的高危因素,研究还显示身体瘦弱的人则因为腰背肌肌肉组织少,韧带力量较弱脊柱不稳,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进而也会多发下腰痛。
3.1.4 姿态:长期的不正确坐姿、卧姿会导致腰椎生理曲度的变化,日常工作中如果长时间使腰椎处于前曲或侧弯状态,势必增加腰椎间盘负荷引起腰椎间盘退变,所以不正确的姿势会导致下腰痛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如身体过度侧弯、后凸、前凸,这些长期的不良姿势都会容易造成腰背畸形,持久的静态负荷会影响血液循环及代谢产物的清除,导致下腰痛的发生。
3.1.5 吸烟:Ferreira等[16]对腰痛病人的调查表明,有67%以上的患者曾经有吸烟史,且这个比率随腰痛程度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调查示吸烟导致腰背痛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是45岁以下的吸烟者发生下腰痛的相对危险性为2.33。但导致这种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吸烟容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而咳嗽时引起椎间盘内压及椎管内压增高;此外烟草中的尼古丁,可能会减低椎体血容量,从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使椎间盘容易发生退变。
吸烟诱发骨质疏松;吸烟可以诱发咳嗽,导致纤细的骨小梁发生微骨折,同时引起椎间盘内压力增高;吸烟进一步损害椎间盘有限的血供,干扰椎间盘的营养;吸烟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影响椎间盘内细胞的存活。
3.1.6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导致下腰痛的状况已不容忽视。荷兰一项研究报道[17],ICU护士下腰痛的发生和工作环境有关,如工作空间的狭小,物品不易触及,这些因素限制了工作姿势,增加了腰背负担,从而导致腰背痛的发生。Gershon等[18]研究发现组织结构、工作条件、组织文化等环境因素是导致护士腰背痛的重要原因。
3.2 职业因素 据统计,70%的人因为职业因素患过腰背痛,特定职业人群下腰痛的年患病率高达50%[10]。国内对伏案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的售货员、纺织工人、护士、学生、司机、编辑、冷库作业工、坦克乘员等职业调查显示,这些人群是职业性腰背痛额高发人群,其中以重工业和护士的发病率最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护士、搬运工等职业的下腰痛患病率在40%以上。他们长期体位固定,姿势较少变化,频繁的弯腰和扭转活动及被要求经常弯腰和扭转的职业,这些都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腰部肌肉、韧带劳损,产生下腰痛。
3.2.1 重体力劳动:研究显示从事重体力劳动是下腰痛的重要诱因[19]。许多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重体力劳动发生职业性下腰痛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反复如推、拉、抬重物等动作会加速小关节、椎间盘的退变和腰部肌肉、韧带劳损,产生下腰痛。
3.2.2 重复性工作:重复性工作不仅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及韧带劳损,而且由于反复做同一动作,容易引起肌肉尤其是腰背肌疲劳,削弱了其对脊柱的稳定作用,发生下腰痛。
3.2.3 静止性姿势:从腰背部解剖及生理特点来看,腰背骨骼肌是支持整个躯干并参与运动的重要结构,人体腰椎所受负荷的大小与体位有关,它是人体发生劳损伤害最为多见的部位之一,长期静止性姿势被动牵拉所产生的慢性劳损,都可导致棘上、棘间韧带最终断裂,椎间盘受损,腰椎稳定性破坏,而出现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症状。据调查研究统计[20],护士一天中约1/4时间是处于腰部受限姿势,而这样持久的静态负荷会影响血液循环及代谢产物的清除,从而产生下腰痛。
3.2.4 振动: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汽车驾驶员下腰痛的患病率为57%~82%,略高于国外同等人员水平,究其原因发现其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驾驶和道路的颠簸,很难保持端坐的体位,这些人群经常是前倾坐位,由于骨盆向后倾,身体脊柱弯矩加大,椎间盘及后部韧带的负荷大幅增加,使腰部受到伤害,产生腰痛[21]。徐新毅等[13]研究也表明工作强度及接触振动源是下腰痛明显的影响因素。
4.1 心理因素 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实施,心理因素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有研究显示[22-23],心理因素与下腰痛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调查证实下腰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普遍较差,如精神紧张、抑郁,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机体痛觉过敏,从而易产生下腰痛或加重症状。临床中发现某些长期受疼痛困扰的下腰痛患者,疼痛使其精神脆弱,患者产生的忧虑和恐惧,也常常加重症状,增加痛感。此外研究也提示心理因素与下腰痛的发展及预后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4.2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造成慢性下腰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再加上工作时间长、单一、容易给工作者产生相当负面的不良影响,这样造成了人体的自身抗病能力下降或者病情的加重。有学者报道[5],从事职业不满意人群下腰痛的发生率比满意度高的人群要高出2.5倍,调查还发现同事等人际关系的好坏也与下腰痛的发生明显相关。
下腰痛是人群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临床体征,它的发生与多个因素有关,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许多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直接导致其生活质量及劳动效率的降低,因此下腰痛已是当前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当前对下腰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逐步报道了下腰痛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但对下腰痛预防方面的研究甚少。针对下腰痛的治疗除对症治疗外,还需要患者长期的腰腹肌锻炼,控制体质量、戒烟被证实是减少下腰痛的发生的很好手段,加强下腰痛职业防护教育,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此外针对下腰痛患者心理治疗也很重要。笔者本文从下腰痛的概述、流行病学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强化大家对下腰痛的重视程度,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防护,预防下腰痛患者病程的慢性化,预防其后可能产生的功能障碍加重导致对患者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的影响。
[1] Shelerud RA.Epidemiology of Occupational Low BackPain[J].Clin Occup Environ Med, 2006, 5(3): 501-528.
