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英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45-01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课改实验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占着主导地位。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只要求学生懂得记住,会做习题,在中考中拿个好分数。这种再现性的应试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又是模仿性的学生。这样来,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还很弱,处在一个敷衍的阶段,因为初中学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过度的阶段。他们的感知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变化,这表现在他们观察事物更富有目的性,思维活动也正待逐步提高,逐步改变的过程中。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培养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出力,这样才能与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接上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是急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以下就谈谈我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标要求是教學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不仅影响教学设计的方向,还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式和组织形式。它给我们提供了教材分析及设计学生活动的依据,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来明确课标要求,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具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传统的教育学主张教学要贯彻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即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长远目的及其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产生动力来努力学习地理,但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了解预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进行目标清晰的实践活动,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做客观的分析,想方设法并最终取得认可,自我提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如果课标要求在授课伊始阶段就让学生了解,可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从而就能将课标要求转变为学习的内在动机。此动机决定着学生学习地理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可以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投入地学习。
二、精心选择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理论。还有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案例分析等启发式教学,都符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它始终贯穿“三为主,两结合,一核心”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教的主体),课程标准为教与学的主要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以培养和发展智能、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出好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师生互动中学习。教使得学生知地,明理,学是为了说理,析事,如何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重要的做法就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讨论,加强师生交流,关心社会,关心生活。课文中安排的活动内容,案例只是提供了一种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补充书本以外的地理素材。就是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一节中除了设置教材61页的活动题外,还可以补充一些我国各种资源的数据资料,让学生自己计算总量和人均量与世界平均数的对比,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2.设置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跨越一定的障碍获得知识。
教师备课时,重点不是准备自己如何讲述,而是设计如何让学生活动,让学生说理,析事。上课时,教师不是当讲解员,而是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组织、调控、点拨、引导,让学生当“主角”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的成功者。问题设置要有适当的难度,不是学生稍动脑筋就能解答的,不是老师一问,学生很快就能在书本上画出答案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选择合适的资料或案例,提出有一定障碍难度的问题。然后,教师在层层深入中,揭示矛盾,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以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提出各种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在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又会发表其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些问题、见解是以学生现有知识体验为支点的,极容易引起同学的共鸣和争论,是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重要补充。因此教师不应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应及时地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和见解,并展开讨论和探究,这样做就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一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图1.11我国人口密度图,并且设问从图中看出人口密度的多少与地形、气候条件有何关系。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目的,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活动(练习)反馈,拓展学生思维
任何系统只要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一系列及时的信息反馈,在教学设计中,理论联系实际,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活动和练习题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接触同一概念,使知识及时得到强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活动和练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模糊不清的问题再进一步讲述,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弄懂。例如;“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哪些好处”为题,展开讨论。培养兴趣,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课本的知识上,并把握动机进行情感价值或乡情、国情教育。例如: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线路的教学中,教师除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的交通运输网以外,还要提供“三横五纵”铁路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同时进行乡情、国情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主题性,才能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个个问题,体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一堂课不仅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而且还要是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体验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喜悦,增强自信,发展自我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