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绿道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肖秀显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系,广东广州511370)
摘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根据我市不同绿道建设的特点对其进行分层和归类,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绿道体育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现有的体育设施有自行车驿站、健身路径、简易球场等,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远足、越野赛、自行车等。拟通过开发场地、交通、文化、参与人群等来整合绿道体育资源,提升绿道价值。
关键词:绿道体育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 2015)03-0070-04
收稿日期:2015-02-08
作者简介:肖秀显( 1979-),女,辽宁丹东人,讲师,硕士
Abstract:The use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s,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field survey ethod,mathematical statistics,logical analysi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green road construction in our city characteristic carries on the classification,chooses the representative regional greenway sports resourc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The existing sports facilities have a bicycle dak,courts,fitness path,spor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hiking,cross-country,bike etc..Developmentsite,traffic,culture,participation in groups to integrate the greenway sports resources,promote green channel value.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休闲体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研究项目( YT12073),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校级课题( Gzdxstxy2013-010)
Development of Sports Resources of Green Road in Guangzhou City
XIAO Xiu-xian
( Guangzhou university Sontan institute Social athletics,Guangzhou 511370,China)
Key words: Greenway sports resources;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绿道体育资源”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健身理念名词,随着我市绿道建设与推广的不断深入,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认知。也成为现代都市人回归大自然,闲暇消遣、放松、娱乐、健身、观光等于一体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引领城市走向自然,又带动村镇走向城市。通过系统梳理多年来我市绿道建设、绿道使用、绿道健身等取得的成功经验,使用社会学研究视角,对广州市部分区域各类绿道体育资源进行广泛调查,从绿道体育资源的现状为着力点,以《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1-2020)修编》、《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 ( 2011-2015年)》、《珠三角绿道网标识系统设计》、《广州市绿道规划》等文件为根本开发与利用我市绿道体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绿道体育”运作体系,为广州市绿道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大众体育、社区体育、休闲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1研究对象
广州市绿道资源:选取了增城、萝岗、越秀、花都、番禺五个区域绿道资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和其它相关网站收集与“绿道”、“绿道体育”有关的文献资料,从总体上了解“绿道体育”在广州市及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现状,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以电话访谈、信函、面谈、小型会议等方式采访推行“绿道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绿道体育”的相关管理人员,教广泛征求和收集有关绿道体育开发的建议和信息,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2.3问卷调查法
