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中国海警教育培训体制构建的若干思考

2016-01-23 21:19曹海宁阮智刚
关键词:船艇海警维权

曹海宁, 阮智刚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8; 2.公安海警学院, 浙江宁波 315801)

对新形势下中国海警教育培训体制构建的若干思考

曹海宁1,2, 阮智刚2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8; 2.公安海警学院, 浙江宁波 315801)

2013年中国海警局重组成立,海上执法体制改革实现了重大飞跃,但海上执法人才教育培训仍然分散于原各行政管理系统,未能实现独立性、专业化和职业化培训。而我国海上维权急迫、执法形势复杂且严峻,对高质量海上执法人才的需要使得重构中国海警教育与培训体系这一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海警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要满足我国当前海上维权与执法需要,同时兼顾应用型和研究型两类海警人才的培养,并且使海警干部具备胜任海上执法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中国海警教育与培训体制应包括一所现役制海警高等教育院校、一套完整的职业培训机构及知识积累与对话的平台和渠道。

中国海警; 教育培训; 体制构建; 人才培养

0 引言

21世纪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海洋世纪”。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强国战略就被提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中国海警局的成立,使得原来的四支海上执法队伍——中国海监、中国渔政、边防海警和海关海上缉私警察——合而为一,成为一个全新的海上综合执法队伍,实现了海上执法体制改革的重大飞跃。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维权与执法新形势的需要,使中国海警跻身“世界前列”,助推中国向“海洋强国”挺进,如何在原有四支队伍的教育与培训体系基础上重构海警教育与培训体系,是当前一项紧迫的国家课题。

1 中国海警教育与培训体系面临的挑战

1.1 紧迫的海洋维权与执法形势

当前,我国的海上安全环境极为复杂,“外患内忧”兼备。其一,我国海洋维权面临严峻挑战。海上邻国纷纷制定和实施具有扩张性的海洋战略,建立统一的海上综合管理部门或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大力增强海上执法力量,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上屡挑事端,大借海洋科考之名行军事测量之实,不断制造国际热点、敏感问题,严重侵犯我国海洋权益,威胁我国海上安全。其二,我国海上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非法炸鱼、盗挖红珊瑚、走私、偷渡、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因渔船越界捕捞作业、渔事纠纷引发的涉外事件、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海洋污染、海难事故不断增多,破坏海上生产作业以及海上武装抢劫案件时有发生,海上处突、反恐、救助任务相当艰巨。

在此严峻形势下,中国海警这支队伍从成立之初即被寄予了厚望,人们希望这支队伍将来既能有效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恰当应对海上各类争端事件,又能提高海上执法效率,实现海洋管理的科学化。能否完成这样的使命,就看中国海警队伍具不具备相应的实力、能力和素质。要提高海警队伍的实力水平,除了装备、技术等外在硬件条件的准备要充足外,还要重视海警人员能力素质的提高,而这正是教育与培训工作的任务所在。只有建立完善的海警教育与培训体系,海警才会源源不断获得优质的人才资源,海警在职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也才有望得到不断提高,才能从容应对严峻的海上维权执法形势,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1.2 海警执法体制与职责的变革

中国海警局的成立庄严宣告,过去“五龙治海”局面中的“四龙”将逐步实现机构与职责的整合。被整合的四支海上执法队伍原有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也必然面临着重大调整。

首先,中国海警执法体制的变革要求整合四支队伍原有的教育培训体系。由于所属行政管理系统的不同,四支队伍原有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分散并融合在国家海洋局、农业部渔业局、公安部边防管理局、海关总署四大行政管理系统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中,与每个行政管理系统其他队伍的教育与培训合并进行。中国海警局成立以来,海警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并未结束原有的分散局面,除海上执法人员的在职培训开始尝试统一培训外,其余人员的入职培训、岗位培训、晋职培训等依旧是分散进行。相对于高质量的海警人才需求而言,当前的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独立性、专业化和职业化,建构系统、独立的海警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其次,中国海警职责的变革要求教育与培训内容必须实现综合化。中国海警的职责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先前囿于维护海上治安的公安机关职能,到整合后涵盖了海上缉私以及海洋环境与资源管理、海洋渔业执法等其他3支队伍的海上执法业务。相应地,海警执法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也必然要实现由单一执法向综合执法的转型[1]。而四支队伍原有教育与培训体系仅仅着眼于本行业执法工作的需要,培养的是单一型海上执法人才,培训的内容也只能满足海上执法某一方面的工作需要,不能满足海上综合执法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全新的、统一的海警教育与培训体系,顺应海警执法体制与职责变革之势,全力打造合格的海上综合执法警务人才。

