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婕
摘 要 文章采用DRM范式考察了不同情绪下词语的呈现时间(20ms、600ms、2000ms)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短暂的呈现时间下依然存在较高的错误记忆,表明信息无意识激活过程的存在;(2)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错误再认率整体提高,但在较长呈现时间下,错误再认率会有所降低,表明在较长呈现时间下认知监测过程的存在;(3)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不大,错误记忆并不受启动情绪的改变而有显著变化。
关键词 错误记忆;DRM范式;情绪;呈现时间 分类号 B842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1.002
1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遇到过这样的经历,他们对过去经历过的某一事件的记忆与别人完全不同,即使他们自认为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细节,但别人对这个事件回忆出完全不一致的内容,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叫做错误记忆。它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之间发生偏离,或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产生回忆的现象(郐一杰,2011)。错误记忆是一种典型的情景记忆现象:一个人回忆起过去一段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情,但是事实上这件事并没有发生。错误记忆大多是无害的,比如你把午餐时喝的果汁记成了可乐。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事情就严重了,比如急诊室中医生记错了病人的病症并按照错误记忆开处方,这并不是一种不常见的情况(Brainerd , Reyna, & Ceci, 2008)。自从1995年Roediger和McDermott 引入了DRM错误记忆研究范式后,有关错误记忆的研究快速增长(Blair, Lenton, & Hastie, 2002),使联想引起的错误再认成为了错误记忆研究领域内一个新的研究主题。在DRM范式的实验结果中,人们能够观察到的高水平的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是十分引人注意的。人们日常生活中总会发生错误记忆,因此错误记忆已经成为许多记忆研究的热点。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干扰的情况下,人们的记忆会因内部联想过程而自发地发生改变,在这种条件下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正是本研究的重要主题。
对于呈现时间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研究结论不尽相同。Schwarz和Clore (1996)以三种不同的速度(1s、5s、10s)向被试呈现词表,结果发现错误记忆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McDermott和Watson (2001)用五种呈现时间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较快的呈现时间下,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较慢的呈现时间下则会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对这些实验结果的解释认为,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对学习项目的编码程度越来越高,被试就越能容易地将学习项目与激活的关键诱饵区分开来,二者之间区分性的提高会使得监测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周楚(2005)的研究发现,呈现时间的长短对于错误再认的影响不显著。对这一结果用激活-监测理论解释,认为在错误记忆过程中存在策略性的监测过程,通过该过程被试可以唤起控制性的策略加工来抑制因扩散激活而产生的效应。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没有影响说明至少提取过程中的监测是存在的。尽管存在不同的结论,但是均可以用激活-监控理论进行解释,表明监测过程的存在。
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较为复杂,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曾保春,刘鸣,2012)。基于激活-监测理论,一部分研究认为积极情绪会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而有研究则认为消极情绪更易产生错误记忆。对于呈现时间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也存在很大争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呈现时间影响激活或监测过程的机制。以往研究表明,错误记忆的产生在于对关键诱饵的激活,任何一种导致阻断连续激活累积的因素都会降低错误记忆。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情绪是否会影响关键诱词在词表学习编码阶段的连续激活程度,在词表项目呈现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又会有什么不同。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用DRM范式更好地了解错误记忆产生的机制,揭示错误记忆现象的本质,从而为现实提供理论指导依据,在实际生活中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
2 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共60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32人,男女比例接近1∶1,年龄在20 ~26岁之间,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被试均自愿参加实验,且从未参加过类似的错误记忆实验。
2.2 实验材料
本实验中采用的10张12词词表均借鉴周楚(2005)的研究。每张词表内的12个词都会产生与之有关联的一个关键诱词。再测实验共包括60个词语,其中有30个词语是从词表中选出的,每个列表选择3个词语,分别选自每张词表的位置3、位置7和位置9;有20个未学习过的词语,均是与词表和诱词无关的中性词语,从词语大全中随机选出;有10个词语为没有学习过的关键诱词。
经过前人多年的实验研究,一些音乐与情绪的相应关系已经达成了共识,例如,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和贝多芬的《第六交响乐》通常用来诱发积极情绪;霍尔斯特的《火星:战争使者》能够诱发消极情绪;巴伯的《弦乐柔板》 能够诱发出悲伤情绪(郑璞,刘聪慧,俞国良,2012)。因此,本研究的情绪启动音乐材料为: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作为积极情绪诱发材料,巴伯的《弦乐柔板》作为消极情绪诱发材料。音乐时间为4分钟左右。研究选用情绪自评卡评定情绪。
2.3 实验设计
采用2 × 3 × 3混合设计。自变量1(组间变量)为情绪,分为两个水平: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自变量2(组间变量)为词语的呈现时间,分为三个水平:20ms、600ms、2000ms;自变量3(组内变量)为项目类型,分为学过的词语、关键诱词和无关词语三种。因变量为被试的再认成绩,包括对学过词语的击中率(正确再认率)和对未学过词语(关键诱词和无关词语)的虚报率(错误再认率)。
2.4 实验程序
整个实验分为情绪启动、学习和再认测试三个阶段,在计算机上完成。
首先对被试进行情绪评定,让不同组的被试分别听不同的音乐进行情绪启动。情绪启动完毕之后,再对被试进行情绪评定。
接着让被试在电脑上进行DRM范式的实验。电脑上先呈现10组词语(即120个词)进行学习(按组呈现),每组词语呈现完毕即进行回忆测验。10组词语都呈现完毕之后进行再认测试。再认测试阶段随机呈现60个词语,包括10个关键诱词、20个无关词和30个已经学过的词语。
3 结果
3.1 情绪启动评定结果
对不同情绪组的前后评定进行符号秩次检验,结果见表1、表2,从表中可以发现在进行DRM范式实验之前,被试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启动。
3.2 不同项目类型词语的正确和错误再认率
对各种实验条件下项目类型的正确和错误再认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不同情况下的再认率见表3、表4、表5。从表中可知:对学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随着词语呈现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对关键诱词的再认率总体上随时间延长而增长,但2000ms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较600ms条件下的有所下降。
3.3 对学过词语的正确再认