针对“绿道体育”对与大众健身、休闲体育的生活方式等的影响,绿道在群众体育中的利用情况,发展“绿道体育”还存在那些问题,“绿道体育”的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等方面设计问卷。对五个区域的绿道周边的人群发放问卷,共发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92.0%。
1.2.4实地考察法
对开发较好的和使用不理想绿道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查看绿道体育开展的现状,绿道体育资源存在的问题,绿道建设对绿道体育开展的相关性等,总结相关经验。
1.2.5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所得数据运用SPSS15.0、EXCELL、WORD等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2.1广州市绿道体育资源情况
据信息网报道,截止2013年05月全省城市绿道资源为2174公里,市民日常的体育锻炼及时尚高雅的健身活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全省组织各类绿道体育活动216项,参加人数上千万人次,“绿道体育”已成广东休闲热点。[2]配备的体育器材有:健身路径、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篮球架等。能够开展的体育项目有:自行车、健步走、健身跑、定向越野、拓展运动、龙舟等。
2.2对绿道体育的重视
2011年11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体育部门要当绿道使用的主力军”的要求,时任副省长林木声也提出“建用结合,积极开展绿道体育活动”广东省体育局局长杨迺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谈绿道体育:一是分级负责,加大投入。省体育局率先拨付500万元,用于省立绿道体育设施的配套。市、县共投入2500万元配置各辖区绿道的体育设施。二是增配设施,提供保障。同时,在建设方面。绿道功能的定位上,应充分考虑体育健身的功能。在绿道路线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与各地公共体育设施连接,使体育成为绿道建设与使用的重要内容。在绿道驿站的布点上,要顾及休息、度假、休闲及娱乐、体育锻炼相配套,充分发挥驿站的综合功能。在使用方面:增配体育场地设施,努力争取体育场地设施与绿道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启动绿道体育活动,尽快发挥绿道的体育健身功能,以满足群众日常的体育锻炼以及时尚高雅的健身活动需求[2]。
2.3绿道体育参与者的调查
2.3.1参与绿道活动的情况
2.3.1.1到达绿道所用的时间
表1看出用时在5-10min的人群占34.1%,按照步行时速5km计算,距离绿道区域为0.5~1km的人群居多,步行10 ~20min者占23.9%,约要走1.5km左右才能到达绿道,而步行超过20min的路程,约为2km者近有1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3.0%。在绿道辐射范围的2km以内的参与人群在别调查人群的87%。
表1 到达绿道的所用时间 ( N =138)
2.3.1.2到达绿道的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有79人选择步行到达,占被调查者的57.2%,骑自行车到达的为63人,占被调查人群的45.7%,自驾车和乘坐交通工具来绿道活动的合计为22.5%。
表2 到达绿道的方式 ( N =138) (多选)
2.3.1.3参加绿道活动的时间
从表3的调查可以看出,清晨和下午参加绿道活动的人数分别为38人和46人,占被调查者为27.5%和33.3%,上午和晚上参与者相对较少仅有21人和23人,占总人数为15.3%和16.7%。其他时间的有10人选择,占7.2%,有些人因为时间原因,可能会选择在中午时间参加到绿道活动中去,比如:午饭后,到绿道上散步等。
表3 参与绿道活动的时间 ( N =138)
2.3.2参与绿道活动的目的
表4是对参与绿道活动的人群的参与目的的一项调查统计,占第一位的是“漫步观景”有56人选择,占总人数的40.6%,其次分别是“康体健身”为43人,占31.1%,另外有31人选择“低碳生活”,有29人选择“缓解压力”,分别占22.7% 和21.0%,还有21人选择追求时尚。
表4 参加绿道活动的目的 ( N =138) (多选)
大多数市民已经接受了绿道这个基础设施,而且对它有了一定的认同感,能够以它为平台,找到自己的适合的活动方式。同时,由于绿道景观的建设,跟多人是选择漫步观景,休闲娱乐自然就在其中了。
2.3.3参与绿道体育的项目
表5 参与绿道活动的项目统计( N =138) (多选)
从表5参与的运动项目统计上看,自行车运动占40.6%,选择健身走的有42人,占总数的30.4%,其中慢跑和球类项目都为26.1%,太极拳和25.4%,钓鱼运动为23.2%,其他的一些项目所占份额都是很多的,都少于20%。目前依托绿道所开发的体育项目还是较为单一的,一些传统项目还没有引入进来,例如像毽子运动、秧歌舞等。还有的项目选择为零,有棋牌、爬山、水上自行车等,这些项目在我们调查的绿道范围内有一定的场地,但是,为什么没有被大家所认识呢,与我们的宣传,场地设置的位置、安全因素等有很大关系。
2.4影响绿道体育开展的因素
2.4.1对参与者绿道体育活动的调查
对影响绿道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显示(见表6) :其中有46人选择体育设施少,占33.3%,产地因素有39人选,占28.3%,体育设施安全性能影响绿道活动的有32人,占被调查者的23.2%,有23人选择了路况提示不足,占被调查者的16.7%。
表6 影响绿道活动的因素调查 ( N =138) (多选)
2.4.2实地调查情况
目前绿道周边的健身器材较少,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人性化设计不足,器材种类单一等问题。例如:在住宅小区附近的绿道,没有设置简易的健身路径;棋盘破坏严重,而且棋盘暴露放置,没有必要的遮阳措施,没有注重人性化的设计,考虑到使用者的舒适度,反而成了被破坏的对象;另外,健身器材损坏严重,失修情况屡见;场地充足而器材不足的情况也是较为严重,大片的绿道空置。
2.4.3对绿道体育资源需求情况
表7是对绿道参与者关于希望增加的体育设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增加健身路径的有64人,占被调查者的46.4%;增加乒乓球台的有41人,占被调查人群的29.7%,选择增加儿童游乐设施的有29人,占21.0%,还有人提到增加:高尔夫练球场、棋牌、门球练习场、羽毛球场等还有29人认为要增加儿童游乐设施的投入,增加孩子们的参与率。