2 中国海警教育培训体系的目标构建

2.1 符合新时期要求的警务执法人才目标

海警教育与培训作为一项人力资源或人才培养工作,最终是为了满足海警的工作需要。“海上维权与执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海警工作的总任务。中国海警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首先应当紧贴当前我国海上维权与执法工作的需要,以确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目标方向。海警执法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对内行政执法与对外维权执法。

在对内执法方面,从近年发生的海上热点事件来看,海警今后在北海、东海、南海也各有其重点任务。在北海重点是应对朝鲜、韩国非法抓扣我渔船渔民事件,并针对“越界捕捞”行为进行执法;在东海重点是处理越界捕捞行为;在南海重点是应对北部湾海域越南武装船只对我渔船民的抢劫,以及处理渔船越界捕捞行为。除这些具有外交敏感性的涉外执法任务外,更为常规性的任务就是海上搜救以及涵盖海上治安、海上缉私、海上渔业管理、海洋环境与资源管理四大领域的综合执法工作。

从对外维权来看,最大的任务与挑战来自两个方向。一是东海海域,主要任务是针对日本而进行的钓鱼岛领土主权的维护,对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巩固目前在主权宣示与控制方面取得的战果,并随时防范日本方面可能采取的新的挑衅举动。二是南海海域,主要任务是针对菲律宾和越南而进行岛礁归属与海洋资源方面的维权,以及针对美国进行海洋管辖权方面的维权。

上述执法任务决定了中国海警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与方向,即培养具有海上综合执法能力的警务执法人才。海上综合执法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可做如下解析。

一是懂政策。海警执法人才应熟悉海洋强国战略与外交政策,在对外维权执法时应自觉维护国家对外合作与发展的大局,遵循国家外交政策,立于有理、有利、有节之地,才能有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二是懂法律知识。对外维权执法,海警执法人才必须掌握与我国海上维权执法有关的国际法、海洋法知识,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惯例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签订的条约、协定。对内行政执法,海警执法人才则必须掌握我国海洋行政管理、海洋渔业管理、海上治安管理、海上缉私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三是会执法。当前海上维权执法中频发越界捕捞、海域污染、海上抢劫等违法案件,面对违法嫌疑船舶,海警执法人才不仅要会查处治安案件等行政案件、会侦查海上刑事案件,还必须掌握海上登临检查、紧追、扣押等执法程序。

构建中国海警教育与培训体系,要注意将海警在执行上述任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贯穿到教育与培训各环节的设计中去,如教育与培训对象分类、学科专业、课程设计等。

2.2 服务国家战略的海警人才目标

中国海警肩负着海上维权与执法的重要使命,是适应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应对日益严峻的海洋维权形势而产生的一个特殊警种。海警教育与培训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合格的海警人才、提高海警人员的业务能力,满足海上维权执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因此,中国海警教育培训体系建构要服务海上强国战略,全面覆盖海警所需的各种层次的人员,既要产出能胜任海警一线维权与执法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又要产出能服务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决策工作与解决海上维权与执法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型人才,或称智囊队伍。

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应同时做好两类工作:一是开展面向海警职业的高等学历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二是面向不同级别、不同岗位、不同身份人员,开展全面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海警队伍的业务素质。从原中国海监、中国渔政、边防海警、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的教育与培训情况来看,其教育与培训对象大致呈现为3类:领导干部、业务骨干、辅助人员。在领导干部的任职或晋职培训中,不同级别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内容的深度与高度必定有所不同。领导干部又有“政工领导”与“业务领导”之分,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的培训,其内容的侧重点也必定不一样。在业务骨干的岗位培训方面, 岗位分工不同,培训的内容也不相同。如中国海监、边防海警、中国渔政的岗位培训都主要分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与“船员专业技能培训”两大类。在辅助人员培训方面,边防海警一直有针对士兵的“海警专业兵培训”,涉及航海、机电、雷达、信号、报务、枪帆6类舰艇岗位。海警专业兵相对海警军官,属于辅助性人员。从目前中国海警局的机构设置模式来看,今后中国海警的管理体制也很可能采取现役制模式,届时仍然需要这样的辅助人员。