从表6可知,对学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随着词语呈现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F(2,54)=119.551,p< 0.05,η2=0.816。进一步的比较发现,20ms的快速呈现情况下,被试对学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最低,显著低于600ms和2000ms的呈现时间。600ms和2000ms的呈现条件下,正确再认率没有显著差异。情绪的主效应显著,F(1,54)=6.730,p< 0.05,η2=0.111。积极情绪下学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高于消极情绪下学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情绪和呈现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4 对关键诱词和无关词语的错误再认
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因不同的呈现时间有显著差异,而情绪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没有显著差异。从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7)可知:呈现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2,54)=15.550,p< 0.05,η2=0.365;情绪主效应不显著;情绪和呈现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对于无关词而言,呈现时间和情绪的主效应、两者的交互效应皆不显著(见表8)。
对情绪 × 呈现时间 × 项目类型的进一步方差分析(见表9)发现,项目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108)=683.685,p< 0.05,η2=0.927。项目类型与情绪的交互作用不显著。项目类型与呈现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4, 108)=44.469,p< 0.05,η2=0.622。项目类型、情绪与呈现时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情绪的主效应不显著。呈现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 54)=35.222,p< 0.05,η2=0.566。情绪和呈现时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对项目类型和呈现时间之间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检验分析发现,20ms的词表呈现时间条件下,三种项目类型的再认率之间差异显著,F(2,38)=75.10,p< 0.05。其中,学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与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之间有显著差异,t=-4.802,p< 0.05;无关词语的错误再认率与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之间有显著差异,t=9.128,p< 0.05;无关词语的错误再认率与学习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之间有显著差异,t=9.288,p< 0.05。
600ms的词表呈现时间条件下,三种项目类型的再认率之间差异显著,F(2,38)=364.08,p< 0.05。学习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与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无关词语的错误再认率与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之间有显著差异,t=24.993,p< 0.05;无关词语的错误再认率与学习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之间有显著差异,t=33.014,p< 0.05。
2000ms的词表呈现时间条件下,三种项目类型的再认率之间差异显著,F(2,38)=326.17,p< 0.05。学习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与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无关词语的错误再认率与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之间有显著差异,t=16.826,p< 0.05;无关词语的错误再认率与学习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之间有显著差异,t=31.914,p< 0.05。不同呈现时间下的再认率如图1所示。
4 讨论
4.1 呈现时间、情绪对正确再认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对学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会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提高。随着词语呈现时间的延长,被试会有足够的时间对词表中不同项目的众多细节特征进行加工,由此所形成的记忆表征也会越来越清晰,因而在再认测试中对学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会有明显的提高。在20ms的极短暂呈现时间下,对学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也较高,说明被试在极短暂的呈现时间下,仍然能够形成对大多数学过词语的记忆表征。
情绪对学过词语的主效应显著,积极情绪下正确再认率显著高于消极情绪下的正确再认率。Fredrickson和Levenson (1998)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建设理论可以对此结果做出解释。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如愉快、高兴等,虽然它们各自外部表现不相同,但都存在拓展个体短暂思维行动倾向的功能,能够在一般条件下扩大个体的注意范围,提高个体的认知灵活性,更新、拓展个体的认知地图,而消极情绪则相反。因此,在积极情绪下,由于注意范围扩大,认知灵活性增强,因而对一开始呈现的所要学习的词语形成了更加清晰的表征,结果表现为学过词语的正确再认率明显提高。
4.2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较为复杂,众多研究存在很大争议。Storbeck和Clore (2005)使用音乐诱发心境的研究表明,与负性条件相比,正性心境下诱发了更多的错误记忆。杜建政和高妍春(2008)的研究也发现,相比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更易诱发错误记忆。但也有实验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并不能引起更多错误记忆。Isen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促进认知活动,而消极情绪破坏、瓦解认知活动。近年来的绝大多数实验结果表明,消极情绪下更易产生错误记忆。
本实验的结果发现,不同的情绪对学过词语的正确再认有显著影响,而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影响并不显著。这与一开始的研究假设不相同,也与部分前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唤醒作为情绪的一个维度,本实验所采用的愉快和悲伤情绪均属于高度的情绪唤醒,因此,两者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并不显著。Corson和Verrier (2007)的研究表明,不管被试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或是中性的,高唤醒水平下错误记忆比低唤醒水平下的错误记忆更明显。即不同情绪的高唤醒水平(高兴、愤怒)都表现出高的错误记忆,而在低唤醒水平下(平静、放松)则不会表现出高的错误记忆。本实验所采用的情绪唤醒都是属于同一唤醒水平,因而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并无显著影响。另一种原因可能在于音乐并没有存在于整个实验过程,导致在进行DRM范式实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状态可能有所改变,唤醒水平降低,所以对错误再认影响不大。
