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嘉敏
【摘要】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对于推动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意义。本文对中西部農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存在的理念滞后、教师参训积极性不高和送培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转变培训理念,改善激励机制,健全送培管理等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教师培训 问题 改进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课题“学分制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与策略研究——以邵阳市为例”(批准文号XJK2JJZB0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59-02
笔者所在单位——湖南邵阳教育学院是中西部市级的继续教育中心,承担了大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通过对接受培训学员的问卷调查及对调查问题的整理分析,发现目前的培训中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培训效率不高,未能实现预想效果。
一、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部分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培训理念滞后
在我国“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部分教育和学校的领导片面看重升学率,而轻视教师培训,一些农村中小学领导认为,培训没有什么作用,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让教师踏踏实实备好课,这才是搞好教学、提高升学率的关键。其实,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参加教师培训可以得到教育领域内的学科专家的教学指导,更有利于众多优秀的一线教师进行有益的教学经验交流。分享成功者的经验相比于个人的闭门造车和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实在是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作为教师培训的组织和实施者,部分教育和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落后,对教师培训的实施和落实不重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培训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参训教师的参训积极性不够
根据笔者对参训教师的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参加培训是迫于压力,如上级要求、职称挂钩、学分限制等等,有自我提升意愿而主动参加的很少。培训学习过程中的“缺勤率”和“挂机”情况很多,培训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缺少培训的积极性,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参训的老师多是一线教学人员,日常教学压力大,参加培训会加重教师的负担,让他们产生反感情绪;(2)部分教师缺少自我提升的意愿,他们只愿意按照习惯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上不思进取;(3)一些培训机构对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缺乏深入研究,培训的内容和教学实践相脱节导致教师无法从培训中获得有益的教学经验,长此以往,教师逐渐失去了参加培训的兴趣。
(三)学校送培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这首先表现在学校选送培训对象时,没有整体的送培规划。往往是仅仅考虑本校的临时情况,如学校的工学矛盾及当前的教学任务,把课时少业务平庸的教师反复派去接受培训任务,而真正需要又适合培训的教师则因为教学担子重和学校争取短期成绩的理由被留在了学校。例如:有学校选派一位临近退休而且计算机也不熟的教师到北京参加“知行中国”初中班主任骨干培训,不仅不能很好地完成培训任务,也无法在学校内担负校本培训的任务。这严重影响了培训的长效性。其次,在目前的农村中小学,对教师培训的考核、管理机制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学校通常没有具体的培训考核标准。学校只管派出,没有考核,并不关注培训效果怎么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参训老师“走过场”的思想。(2)学校在送培前没有明确的培训要求。很多教师来参加培训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困惑没有总结反思,不清楚自己要通过培训解决什么样的教学问题。于是,培训变得很盲目,教师培训的主动性泯灭了。(3)学校在培训期后没有对培训成果进行巩固拓展。根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参训老师在回到学校后不用就自己的培训收获向学校上交心得体会,学校也没有给参训老师安排相应的汇报课,教师获得的培训资源没有成为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教学资源。
二、改善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对策
(一)转变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培训理念
各级政府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把教师培训切实当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参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培训的目的;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组织优秀的教师和教学资源,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各级学校领导要提高对教师培训的重视程度,为教师培训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注意把国培、省培的良好经验引入校本培训,使三者有益结合,努力达到培训效果最大化。
(二)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管理和激励机制,提高参训老师的积极性
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包括对培训模式的选择、教师队伍的选择、培训内容的遴选以及培训过程的考查。培训机构应该对培训工作进行认真规划,认真筛选培训内容和形式,强化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加强对培训实施效果的检查,以保障培训内容的落实。为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应注意整合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建成一支包含学者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在内的培训专家队伍。除了有效的管理以外,还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如:承认教师在培训中获得的资格证书和优秀证书,把教师参训的时间计算为工作量,还可以直接把培训的成果和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挂起钩来,以此来强化教师参加培训的动机。另外,通过广泛开展培训经验的交流和汇报课,可以增强教师们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三)健全学校的送培管理机制
首先,送培学校应该按照国家教师发展规划,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送培规划,改变送培的被动、随意性。让每个学科、每个层面的教师都有机会享受相应类别的培训。其次,学校必须建立考核和激励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要求,形成培训考核的制度文化。如:参训老师回来后要写培训总结,上交培训资料,对教学内容、学习笔记要有详细的记录,收集好各种专题讲座的书面材料,及时做好汇报交流,以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促使教师在培训后能及时认真的总结、反思和实践,提高他们参训的积极性。再次,学校在教师培训前应该要求参训教师完成相应的“预习工作”,这样能使培训更贴近个人教学实践,也更具目的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融入到培训中去。最后,学校应该注意及时巩固培训成果。例如,要求参训教师对照教学写出培训的反思和心得,调整教学行为;上汇报课,与同事交流培训心得;举办校本培训,分享培训资源,指导身边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等。
参考文献:
[1]万明春,朱福荣,龚春燕.校本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回归[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67.
[2]裴自彬,彭兴顺.名师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