就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言,中国海警所执行的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决定了海警事务的规划与决策还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因此,很有必要培养一支长期和持续研究国际海洋法、国际警务、国际政治的智囊队伍,为提高海警战斗力提供理论指导 、为海警训练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为海警以及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制定等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上级机关和首长的决策提供参考性的依据。这类智囊人员,不妨称之为研究型海警人员。

2.3 维护海上安全与稳定的海警职业人才目标

海洋强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安全、稳定、有序的海上环境,而这则有赖于海上维权与综合执法。随着海上警务合作与交流的日益发展,海警队伍也日益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海警人才不仅要懂政策、懂法律知识、会执法,以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服务于国家战略,还应培树世界眼光、全球思维,以更好地应对海上维权执法面临的严峻形势,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护航。因此,构建中国海警教育与培训体系,要立足海上维权与执法工作的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海警人才教育培训经验,细致辩明海警职业的特殊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

第一,海警工作具有技术性。海警人员应当懂海、适应海,即具备基本的海洋科学知识,如海洋环境(气象、水文)、海洋资源方面的知识,掌握海上生活所需的游泳、潜水、救生等技能,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等等。海警工作使用交通工具以船艇为主,以飞机为辅。这要求所有海警人员都应掌握一定的航海知识、船舶知识(包括船舶设备使用、安全急救方面的知识),最好还能掌握小型船艇驾驶技能*日本海上保安大学设立的航海、机电、通信3个专业都要求必修“小型船舶基础”这门实验课程,而且作为职业培训学校的海上保安学校也要船舶航运、航空、海洋科学、通信系统4个专业共修“小型船舶操纵”这门课程。[2]。当然,为了保证海警执法执勤的交通安全,以及在维权与执法过程中有效组织对抗、缉捕或驱离,还需要能够熟练操纵大型船舶、组织指挥船艇战术、操纵飞机的专职海警人员。海警船艇正常工作与相互联络,则需要专门的掌握轮机维修保养技能和通信设备使用技能人员。

第二,海警工作具有涉外性。海上维权与综合执法过程中,海警人员不仅要面对本国违法嫌疑船舶与人员,还要查处涉嫌违法犯罪的外国船舶与人员,这就需要海警人员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外语对话能力,能与外国违法嫌疑船舶与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根据我国海上维权执法的任务与区域,海警人员需要熟练运用的外语将可能涉及英语、韩语、日语、马来语、越语等语种。另外,当前海上警务合作与交流已经成为海洋国家之间增强安全互信的重要途径。随着海上警务合作与交流的发展,海警人员参与海上邻国间联合警务行动的机会也将日益增多。海警人员必须在加强外语交流能力的基础上,掌握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熟悉海上警务合作国家的海上警察组织与法律法规,了解海上警务合作与交流的相关情况。

第三,海警工作具有环境特殊性。海警人员长期生活在海上,风大浪高,艰苦枯燥,要求所有海警人员必须具备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政治素质。海警在维权执法过程中经常面临撞船、暴力抗法甚至武装袭击等不测事件,其危险性较大,制止违法行为难度高,这要求所有海警人员必须学会武器、警械使用以及擒拿逮捕等执法执勤技能。

