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菊华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福建高校的战略思考
杨菊华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人民进行身心调节与体魄锻炼的方法汇总。在福建省普通高校中添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对于丰富体育训练内容、传播传统文化非常有利。文章说明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功能,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局限与原因,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福建高校提出了策略思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体育观念
杨菊华/闽南理工学院体育系讲师(福建石狮362700)。
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定义是在相同种族、具有一致生活习惯及思想意识范围内的人群里面所形成与流传的,与本民族特色相符的体育文化活动。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范围较宽、种类也较丰富,比如当前已经被列为全国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龙舟、毽球、武术、射箭、民族摔跤等皆属于该范围之中的项目[1]。时至今日,包括福建省在内的各省份很多高校均已经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丰富度却远远不够,同时也难免存在枯燥、流于形式的弊端。其深层次原因是中国现代体育发源于西方,受到西方主流体育影响较深,致使民族传统体育退居到细枝末节的位置,其独特功能无法得到正常发挥。
(一)增强民族凝聚力量,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早在2006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即已经颁布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行广泛而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各民族群众进行身体锻炼与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必然需求……要鼓励并支持各中小学及高等院校进行现代体育教学活动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尤其在民族地区要把民族传统体育当作重点工作来抓[2]。该意见体现出了政府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教学的关注,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量、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学校是原始体育达到标准化与普及化目标的重点实验场,有理由承担起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二)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丰富学校体育课程
同发源于西方的现代体育比起来,民族传统体育显然更具有休闲性、娱乐性与趣味性功能,可以同时满足大学生身体与情感等多重需求。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注重游戏与表演的特点,让高校体育课程呈现出了同严肃、刻板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面孔。龙舟、毽球、武术等体育活动多使参与者与欣赏者同时感受到无限的妙趣,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富于中国味道的体育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
(三)引领高校体育精神,形成独特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高校现代体育体系相接触,前者是对后者的有机补充,给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了变通的可能及多元化实施的途径。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多个项目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体育专业自身实力深挖等方面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如果高等院校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参考,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深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让学校的体育精神更具传统意味与时代气息,让本校的体育课程显示出出众的体育文化魅力。
(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足
下图所显示出的是2013年福建省部分高校所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项目内容分别是武术、木兰系列(主要为木兰扇)、跳绳、毽球、八段锦、舞龙,以及拔河和民间舞等[3]。在接受调查的九所高校中,都有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高校体育课程的计划,而且也全将武术内容收入其中。各项目的侧重目标对象有所不同,比如木兰系列主要针对女生,舞龙更注意面向大型活动,而不管怎样,开设传统体育项目的高校,在项目的选择上相对匮乏,只有三所高校开设了八段锦及毽球项目,拔河选修课在2012年时有学校开设,而2013年的开设学校数量则降为0。
我们反观学生对于学校课程安排的一些评价,就更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端倪。笔者联合校内志愿者所做的一次调查中,对于教学过程所做的评价,有超过60%学生的看法是没有新意和新意不足,其中对于闽南理工学院2012级学生此项调查的结果更是高达80%。这份数据可以充分说明福建省高校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类别认同度的满意度差强人意。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开设的看法是,期望开设类别不同、种类丰富并且过去没有开设过的项目,而非仅有限的几种。
(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局限的原因
1.体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校体育是全民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终生体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有关职能部门曾经陆续出台了多部关于民族体育、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对于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包容民族传统体育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执行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表面上看来拨了很多钱,实际上却未能将这些钱很好地利用上;理论层面的东西多,宣传讲得好,实际实施时过于流于形式或者墨守成规。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体育经费数额占财政总支出的5%左右,福建本省虽稍高于全国平均值,却依然不足。另外,国家所颁布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里面明确指出了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的标准[4],可是本省这方面的工作却与国家标准有一定差距,田径场虽有,而设施偶有老化问题出现,运动场馆屡有建设,却未能达到先进水平,这些都对高校体育与传统体育相融造成了障碍。
