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导性原则辨析

2016-01-23 19:39邓杨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关键词:理论性现实性

邓杨(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导性原则辨析

邓杨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从历史与现状、理论与现实两个视角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疑遭遇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为了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就必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的视角来反思与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确立与坚持规范性与个性相统一、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学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以及理论的整体性、总体性与局部性、具体性相统一等一系列主导性原则。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导性原则;理论性;现实性;价值性

冯友兰先生曾经在划分大学教学内容的时候指出,大学教学中有一类教学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这种使大学生“成为人的学问”,通过知识性、理论性的传授,价值性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这种功能定位的视角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1],以及当代中国价值多元性格局所引发的一系列理论、现实与价值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遭遇到了事实上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为了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2],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视角来反思与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显得相当重要。

我们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确立与坚持规范性与个性相统一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学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以及理论的整体性、总体性与局部性、具体性相统一等一系列主导性原则,才能真正推进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品质。

一、坚持规范性与个性相统一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范性”,包含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教学方式的规范性和教学价值原则的规范性等三个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个性”,则是指必须密切注意联系和结合受众的专业个性、必须结合教师的学术个性、必须彰显教学方式的个性,这些“个性”也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多样性”。所谓“规范性”与“个性”的统一,就是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个性”来呈现与表达“规范性”,从而在充满个性活力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与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具有严格价值规范性的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之成长为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合格公民。这也就明确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大基本任务。上述目的和任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统一的规范性要求,决不能因为不同的教师及其不同的教学个性而受到丝毫影响甚至扭曲。

必须承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组织教学的教师及其教学总是也必然是具有个性差异的。此处的“个性”主要是受教师的专业背景、思维特质、价值旨趣、言说习惯方式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而展现出来的教学特点,而这也正是教学中体现出鲜活特质的重要前提。同样地,作为受众的学生,也有着他们在年龄、专业、文化背景以及各自价值取向诸方面的差异,由此构成了受众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无视这些差异性而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原则。事实上,那种无视个性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方法,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根本无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教学而转化为学生内在精神结构中的主导性原则,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单一化,必然造成大学生期望值较高而实际效果较低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和措施上,不仅要不断地随着受众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要在变中突出规范性的不变、基本理论和价值立场的不能变等刚性要求。

然而,在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却常常出现规范性与个性分离的现象,表现为一些教师因过于强调和突出个性而忽略了课程的规范性尤其是价值规范性要求,从而带来了一些适得其反的负效应。缺乏规范性的教学,缘于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按照教学规定的内容实施教学,而是以自己偏好的专业内容来充斥、占据、替代甚至排挤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内容,使学生未能得到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价值立场上未能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主张,对学生的一系列价值立场迷糊甚至错误的观点未能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就往往导致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立场在不自觉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并产生一系列对理论和现实的错误判断,从而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

总之,缺乏个性的教学会使教学丧失鲜活性和生动性,使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原则变成抽象而枯燥的说教,反而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感甚至拒斥。因此,只有在坚持规范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凸显教师教学个性从而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价值认同、知识群集与信息沟通,避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彼此相左的判断,实现教学相长,才能切实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诸多困境。

二、坚持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性与现实性的双重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杜绝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现象,克服“现实”只是“理论的注释”的传统教学逻辑,真正做到把理论讲“透”、“深”、“精”,把现实讲“清”、“明”、“真”、“实”。

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论性而言,每一门课程中所要传授的理论都是一个由一系列具体的知识点、具体的观念和观点构成的系统,具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把握和熟谙课程的总体理论结构、诸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相“左”的一系列错误思想倾向和学说等,而最为关键的则是在此基础上明了理论的价值立场、价值原则以及价值目的等。只有这样,在教学中讲授的理论才不会走样,才不会丧失理论知识背后的价值引导与贯彻,也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性而言,首先必须明确“理论性”回归“现实性”、“理论”服务于“现实”的内在要求和深刻规定。首先必须明确,一切离开现实性的理论都是抽象的无生命力的,都会丧失其理论本身的征服力与魅力,最终丧失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必须明确所谓“现实性”决不仅仅是对当下的“现存”的描述,而是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视域中掌握了事物变化的内在必然性基础上呈现的“现实”,而且也只有这样的“现实”才不是碎片化的“现存”,才不是仅仅作为理论注释的“材料”,而是具体的真实的“现实”。

然而,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实际中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讲理论多讲实践少,讲历史多讲现实少,讲已经定型理论的多而讲正在发展变化的理论的少。由此,形成了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未来、动态与静态、理论的应然与现实的实然之间的巨大反差甚至断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按照“理论的逻辑”对“现实”加以阐释而无视现实生活的逻辑,其结果便是不仅使所传授的理论高悬于现实之上,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理论与现实发生脱节,把理论变成了单纯的说教,使理论蜕变为毫无解释力、批判力的教条。其本质上恰恰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违背的,因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因为没有了理论观照、审视和批判的“现实”,只是那种现成的、当然合法的“现实”,而不是具有超越维度的指引未来的具体的“思想中的现实”。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现实紧密相关、充满活力的东西,如果把它变成与现实脱节的僵化的经院哲学式的教条,就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丧失了其本身的现实批判力和理论逻辑的魅力,而且丧失了其对现实生活的引导性。