[2]白跃宏.下腰痛临床与康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13.
[3]Kelsey JL.Epidemiology and Impact of Low-Back Pain[J].Spine, 1980, 5(2):133-142.
[4]Walker BF, Reinhold M, Grant WD.Low back pain in Australian adult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J].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 2004, 27(4):238-244.
[5]陈佳丽,白阳静.护理人员下腰痛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2,19(7A):13-16.
[6]金慧实.下腰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延边大学, 2009.
[7]裘鹏.普拉提运动对非特异性下腰痛老年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9): 2549-2551.
[8]Attar SM.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 of musculoskeletal painin nurses at a tertiary centre in Jeddah,Saudi Arabi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C Res Notes, 2014(7): 61.
[9]王雅琴,宁宁,杨慧,等.四川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骨科护士腰痛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44-446.
[10]Golob AL, Wipf JE.Low back pain[J].Med Clin North Am, 2014,98(3): 405-428.
[11]李华贵,常炳营,孙西虎,等.慢性下腰痛与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0):1232-1237.
[12]Calvo-Muoz I, Gómez-Conesa A, Sánchez-Meca J.Prevalence oflow back pa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 analysis[J].BMC Pediatr, 2013(13): 14.
[13]徐新毅,邱素均,安胜利,等.社区人群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危险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12):1794-1798.
[14]Heuch I, Heuch I, Hagen K, et al.Body mass index as a risk factorfor developing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follow- up in the Nord-Tr?ndelag Health Study[J].Spine (Phila Pa 1976), 2013, 38(2): 133-139.
[15]Smuck M, Kao MC, Brar N, et al.Does physical activity influe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back pain and obesity?[J].Spine J,2014, 14(2): 209-216.
[16]Ferreira PH, Beckenkamp P, Maher CG, et al.Nature or nurturein low back pain?Results of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based ontwin samples[J].Eur J Pain, 2013, 17(7): 957-971.
[17]Kjaer P, Leboeuf-Yde C, Korsholm L, 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low back pain in adults: A diagnostic imaging study of 40-year-old men and women[J].Spine,2005,30(10):1173-1180.
[18]Bos E,Krol B,Star L,et al.Risk factors and musculoskeletal complaints in non-specialized nurses,ICU nurses,operation room nursesand X-ray technologists[J].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2007, 80(3):198-206.
[19]Gershon RR,Stone PW,Zeltser M,et al.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nurse health out-comes in the United States:a systematic review[J].Ind Health,2007, 45(5):622-636.
[20]郭铁成,陈勇,岳翔.患者自我干预在腰背痛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5,20(6):369-370.
[21]Caffaro RR, Franca FJ, Burke TN, et al.Postural control in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non-specific chronic low back pain: apreliminary case-control study[J].Eur Spine J, 2014, 23(4): 807-813.
[22]Sagheer MA, Khan MF, Sharif S.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ic lowback pa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at a tertiary care centre[J].J PakMedAssoc, 2013, 63(6):688-690.
[23]王大兴,解京明,邓虹,等.退变性慢性下腰痛与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442-445.
(编校:王俨俨)
Progress of low back pain related factors
XU Hong-juanΔ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Affiliated Hospi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30, China)
ObjectiveLow back pain is a kind of commonclinicaldisease which influence people’s work and life greatly, and alsoincrease financial burden to patients and the society. W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ow back pain related factorsin order to strengthen people's emphasis on low back pain, and carry out targeted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which may be helpful for clinical medical workers and researchers.
low back pain; related factors; progress
徐宏娟,通信作者,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E-mail:1015057467@qq.com。
R681.57
A
1005-1678(2016)01-01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