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世佳++蒋春洋
【摘要】以发表年份、主要观点、研究主体等为单位对近十几年来的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的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尚存在“研究的稳定度尚欠培育、质的变化尚待突破、主体间的沟通度尚欠夯实”等问题,认为今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相关研究应通过“培育稳定度、注重复杂思维的应用度、强化研究群体之间的沟通度”等途径来改善。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本质属性 评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07-02
职业教育的本质内在地蕴含着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又是贯穿职业教育学逻辑体系的一条主线。对职业教育本质问题认真地加以探索,不但对职业教育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对于职业教育学科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问题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上半叶,而主要观点集中出现在近十年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有80余篇,因研究的出发点、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所持有的观点有20余种。本文以:“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CNKI)进行跨库精确检索,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发表年份、主要观点、研究主体分布等为单位,对检索到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年度分布与剖析:研究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研究的稳定度尚欠培育
笔者以“职业教育本质属性”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可以归纳出本研究近13年来的基本发展态势(见图1)。
图1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1985年到1996年这期间,所产出的关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文献几乎为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尚不成熟,随着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学者的研究方向也大多偏向对职业教育课程,实践培养模式等实践领域的研究与探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配合度欠缺,所以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大多流于表层,学者对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也鲜有关注。2001年以来,关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日益丰富,这也表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发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趋势。但是,如图1所示,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相关研究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式的增长,2001年—2007年之前都是升降性缓慢浮动,总体研究数量还不是很乐观,除了03年有6篇文献以外,其余几年都是徘徊在3-4篇,这对于一个职业教育日渐发展的国家,技术技能者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探讨在数量和深度显然是不够的。2007年之后虽然对这一领域的探讨研究有了骤然的提升,但是,2008年之后还有逐步缓慢下降的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并且这种脉动式的变化充分表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研究的稳定度还欠培育。
二、主要观点与剖析:观点数的变化有所丰富,但质的变化尚待突破
职业教育的本质内在地蕴含着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对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无论是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科发展还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今天,学术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不断增多,但是几乎人言人殊,尚未形成统一。主要观点如下:
1.老三性:社会性、生产性、职业性
新三性:适应性、中介性、产业性
较长时间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观点认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属性”,就是“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我们姑且称它为“老三性”。一些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内涵的扩大,“社会性、生产性和职业性”成为整个教育的共性,由职业教育的特有属性蜕变为一般属性,而“适应性、中介性、产业性”应该是现代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类型的本质属性。我们姑且称它为“新三性”。
2.应用性与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张新民从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看其应用性。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活动,其本质特征是应用性。
杨金土从学习者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其多样性。他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是一种在目标、层次、形式、内容等方面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多种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教育。单一化的职业技术教育,既无法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要,也无法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个性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化程度直接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1]
3.一般职业“导向性”、初始职业化、职业导向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1)一般职业“导向性”
刘育锋从对“职业”的特征出发,提出了职业教育本质的“‘一般职业导向性”,认为“职业教育以学生在‘一般职业中就业并且能够在‘一般职业中得到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以‘一般职业为导向、教学环境强调与‘一般职业真实情景的相似性”,“一种类型的教育是否有‘一般职业导向性,是区分该种教育是否是职业教育的标准”。[2]
(2)初始职业化
申家龙以能否成为基本合格岗位人员为逻辑起点,将“初始职业化”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认为“职业教育就应该以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来定义职业教育”,“如果某种形式的教育或某些教育环节能够接近或实现这一目标,即能够完成一个人的初始职业化,它就是职业教育”,“这样,职业教育就有了自身的本质属性,即以是否完成初始职业化为标志”。[3]
(3)职业导向性
徐涵提出职业导向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其内涵是:职业教育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行动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世界的真实性。职业导向性是各类职业教育现象的共同属性,它贯穿于职业教育各个环节之中,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特有的本质属性。[4]
