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满顿
河北安国市医院影像科 安国 071200
多排螺旋CT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孙满顿
河北安国市医院影像科安国071200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01—2013-12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或辅助治疗的患者,包括疑诊为早期脑梗死患者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垂体瘤患者40例。计算多排CT扫描在各疾病中的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并同DSA或术中实际情况比较,计算该技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多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诊断早期脑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94%、20%,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14.29%,CT三维重建所成的三维立体图像观察结果同术中情况基本一致。结论多排螺旋CT技术在神经外科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有利于脑梗死、颅内动脉瘤及颅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对各类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多排螺旋CT;神经外科;临床
多排螺旋CT是在单排CT基础上,通过增加探测器层数以获得更高空间分辨率与扫描速度的新型CT检测方法,其应用范围涵盖了多平面二维和三维图像、CT血管成像、仿真内镜等,在对神经外科疾病如脑缺血性或出血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检测和鉴别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1-2]。本文就多排螺旋CT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01—2013-12我院神经外科接受多排CT检查或辅助治疗的患者,包括疑诊为早期脑梗死40例,颅内动脉瘤40例,垂体瘤40例。
1.2CT扫描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16排螺旋CT扫描仪,对各患者进行不同目的的扫描。对拟诊为早期脑梗死患者先行常规CT平扫,之后选取一层或基底节层面进行CT增强扫描,为实现有效诊断,采用CT脑灌注方法扫描可疑部位,并通过软件计算出脑血流量图(CBF)、脑血容量图(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图(MTT)、对比剂峰值时间图(TTP)。颅内动脉瘤患者常规平扫后,对兴趣区跟踪扫描,利用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通过软件进行容积重建(VRT)、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在旋转及切割技术支持下,多角度显示并描述动脉瘤形态、数目、位置及长径等。将垂体瘤患者多层扫描水平位CT图像原始数据上传至工作站后,重建三维立体图像,观察蝶气化、分隔及分隔与鞍底的关系[3]。最后将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观察解剖结构与同期进行的DSA检查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四格表法计算多排CT扫描的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并同DSA或术中实际情况比较,计算该技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2结果
2.1多排CT脑灌注成像诊断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结果40例疑似患者中,DSA及外科手术发现33例脑梗死,多层CT脑灌注成像发现35例脑梗死,DSA或外科手术证实31例,漏诊2例,未被DSA或手术证实的脑梗死4例,多排CT脑灌注成像诊断早期脑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94%、20%。
2.2多排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结果40例患者中,由DSA及外科手术证发现例动脉瘤36个,CT血管成像发现38个,DSA或外科手术证实32个,漏诊4个,未被DSA或手术证实的动脉瘤6个,多排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14.29%。
2.3CT三维重建观察垂体瘤同术中实际情况一致性比较以术中实际情况为金标准,40例患者经CT三维重建所成的三维立体图像观察结果同术中情况基本一致,蝶窦前后壁、两侧壁及鞍底,位置、形态、毗邻结构及视神经管、颈内动脉压迹、与周围结构关系等差别不大。将蝶窦分隔前缘偏离中线的距离同蝶窦横径之比作为蝶窦纵膈偏离程度的评价指标,并将偏离度≤10%为正中位置,CT三维重建发现正中位置10例(25%),左偏13例(32.5%),右偏17例(42.5%),同术中一致。
3结论
多排螺旋CT扫描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相比于单排螺旋CT,其探测器阵列、数据采集通道、决定层厚的方法及图像重建算法均有不同,因此具有降低X线球管损耗、更长扫描覆盖范围、更快扫描速度、更薄扫描层面等优势。在神经外科所接触的病人多急症、危重,快速诊断与治疗是决定患者能否脱离危险的关键,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不但能准确快速明确脑部异常,亦可判断是否存在多脏器损伤,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便采取针对性更强的处理措施[5-7]。本研究发现,多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相比权威的DSA检查简单快速,在应急情况下更为适用。通过多层CT灌注成像可早期发现脑缺血部位及范围的大小,反映相对血流量及通过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动态变化情况,国外报道其敏感度可达89%,对早期抢救半暗带,及时恢复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8-9]。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通常以DSA作为金标准,但在神经外科实际工作中,由于时间紧迫及患者病情危重,具有侵袭性和耗时性的DSA并不能作为最佳选择,而多排CT血管造影技术则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快速有效、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指向、动脉瘤位置及破口等,利于术中血肿的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本文结果显示,多排CT血管造影相比DSA或术中结果,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另外,对于颅内肿瘤,采用多排CT亦可以清楚显示,可明确肿瘤血管的闭塞、压迫及移位,其与血管、颅骨的相对位置等情况。通过分析原始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可显示肿瘤周围及其内部血管位置与畅通度,从而了解血供,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10]。
总之,多排CT技术在神经外科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有利于脑梗死、颅内动脉瘤及颅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对各类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更有参考价值。
4参考文献
[1]张冠石.多层CT扫描技术[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6):16-17.
[2]宁刚,顾宇翔,朱晓波,等.多层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19(4):292-297.
[3]杨恒,刘窗溪,王俊,等.蝶鞍区CT三维重建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9):910-913.
[4]柳少光,杨小秦,张冬志,等.超薄多层螺旋CT与脑灌注成像在颅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1(1):25-28.
[5]赵张平,陈世沛,滕红,等.3D-DA与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1):844-847.
[6]姚尉,张紫寅,李成杰,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155-156.
[7]高灵.脑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4):252-255.
[8]漆建,唐晓平,苟章洋,等.多层螺旋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及对比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9(5):275-277.
[9]毛国华,王莹,李芳,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4):59-60.
[10]张伟国,吴晓宁,方靖琴,等.螺旋CT对创伤性颅脑损伤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86-89.
(收稿2014-12-24)
【中图分类号】R741.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2-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