3 中国海警教育与培训体制构建设想

中国海警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应以设立怎样的一套教育与培训机构为基本线索,而其前提是我们对海警未来的人员构成及人才来源渠道作何判断。从目前的多种信息*这种信息主要包括3类:第一类是中国海警局顶层机构的设置,仍是司、政、后的现役模式;第二类是中国海警局目前面向地方大学生的招聘简章中的“接收方式”以及“工作生活待遇”仍是武警现役制模式;第三类是可行性信息,即原中国海监、海关缉私人员的初任培训都是采取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的培训方式,4家队伍整合后采取现役制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来看,我们认为:首先,中国海警将来很可能采取全部现役制的管理模式,因此中国海警的人员身份仍将沿续原公安边防海警的“现役军官+海警专业兵/士官”的结构。其次,中国海警的干部人才来源仍然需要采用多样化渠道,即除了利用自身的资源培养一部分人才外,再借助地方高校、军事院校优质的教育与培训资源直接引进一些自己不便培养的人才。基于这种判断,对中国海警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路径有如下设想:

3.1 筹建一所现役制海警高等教育院校

筹建现役制海警高等教育院校,即采用现役制院校管理模式,开展全日制的本科职业学历教育,并且开展培养研究型海警人才的研究生教育。

(1)职业学历教育仍是海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面向海警开展职业学历教育似乎有悖于我国当前公安院校招录培体制改革的思路*这种改革思路是:放弃以往的4年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改为进行更加贴近警察职业需要的培训式学历教育,即招录高中、大专、本科学历人员,然后进行专科、专科升本科、本科获第二学位的专科和本科2个学历层次的教育,学制2年。[2],但我们认为这样做,仍不失为可行而且必要的选择。因为,海警人才的培养比普通警察人才的培养更为复杂。

普通警察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掌握治安、侦查、刑事科学技术等这些公安学、公安技术知识与技能,而海警人才除公安学、公安技术知识外,还需要同时掌握航海知识、船艇知识、船艇操纵技能、法学知识、国际关系、海洋科学、海洋行政管理和渔业管理等等知识,知识结构面可谓多元复杂。将任何单一专业背景的人员招录进来,都需要弥补其他诸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短短2年的培训无疑会遭遇比普通警察院校培训更大的压力,效果更是难以保证。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可办一所类似于美国海岸警卫队大学、日本海上保安大学这样的海警高等院校,开展本科层次、应用型的职业学历教育。

为实现海警职业学历教育的设想,还要实施与之相应的配套规划,如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配备大型实习船艇等。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则要兼顾航海、轮机、通信、法学(国际海洋法)、公安学、国际政治等专业。

(2)现役制的定位有益于海警队伍纪律作风的保持

将海警高等教育院校定位于“现役制”,是为了顺应中国海警将来的现役制管理模式。现役制的中国海警,对海警人员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纪律作风等都有很高要求,通过4年的现役制学习与生活,可以铸就牢固的军人气质。此外,在海警人员来源多元化的格局中,尽管地方入伍大学生经过军事化训练,也能习得一定的军人作风,但易受先前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而打折扣。因此,若始终有一批训练有素的军校毕业生注入海警队伍,能够对队伍纪律作风的保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3)若干要素的界定助力海警高等教育的专业化

规划海警高等学历教育,最重要的四个要素是: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结构、设置课程结构、注重动手能力。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主要着眼于培养能胜任海警一线维权执法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和储备海警研究型人才。在本科学历教育层次,应培养政治忠诚、知识扎实、技能过硬、体魄强健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研究生学历层次,则应培养为国家海洋战略和海警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的研究型海警人才。此外,海警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也应成为海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筹建海警高等教育院校,不仅要注重本科职业学历教育相关的配套规划,还要满足培养研究型人才、培训高层次海警领导干部的需要,以及为国家海洋战略和海警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的需要,注重引进高学历、科研能力强的一流师资人才,建设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海洋战略研究中心、海洋维权研究中心、海洋执法研究中心、国际海洋争端研究中心等学术科研机构,深入开展海警学术研究,实施海警维权与执法重大专题培训,开发并设计面向海警的各类培训项目。

第二,专业结构方面,应兼顾工学、法学两类专业。从原中国海监、中国渔政、公安边防海警的教育与培训经验来看,船艇操纵、轮机维护与保养、通信等船艇技术人员是海上执法队伍的中坚力量,“大型船艇的操纵与维护保养人才”是中国海警目前较为紧缺的人才。因此,设置专业结构时,应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通信工程这3个专业列为必要专业,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是否需要配置其他专业。那么,除了这3个专业之外,还应设置哪些专业?我们认为至少应当设立“海警执法”专业和国际政治专业。