表7 绿道周边有待增设的体育设施( N =138) (多选)
通过访谈了解到,健身路径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可以使用,而且锻炼效果较好。乒乓球台放置比较方便,而且使用率较高。常规的儿童健身器械对他们兴趣较大,攀爬立柱、秋千等健身设施适合他们的游乐设施,不但能让他们找到快乐,更能够利于家长们健身;有些人认为增加高尔夫和门球练球场,让不同消费人群都能够依托绿道来参加体育锻炼,绿道周边不但空气好,而且自然环境也很舒适,这样绿道健身就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健身人群。
3.1政策导向与监督实施
各级主管部门都给予绿道体育极大的支持,颁布相关文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投入资金建设等,对绿道体育开展情况的监督管理还要继续加强。通过政策导向、舆论宣传等方式推广绿道体育,还要加强监管,使现有的体育资源都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不断跟进绿道体育的建设情况,使绿道体育资源呈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3.2增设新的交通工具
现有的绿道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可以在驿站配备机器人平衡车,他是一种环保、节能型的助力车,可以锻炼人的平衡能力,同时,对于绿道体育锻炼者来说,在健身的同时,能够包揽绿道周边的美好风景也是一件喜事。助力车有利于满足人们进行休闲游览绿道风光的需要,多样化的绿道交通有利于满足不同的锻炼人群,增加绿道体育运动的吸引力。
3.3增设多样化的体育设施
3.3.1增设儿童设施
在居民小区附近的绿道周边,可以安设不同类别的儿童游乐设施,在大人健身的同时,孩子们也能够找的自己的娱乐天地,增设儿童们的集体活动场所,促进孩子们的交流,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和谐的社区关系的建立。供参考的儿童健身设施。
3.3.2增加健身路径
对于绿道周边的场地情况的调查,发现现有的绿道体育设施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其中有很多闲置的场地,可以增加多样化的健身路径的投入,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增加健身场地和器
材的维护、维修、管理工作。
3.3.3增设木球场地
木球的球具包括球、球杆、球门,由原木制成,造价低廉。球杆的头部成T字形酒瓶形状;球门由两只木酒瓶中悬挂一只木酒杯构成。木球运动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将竞技、休闲和健身性融为一体,公园、学校草地都可作为场地,适合学校及民间推广。木球击球动作颇似高尔夫球,但球具物美价廉,因而有“平民高尔夫球”的美誉。国际木球协会执行秘书翁启祥说:“木球是一种集休闲与娱乐于一体的运动,倡导环保理念,运动量适中,老少咸宜,使人们更能亲近自然。”[3]
3.4提高经营运作
2011年10月03日羊城晚报一篇《广州绿道驿站亏本经营单车租赁收入仅占15%》的报道指出:“驿站经营基本还处于亏本经营状态,没有盈利,依靠3G网络运行的单车租赁系统时常不稳定。另外,驿站大部分收入都靠自行车车体广告或驿站的广告收入,以及各驿站设置的零售点(多为饮料),租赁自行车收入仅占其收入的15%左右。目前广州的绿道驿站除白云区外,其他六区包括增城、从化两市的大部分绿道驿站运营都是由旭日公共单车租赁管理有限公司负责。[4]
运营公司收益不良,就会影响其投入和经营的积极性,主管部门要进行资源共享,整合资源,加大宣传,政策引导,结合旅游、会议、家庭休闲、节日消费、游客需求等各种内容为操作点,在市民中掀起参与绿道体育的潮流。
3.5营造绿道体育健身的文化氛围
目前绿道体育资源仅限于场地、器材的投入,对于宣传栏的体育知识、健身手段、体育文化的宣传还基本属于空白。对于绿道体育资源的开发,要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制作体育文化专栏,建设体育文化宣传长廊等。
3.6增加技术投入
对于绿道体育锻炼中,技术指导非常关键,在开发绿道体育硬件资源的同时,要重视软件资源的提升,培训一批针对绿道体育锻炼技术指导的社会指导员,为参加绿道体育的锻炼提供技术支持。
3.7开发体育旅游项目
依托绿道开发使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愉悦身心、强身健体、游戏竞赛、惊险刺激、保健康复、体育赛事欣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5]的体育旅游项目,丰富旅游的内容,提升绿道体育的内涵。
3.8开发水上绿道体育资源
在完善陆地绿道体育资源的配置的同时,还应注意水上绿道体育资源的开发。水域绿道特色明显的增城的增江绿道已经建成简易码头,再增设划艇、漂流、独木舟、水上自行车等设施,开发水上绿道体育资源,将会吸引更多的市民加入到绿道体育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Z].2010
[2]李文龙,吴钰成,何帆.南方日报[N].2011-11-23
[3]百度百科: http: / /baike.baidu.com/link
[4]羊城晚报http: / /www.dayoo.com/ 2011-10-03
[5]廉恩勇,张建忠.对体育旅游研究现况的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06,12( 6)
[6]陈丹丹.珠三角绿道体育时尚效应与发展策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 11) : 33-36
[7]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粤建规函[2011]460号)[Z]
[8]李国岳,陈丹丹,邱妙云.珠三角绿道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 4)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