4.3 呈现时间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当呈现时间为20ms的时候,依然可以看到被试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错误再认在极短暂的呈现条件下并未消失,这证明了在错误记忆的产生中至少是有无意识激活过程的存在。对关键诱词的错误记忆受呈现时间的显著影响,总体表现为随呈现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本实验结果与McDermott和Watson (2001)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回忆在较快的呈现时间(20ms或250ms)下会随呈现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而在较慢的呈现时间(1000ms以上)下会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降低。Arndt和Hirshman (1998)的研究结果也发现,错误再认会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系统性的提高,但在3s的呈现时间下会表现出轻微的下降趋势。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2000ms、600ms的呈现时间下比在20ms的呈现时间下对关键诱词的再认率增大,而在2000ms的呈现时间下比在600ms的呈现时间下对关键诱词的再认率有所下降。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研究假设,即在错误记忆这一过程中是存在监测过程的。这可以用激活-监测理论进行解释,在20ms和600ms的短暂呈现时间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对关键诱词的连续激活累积效应增强,从而导致对关键诱词较高的错误再认率。随着呈现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即在呈现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监测过程的准确性有所提高,进而降低了错误记忆。2000ms的呈现时间下,错误再认率有所降低的现象根据模糊痕迹理论也可以解释,呈现时间的延长使得人们会有更多时间对学过词语进行更为细致的加工,从而加强了对每个学过词语的独特回忆,进而更清楚地记忆学过词语,因此错误再认率会降低。
5 结论
(1)在短暂的呈现时间下依然存在较高的错误记忆,表明信息无意识激活过程的存在。
(2)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整体提高;在较长呈现时间下,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有所降低,表明在较长呈现时间下监测过程的存在。
(3)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不大,错误记忆并不因启动情绪的改变而有显著变化。
参考文献
杜建政, 高妍春(2008).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心理科学, 31(3), 571-574.
郐一杰(2011). 言语—表象认知风格对 DRM 范式中错误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5(1), 33-36.
曾保春, 刘鸣(2012).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DRM 范式下的研究及争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55-59.
郑璞, 刘聪慧, 俞国良(2012). 情绪诱发方法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1), 45-55.
周楚(2005).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 博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周楚, 杨治良(2004).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评介. 心理科学, 27(4), 909-912.
Arndt, J., & Hirshman, E. (1998). True and false recognition in minerva2: Explanations from a global matching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9(3), 371-391.
Blair, I. V. , Lenton, A. P. , & Hastie, R. (2002).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RM paradigm as a measur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alse memorie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9(3), 590-596.
Buchanan, T. W. (2007). Retrieval of emotional memor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3(5), 761-779.
Brainerd, C. J., Reyna, V. F., & Ceci, S. J. (2008). Developmental reversals in false memory: A review of data and the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3), 343-382.
Corson, Y., & Verrier, N. (2007). Emotions and False Memories Valence or Arous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3), 208-211
County, B. (1987). Positive affect, cognitive process, and social behavior. Adexperiment Social Psychology, 20, 203-253.
Gallo, D. A. (2010). False memories and fantastic beliefs: 15 years of the DRM illusion. Memory & Cognition, 38(7), 833-848.
Fredrickson, B. L., & Levenson, R. W. (1998). Positive emotions speed recovery from the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of negative emotions. Cognition & Emotion, 12(2), 191-220.
McDermott, K. B., & Watson, J. M. (2001). The rise and fall of false recall: The impact of presentation durat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5(1), 160-176.
Schwarz, N., & Clore, G. L. (1996). Feelings and phenomenal experiences. 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2, 385-407.
Storbeck, J., & Clore, G. L. (2005). With Sadness Comes Accuracy; With Happiness, False Memory Mood and the False Memory Effect.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10), 785-791.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ed the DRM paradigm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emotions presentative time (20ms, 600ms and 2000ms) on false memories under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the emo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Emotions affect learned words recognition rate, positive emotions led to high recognition rate and had no effect on critical lure; (2) The presentative time had influence on the recognition rate of learned words. The longer the presentation, the higher the accuracy. For error recognition rate of the lure, main effect of presentative time was obvious, the longer the time, the higher the error recognition rate. But compared to 600ms, the rat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000ms reduced;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of emotion and presentative time. The results above showed that the extension of time (20ms to 600ms) enhances the continuous activation of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the critical lure, which leads to the high false memories of lure. But as time extends further (to 2000ms), the monitor process also plays a role, which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error rate.
Key words: false memories, DRM paradigm, emotion, presentative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