首先,中国海警的任务职责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实现海警执法人员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从单一执法到综合执法的转型。海警执法人员必须具备公安学、军事学、海洋、渔业、海关等知识素养。而目前除公安部直属的公安海警学院外,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中并未有培养海警执法专门人才的专业,因此在海警高等院校中于公安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一个培养海上综合执法人才的“海警执法”特设专业十分迫切和必要。其次,当前我国海洋维权与执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近年频频做出的挑衅动作,使得我国海洋政治环境愈加复杂,今后在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进行海警维权执法乃至推进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方面,将会产生许多带有浓厚国际政治色彩的海洋战略决策和海警法制建设类的课题。因此,作为海警高等教育院校,要坚决承担起为未来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海警发展战略的决策和立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开设国际政治专业并开办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能从事海洋战略研究、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究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第三,课程设置方面,无论是工学类专业,还是法学类专业,都应注意保持海洋科学知识、船艇知识、国际政治知识、法律/执法知识合理搭配,外语能力、船艇技能、执法技能、救生技能和军事技能兼顾,并且加大实验、实训课程的比例,提高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2]。当然,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有其侧重点。此外,更要打破专业设置时“理工类课程与法律/执法课程不可交融”的思维定势。在这方面,美国、日本海警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美国海岸警卫大学“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专业”、“海洋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都有“罪犯审判”、“海洋执法”2门法律、执法课程。[4]都表明,不论何种专业都要掌握航海知识和船舶驾驶技能*在美国海岸警卫学院,航海学原理、航海计划、船舶驾驶原理与科学、美国海岸警卫队指挥是所有专业学员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在日本海上保安大学,“小型船舶基础”是其3个专业的必修实验课程。[2,4],而且船艇技术类专业都要学习法律/执法课程。尤其是日本海上保安大学的3个船艇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将行政法、国际法、民事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海上保安制度论、海上犯罪搜查论、环境防灾论等法律/执法类课程作为其必修科目[2]。“海警执法”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意满足海洋综合执法的业务需要,围绕海上治安管理、海上刑事案件侦查、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海岛保护、海上渔业执法、海上缉私等业务,充分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第四,学员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为保证海警职业学历教育与海警岗位工作的对接,海警高等教育还可以借鉴美国、日本两所海警院校的大吨位船艇的航行实习训练和岗位综合训练。如美国海岸警卫学院每年夏季都要进行航行实习,在第四学年的夏季,学员将进行为期5周的远洋航行,并进行为期5周的实战演练以熟悉海岸警卫队岸上的各种装置[5]。日本海上保安大学的学员在第4学年结束后,还要进行6个月的专攻科训练,进行为期约15周的世界远洋航海实习训练,学习海上保安官在执勤、执法时所必要的基本法令、法规[],这近乎是一种专业技能或岗位技能培训。

3.2 建立一套完整的海警职业培训机制

(1)筹建海警职业培训学校

一所现役制海警高等院校不可能产出海警所需的全部人才,如专业的法律人才、飞行人才,有时也难以满足海警对某一方面人才的需求,如大型船艇操纵人员,因此未来中国海警有可能在自行培养船艇技术人才(包括大型船艇操纵、轮机、通信)的同时,仍需从地方院校或军事院校招录法律、船舶、飞行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此外,中国海警将来难免需要“海警专业技术士官”(包括飞行、船艇、执法三类)这样的辅助人员。因此,也有必要考虑这两类人员的培训需要。对于从地方或军校招录的毕业生,应将入职培训与岗位资格培训相结合。对于海警辅助人员,应开辟飞行、船艇、执法3个专业,进行岗位资格培训。