因此,为了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影响力,就必须直面现实,对现实中的问题加以深刻的剖析,以现实来解读理论,以理论来审视现实。所谓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论性”,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理论,从知识性上认知、从价值性上认同、在实践中践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并以之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读问题,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达到理论自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现实性”,就是要强调理论不是自足的,任何理论都有其现实根源、现实对象和现实指向,同时,理论必须对现实进行深刻的解析、透视各种杂陈的现象,抓住现实事情存在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展开对现实的批判与建构,让理论最后落根于现实的人的生存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之中。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是要以理论性引导现实性、以现实性来检验各种理论、观点和立场,让学生在理论上、方法论上把握如何去审视、判断生活世界的原则和立场,培育学生的理论修养和现实精神。

三、坚持学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融思想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教学。一方面,学术性与思想性的辩证关系内在地规定了必须以学术性体现传达思想性,防止思想性脱离或浮于学术性之外;另一方面,必须以思想性规范引导学术性。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会遵循学术逻辑,展现思想交锋,从而使思想性在学术性的支撑下充满说服力。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术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蕴含的内在思维逻辑,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把握、理解和分析“现实”的独特方式。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必须遵循严格的学术逻辑,运用规范的学术范畴和学术话语,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各种学说在思想立场、思维原则和价值取向上的异质性,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得以澄明,并由此向学生敞开一种鲜明的思想视野。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想性”,则是指在教学中溶解于学术性中的思想教育原则与教育目的,是凭借理论、观点和学说所承载的价值立场、价值原则,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精神主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学术性原则,就是坚持以理服人,反对一切强词夺理和先验主义的理论路线,保持理论对话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原则。坚持思想性原则,就是坚持正确的理论立场、价值立场,坚持一切言说、一切教育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自我精神家园的建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学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是要用学术性打通学生的思想壁垒,解除他们思想上的一系列困惑,引导他们走出思想的狭隘与误区,进而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动态,真正地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占领学生的思想园地。如果只凸显思想性的目的而忽略学术性的手段,那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然导致学生消极、甚至对抗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观点与理论,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价值立场、价值原则等,必然会使学生的思维、精神游离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之外,因为缺乏学术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疑是一种价值观的强制、强行灌输,这既不符合现代传播学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学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就是要坚持理论的事实性判断原则与价值性判断原则之间的统一。只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做到以理服人、消解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事与愿违”的现象。

四、坚持理论的整体性、总体性与局部性、具体性相统一原则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教材体系还是教学体系,都有其自身的理论构成逻辑。为了有效地将理论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我们必须处理好理论的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问题。

现代解释学的基本理论强调,对任何一种理论的解释,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与局部性原则的统一,即所谓“解释学循环”:理论的局部性是由理论的整体性来定向的,由此才能对局部作出深刻把握;通过理论的局部性的渗透了解,会促进对理论整体性的把握。我们认为,“解释学循环”有闭合式与开放式两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坚持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基础上的开放式的解释学循环原则,才能很好地实现理论的整体性与局部性、总体性与具体性的切合。

所谓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论整体性、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决不是一些零碎的理论碎片或孤立的命题与原理,而是一个由一系列观点、命题、原理及其方法论按照一个的逻辑秩序构建的严密系统,由此显现出一门理论课的总体性理论面貌,蕴涵着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所谓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论局部性、具体性原则,是指教师要按照某一个具体的教学目的而设计对某一观点、学说、命题与原理的阐释与传授,成为理论的整体性通过诸多教学环节而加以落实的一个一个重要“点”,在此强调与偏重的是知识性与理论性、学术性与思想性的直接对接与完成。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中坚持理论的整体性、总体性和局部性、具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是既要把握理论的总体走向,又要将理论深入化、明晰化和详尽化,更为重要的是在局部、具体的知识、理论点上首先明确该具体理论观点和原理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从而进一步体现出理论整体性的价值维度与理论逻辑。反之,若违背两者相统一的原则,将理论的整体性、总体性与局部性和具体性割裂开来,就必然会使理论显得空乏而含糊,在教学中就会停留于理论的抽象与外在化;若只注重理论的局部性和具体性,在教学中就会导致以知识性代替理论性、以理论性片段遮蔽理论的全貌,最终丧失理论教育的价值性维度,失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灵魂性的内蕴。

这就要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要牢牢把握、认真注意理论的整体性、总体性特质,尤其是理论的重点和难点分布、贯穿于理论的价值轴心和红线;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解剖集知识性、学术性和理论性于具体的观点、论点、命题和原理,再现理论的整体性和总体性规定,尤其是其价值规定。坚持理论整体性、总体性与局部性、具体性的有机统一,就能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容、规范性与个性相融,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进行有效选择,坚持理论的基础性、稳定性与前沿性、变动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学设计的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等。只要把握了上述几个主导性原则,就会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项久雨,陈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二重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1):69-72.

[2]李卫红.大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1):4-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Studies on the Leading Principl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ENG Yang
(Marxism School,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and status quo,theory and realit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undoubtedly fac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effectiveness and function of the course,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and construct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n the basis of actual effects. The leading principles include the unity of normalization and individuality,theory and reality,the academic and the ideological,as well as the theory’s integrity and concreteness.

Key word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leading principle;theoretical;realistic;valu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16)01-0090-04

[收稿日期]2015-11-18

[作者简介]邓杨(1990-),女,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理论性现实性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关于加强高中化学教育生活性的分析与探究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育儿必读的宝典
论大学理想的五大特性
串一串,语文阅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