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伟
摘要: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足踝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收集的43例患者行X线片检查未见明显骨折现象的足踝隐匿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43例患者进行检查,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检查发现33例(76.74%)骨折,共累及35例(81.40%),其中单发骨折14例(32.56%),多发骨折19例(44.19%);CT检查主要表现在局部骨皮质、骨小梁的中断以及相应部位骨质缺损和小骨片撕脱;撕脱骨折15(42.86%)、纵行骨折7(20.00%)、横行骨折6(17.14%),斜形骨折8(22.86%)。结论 足踝隐匿性骨折采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诊断,可有效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足踝隐匿性骨折;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价值
隐匿性骨折指的是有明确外伤史且经过X线片检查呈阴性但确实存在的骨折,多发于膝部、肘部、腕部和足踝部等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此类骨折不能通过临床症状表现进行确证,其检查主要是依靠影像学检查[1]。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收集的经过X线片检查未发现明显骨折现象的43例足踝隐匿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43例患者进行检查,探讨螺旋CT诊断足踝隐匿性骨折的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收集的经过X线片检查未发现明显骨折现象的43例足踝隐匿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43例患者进行检查;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8±10.60)岁。其中右侧损伤55例,左侧损伤58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外伤史,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足踝部疼痛、压痛明显、压痛点固定、局部肿胀和活动受限。
1.2 设备和仪器 多排螺旋CT扫描机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Sensation16型多排螺旋CT扫描机,软件版本为workstation 4.2;X线检查用7100DR摄影系统。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X线检查,主要选取患肢的正、侧和斜位片,其中选取10例加设踝关节诶正侧位片。采用多排(16层)螺旋CT机,检查时,患者采取仰卧在检查床的姿势,并根据不同的部位采用足先进或者头先进。扫描参数:200mA,120kv,探测器16排,间隔为5.0mm,螺距为1,层厚为5.0mm。在扫描完成后,扫描得到的所有原始数据均予以2mm重建,采用H70s锐利以及卷积核H20s的标准重建模式进行重建,并将获得的图像数据传入工作站内,分析三维重建,其中多平面重建用H70s,容积重建用H20,250~300的软组织窗宽,1500~2000的骨窗宽,40~50的软组织窗位,500~600的骨窗位,工作站内行矢状位和冠状位多面重建,并与最大密度投影法和表面重建法结合予以图像数据分析,且所有图像均需得到两名以上医师的共同分析和比对,以此来对是否出现骨折迹象予以判断。
2结果
43例患者经过X线片检查均呈现阴性,表明患者均无明显骨折表现,而经过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检查后发现:33例(76.74%)骨折,共累及35例(81.40%),其中单发骨折14例(32.56%),4例(9.30%)外踝骨折,1例(2.33%)距骨骨折,5例(11.63%)足舟骨骨折,2例(4.65%)跟骨骨折,2例(4.65%)拓骨骨折;多发骨折19例(44.19%),2例(4.65%)内、外踝骨折,2例(4.65%)内踝、根骨、距骨骨折,2例(4.65%)距骨、舟骨骨折,2例(4.65%)足第1,2楔骨骨折,5例(11.63%)第2、3拓骨骨折。
CT检查主要表现在局部骨皮质、骨小梁的中断以及相应部位骨质缺损和小骨片撕脱;按照骨折的类型分类为撕脱骨折15例(42.86%)、纵行骨折7例(20.00%)、横行骨折6例(17.14%),斜形骨折8例(22.86%)。
3讨论
X线摄片常用于临床检查,主要是因为X线摄片具有所需费用较少、操作快捷、检查方法较为简单以及整体性强的特点,但是就隐匿足踝骨折而言,X线摄片检查不能够有效判断出细微的骨折[2]。尽管多数骨折患者可通过X线片检查获得较为满意的诊断结果,但由于足踝部的结构复杂和X线片检测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易导致误诊、漏诊的情况的出现,而CT机的横轴扫描可有效消除重叠因素,可有效显示X线片难以发现和明确定位的骨折,因此需要采用CT检查[3]。
足踝部的解剖关系较为复杂,具有关节多、组成骨骼较多和重叠较多的三多特点,且在足踝部损伤中常见形式是外伤,而由于多排螺旋CT扫描具有覆盖范围较大、速度较快、扫描层面较薄、密度分辨率较高以及图像重建速度较快的特点,因此相对比于X线摄片而言,其不仅利于进行骨结构的对比分辨,还利于骨折线的发现[4]。本研究显示33例(76.74%)骨折,累及35例(81.40%),其中单发骨折14例(32.56%),多发骨折19例(44.19%),这表明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可有效诊断足踝隐匿性骨折。分析其原因在于,骨折线平行于X线投照方向,且与人体各骨、关节的大小、走行动方向和部位均有所不同,尽管常规X线片拍片后可诊断多数骨折类型,但对隐匿部位和细微部位的误诊和漏诊率较高,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诊断要求采用不同的扫描方法。分析其原因在于,多排螺旋CT扫描的优点是速度快,采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可在横轴扫描后予以影像学重建处理,不仅可有效缩短检查所用时间,还可有效避免因为频繁搬动患者的肢体而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多平面重建技术的图像呈现与病理解剖比较相近,其原理是将连续多个平面断层图像组成三维模型,之后将模型沿着矢状面、冠状面或者任意斜面或曲面断开,进而形成新的断层图像,其显示图像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而可有效发现足踝部的隐匿性骨折[6]。提示最大限度地减少足踝隐匿性骨折的误诊和漏诊,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X线摄片时需根据患者的年龄、部位、体型等进行灵活变换角度,并充分利用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以此来调整摄片的清晰度;②阅片时若高度怀疑有骨折损伤,应立即实行CT检查以明确隐匿性骨折是否存在和骨折的具体部位;③医师需充分利用螺旋CT检查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多方位地病变显示以减少漏诊。
综上所述,足踝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诊断,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是临床诊断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吕冬亮,金晶,谷水君等.多层螺旋CT足踝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国骨伤,2011,24(6):522-524.
[2]刘彪.螺旋CT在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02):104.
[3]彭国球,陈宁,孟祥才.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诊断骶骨隐匿性骨折中的价值[J].当代医学,2011,17(19):66.
[4]李宗生.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骨踝隐匿性骨折的应用价值[J].影像学杂志,2012,22(09):1585-1586.
[5]刘文华、张立明.螺旋CT中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诊断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2):101-102.
[6]李宗生.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足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影像学杂志,2012,22(09):1585-1587.编辑/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