基本的设想是:第一,高校毕业生的“入职与资格培训”为期1年,并且根据现有海警人员入职培训的要求,后续还要进行3个月的“岗位任职培训”和3个月的基层“当兵锻炼”。从地方高校招录的法律专业毕业生,应主要学习航海知识、船艇知识、海上综合执法知识与技能,要求其获得“小型船舶驾驶资格”和“海上综合执法资格”;从地方高校招录的船艇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招录时设定必须获有大型船舶驾驶资格,然后对其主要进行大型船艇操纵训练,同时学习海上执法类知识,要求获得“小型船艇驾驶资格”和“海上综合执法资格”;从地方或军事院校招录的飞行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招录时设定必须获有相关的飞机驾驶资格,然后对其主要进行海上飞行巡逻训练,同时学习航海知识、船艇知识、海上综合执法知识与技能,要求获得“小型船艇驾驶资格”和“海上综合执法资格”。第二,对海警辅助人员的培训,招录对象为表现优秀的海警专业兵,为期2年,要求同时拿到“小型船艇驾驶资格”和各专业的岗位资格,其岗位资格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应视辅助工作的内容而定,并且标准相对低于军官,培训合格者将成为长期留任的海警士官。

(2)建立各级海警培训基地

建立系统内各层级的培训基地,是原来四支海上执法队伍的共同做法,中国海警未来的教育与培训仍可沿续。以原公安边防海警为例,这类培训基地的功能主要是承担两类培训:一是各单位内部海警干部的短期岗位业务培训,以满足适应法律政策变动、解决普遍性业务难题、使用新的办公软件等等需要。二是海警专业兵训练,对新征入伍的士兵进行航海、机电、信号、雷达、报务、枪帆等6项海警技能的培训。这种模式,将来仍然值得中国海警借鉴。今后我们有望看到中国海警整合原有4支队伍的培训资源,在各海区分局、各总队都能建立自己的培训基地。当然,这种自设培训基地的做法只是一种常规需要,并不排斥海警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采取委托地方院校或军事院校开展培训的传统做法。

3.3 创建海上执法知识积累与对话的平台和渠道

(1)创办高层次的海警专业期刊与杂志

随着国内对海上维权与综合执法研究的深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与海警执法、海警舰艇操纵、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相关的论文。由于海警专业期刊、杂志为数稀少且级别不高(目前海警专业期刊只有《公安海警学院学报》,且为普通期刊),因而大量高质量的论文分散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工程技术类及其他涉海学术期刊、杂志。而海警专业期刊与杂志是海警业务知识积累、创新的重要渠道。因此,创办高层次的海警专业期刊与杂志十分必要。

(2)开展海上警务合作学术交流

海警高等教育院校不仅用于中国海警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的功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海警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可以依托海警高等教育院校,通过邀请讲学、举办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邀请国外海上执法的专家与学者开展涉外学术交流,了解各国海洋发展、海警执法的政策制度和执法措施方面的信息。

(3)举办海上执法论坛

安全与发展是全世界包括亚太地区在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亚太各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其中,规模与影响比较大的有东盟地区论坛、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亚洲安全会议(即香格里拉对话)、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峰会(简称亚信峰会)、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国际安全合作与亚太地区安全论坛(即香山论坛)等。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已经受到了周邻亚太国家的高度关注,海上的安全互信也必然成为亚太地区特别是南海地区的热点问题。而中国海警的整合重组使得亚太各国又加深了“中国威胁论”的成见。对此,可以仿效上述做法,举办海上执法论坛,开展海上警务对话与交流、让国内外各界认识并了解中国海警,推动与区域内相关国家在海上警务执法方面的合作,为增强亚太地区的海上安全互信,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1] 张辉,等.关于在公安学学科中增设“海警执法”特设专业的思考[J].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5(3).

[2] 李明.日本海上保安官的培养模型研究[J].海洋信息,2014(1):62-63.

[4] 郑中.美国海岸警卫学院课程设置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5] 徐建飞,等.美国海岸警卫队大学教育分析与研究[J].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39.

(责任编辑 陈小明)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15ZDB178)。

曹海宁(1981—),女,山东潍坊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海洋法、海上执法。

D035.319

猜你喜欢
船艇海警维权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考虑浮绳联结的双无人船艇系统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维权去哪里?
江龙船艇探索清洁能源船艇有哪些亮点?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江龙船艇创新能力突出的船艇制造专家
葛树春:维权是门技术活
船艇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