4.技术性、高技能性、技术技能职业性,技艺授受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1)技术性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技术通过职业教育内化到劳动者身上才能发挥出它的功能。技术的演变会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层次、规模、课程和方法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也要充分体现技术的属性,体现技术传授的规律和要求。技术进步将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高技能性
张健认为高职是培养 “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 培养高技能人才理应成为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5]
(3)技术技能职业性
欧阳河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类教育和培训服务。它的本质是帮助人们获得技术型技能型职业的能力和资格,其本质属性是技术技能职业性。[6]
(4)技艺授受性
刘晓认为首先,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是既能够讲授理论知识,又能够传授学生一定的技艺。其次,职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以培养掌握一定工作技艺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7]
三、研究主体分布与剖析:主体的分布域有所延伸,但主体间的沟通度尚欠夯实
笔者以在中国知网(CNKI)所检索到的文献为样本,详细分析了60位相关研究者的具体分布情况。根据统计信息,发现研究人群主要集中于各类院校教授、副教授、讲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非学校类研究人员等六大人群(见图2)。
图2 研究主体分布所占比例
图2显示该研究的最主要研究群体是各类学校的教授,占到了样本的33.%,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专业研究人员已开始重视这一研究领域。第二大研究群体是各类学校的副教授,占样本的30%,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研究群体的研究成果正日益丰富并系统起来。第三大研究群体是各类学校讲师,占样本的27%,可见这一群体对于该项研究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此外,作为科研力量带头人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群体却在这一研究领域表现平平,这合计仅占样本的8%,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总的来说,虽然该项研究领域的研究人群分布域有所延伸,但是存在着严重不平衡的态势,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该项研究中还没有发挥出其优势。此外,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成果的主体来源还可以看出,各类研究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还比较欠缺,存在着各自为阵的局面,主体间的沟通度尚欠夯实。
四、研究远景展望
1.研究年度方面:努力提升关注度,精心培育稳定度
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相关研究虽然在某些时段的成果并不丰富,且研究走势一度震荡,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在总体上还是呈上升趋势的。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有力导向,职业教育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契机。而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其自身的发展状况及研究主体相互间的沟通程度都将决定着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以及功能的发挥,所以职业教育本质属性问题也必将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对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势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使研究的关注度与稳定度得到统一。
2.在研究视角方面:注重复杂性思维的应用度,达到质的突破
在职业教育本质争论中有时会存在孤立地从一个历史阶段的职业教育现象看职业教育本质,有“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简单性思维和线形思维倾向,无视职业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对教育本质进行局部的研究、孤立地、抽离式的研究,这不利于全面考察职业教育现象,探求职业教育本质。复杂性思维为我们探视职业教育本质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从非线性思维、系统思维、多元思维等多个角度分析事物,分析职业教育现象。因此,认识复杂的职业教育活动,要整合现有的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本质的研究需要从教育学、哲学、技术学、心理学、社会学、职业科学等多种角度思考,将职业教育作为复杂性系统进行研究,以复杂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职业教育问题。 因此,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是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一个基本思路。
3.研究主体方面:着力提高研究群体的综合素质,扎实强化研究群体间的沟通度
从图2可以发现:各类学校的教授为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第一大研究主体;第二大研究主体是各类学校的副教授;第三大主体是各类学校的讲师。这三大研究主体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笔者也发现,在该研究中研究群体的分布存在着严重不平衡的态势,研究者的主要群体仅限于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的教授、副教授、讲师,而具备丰富理论素养的硕、博研究生队伍却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出力不足。由于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主体大多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因而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修养和学术涵养,其研究成果便会显得粗糙不够深厚。所以,今后应注重提升这部分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并加大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还需吸引硕、博研究生队伍参与到这一研究领域中来,使他们与其他的研究者一道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效沟通的研究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杨金土.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5.
[2]刘育锋.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教论坛,2004(4·上):13- 17.
[3]申家龙.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初始职业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3,( 6) : 5- 7.
[4]徐涵.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4.
[5]张健.高技能性: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论证,2008,(10):1.
[6]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21.
[7]刘晓.职业教育本质:历史、事实与价值,2011,(9):12.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基于制度分析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JG13ZXY06);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W201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