2.对民族传统体育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在内容及课程安排上都倾向于选择发源于西方的体育项目,比如田径项目、球类项目等。这些体育项目进入到福建省的时间基本与我国其他省份同步,大致在五四运动前后,之后迅速地普及到各高等院校之内。同西方体育项目开展方兴未艾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日趋冷淡,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屡次提出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但情况未能出现根本改观。在接受调查走访的几所福建省内高校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受重视的情况,已经很可以说明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式微。另外,根据2010年国家卫生部所做的调查,有超过46%的大专生血压偏高,而在本科学生中,这一数值超过60%;肥胖比例较2007年所做同类调查增加了30%。据专家研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学校与社会忽视了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融入,很可能是学生重视身体锻炼程度降低的一个关键因素[5]。
(一)高校应重视研究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体育需要一边关注近代体育项目,一边注意研究与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多种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尝试活动,争取像巴西人喜欢足球那样,使所有学生都有热衷的传统体育项目。应当注意宣传,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历史,在文化与历史氛围的影响下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方法与乐趣所在,从中领悟到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近代体育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辉映。高校尤其需要重视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部分体育项目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多样,每一项体育活动均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与历史背景,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关联密切。因为体育活动在高校校园内的开展,这些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也将被传承下来,而文化的进步同时又会使体育项目更加具有生命力[6]。
(二)高校应主动继承与发展地方特色传统体育项目
在福建省各县市流传着许多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闽南泉州的“狮阵武术”“五祖拳”“舞狮”,闽北武夷山的“脚斗士”,还有各县市的赛龙舟等,这些项目在民间得到较好的发展与创新,随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的困境。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的丰富资源以及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人才优势,创建合作互赢共同发展体统体育项目模式,既推动民间传统体育向前发展,又丰富高校体育课堂内容。
(三)高校应增强吸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能力
高校增强吸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能力,首要一条是增加经费投入,让传统体育项目所需要的场地不致局限于一隅,所需要的费用不致捉襟见肘,要将钱用到刀刃上。做好理论研究与宣传普及工作的同时,也要不拘泥于形式的加以灵活应用,并严格按照国家所颁布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里面所指出的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标准,维修老化设施,按照最严格标准改建运动场馆。其次,要根据福建本省民族特色,把一些简单易学的民族体育项目引到本校体育课程体系中来,比如少数民族武术、蹴球、踢毽子、抢花炮、舞龙、掰手腕等是可以直接引入的。课程内容要遵循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的标准,在一年级设置传统武术及踢毽子一类的项目,而在二三年级则可以深入开展抢花炮、舞龙一类的项目。第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支撑,基层教师与教育研究者要展开选项教学、分组教学等方法的深入研究,将这些方法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相互配合,使课堂形式更加灵活生动,以便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文化底蕴,给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奠定基础。
(四)高校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编写
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时,要注意组织足够的人力与物力做好相应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过程中,对所有有关运动项目内容、特点、总体训练目标、分项动作要点等给予翔实的研究探讨,并制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比赛规则。与现代体育项目比起来,在编写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过程中,需要强调教材的三个特点,即民族特点、趣味特点与实用特点。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要以体育实际带动教学实践,深入到传统体育盛行地区,向传统体育专家请教,了解运动过程中的特殊技巧以及教具的制作手段,给提高教学质量的总体目标缔造有利条件[7]。除此之外,在福建省各种类型的大学生运动赛事上,需要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比重,这一方面能够让福建本省的体育赛事同其他省份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传统项目在现代环境中的新生。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整体来说,其地位与作用无疑将会日渐突出,实践会更明确地显示出其对大学生实施优秀民族体育文化传统教育的良好方法。有选择性地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高校体育改革效果。而因为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入种类、方式、细节仍需要当地教育工作者根据本地情况加以分别对待、研究。
参考文献:
[1]邢明明.安徽省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3,06:07-08.
[2]朱超.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3,05:20-21.
[3]陈茂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途径透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8:19-20.
[4]白晋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编目的价值与方法[J].体育学刊,2014,09:28-29.
[5]汤立许.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09:63-64.
[6]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55-56.
[7]郑国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08:39-40.
责任编辑:魏明程
文章编号:1671-6531(2015)06-0084-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