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TIA患者的发病因素及颅内动脉狭窄特点

2016-01-20 13:54蒋志宏马强刘文博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116001
山东医药 2015年31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

蒋志宏,马强,刘文博(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116001)

不同年龄TIA患者的发病因素及颅内动脉狭窄特点

蒋志宏,马强,刘文博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116001)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发病因素分布情况,并比较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特点。方法TIA患者236例,青年组( 18~60岁) 74例,老年组(≥60岁) 162例。收集两组身高,体质量,合并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情况;收集两组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CT血管造影( 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图像,比较两组颅内动脉狭窄特点。结果中青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病比例与老年组相比,P均<0.01;中青年组肥胖者例数与老年组相比,P<0.05。中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在前循环27例,后循环8例,前、后循环5例;老年组分别为46、41、28例;两组相比,P均<0.01。中青年组大脑中动脉狭窄比例高于老年组( P<0.05),老年组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 P<0.01)。结论TIA中青年患者与老年患者TIA发病因素分布及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均存在差异,其中青年患者肥胖发生率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比例较高,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病比例及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比例较高。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偏盲、复视、瘫痪或感觉障碍为临床表现[1],中老年人常见,发作症状较轻,但是为脑卒中发生的前兆。TIA患者7 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4%~10%,90 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10%~20%。颅内动脉狭窄、动脉硬化斑块脱落或血栓形成、心脏附壁血栓脱落、血管痉挛、血管畸形是TIA的病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是TIA发生的危险因素[2~5]。我们对236 例TIA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年龄TIA患者发病因素分布情况,并比较颅内动脉狭窄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TIA[3]患者236例,均首次就诊,并行MRI检查明确诊断,排除颅内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失语、眩晕、复视、偏盲、晕厥、构音障碍、黑蒙、头痛等。其中年龄<60岁(中青年组) 74例,男51例、女23 例;年龄≥60岁(老年组) 162例,男105例、女57例。两组性别资料具有可比性。

1.2资料收集收集两组身高,体质量,合并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情况;收集两组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CT血管造影( 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图像,超声检查和CTA检查结果不一致时以DSA检查为准,以( 1-病变部位最窄径/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管径) ×100%[5]计算颅内动脉狭窄率,<50%为轻度狭窄、50%~70%为中度狭窄、71%~99%为重度狭窄、100%为完全闭塞。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TIA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中青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病例数与老年组相比,P均<0.01;中青年组肥胖者例数与老年组相比,P<0.05。

表1 两组TIA危险因素比较(例)

2.2两组颅内动脉狭窄特点中青年组颈内动脉系统TIA 48例( 64.86%)、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6 例( 35.14%)、颅内动脉狭窄40例( 54.05%),老年组分别为100例( 61.73%)、62例( 38.27%)、115 例( 70.99%),两组相比,P均>0.05。中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在前循环27例( 67.5%),后循环8

例( 20.0%),前、后循环5例( 12.5%) ;老年组分别为46例( 40.0%)、41例( 35.7%)、28例( 24.3%) ;两组相比,P均<0.01。两组颅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中青年组大脑中动脉狭窄比例高于老年组( P<0.05),老年组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 P<0.01)。

表2 颅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TIA中老年人常见,虽临床症状较轻、持续时间短,但经常反复发作,是脑卒中的前兆,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6~12]。多项研究[2~5]表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与TIA的发病有关。我们对两组TIA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病及肥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据报道,动脉瘤、血管畸形在中青年TIA中占一定比例,可能是由于血流动力学因素而引起TIA[13]。本研究中有部分患者血管造影未见异常,病因可能与血管病变轻或血管痉挛有关。肥胖可导致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增加TIA发病风险。刘斯灵等[7]发现冠心病患者的肥胖比例高于老年患者,认为肥胖年轻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青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病例数显著低于老年组,考虑与老年人新陈代谢放缓、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下降有关,因此发病比例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是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应加强关于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慢性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14~16]。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中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在前循环、后循环及前、后循环分布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大脑中动脉狭窄比例高于老年组,老年组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中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部位以前循环所占比例高,且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高;老年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相当。这种分布特征可能存在病因的特殊性,可能还与中青年组存在选择性累及前循环血管的易感基因有关。另外,不同年龄段TIA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部位也不同。我们发现,中青年组大脑中动脉狭窄比例高于老年组,老年组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提示在临床诊治时应注意不同年龄段TIA患者的发病部位,提高诊断准确率。

结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中青年TIA患者与老年TIA患者危险因素分布及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均存在差异。TIA病因多样,了解不同年龄患者的致病因素,进而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有助于遏制TIA进展,最大限度地保留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14~16]。

参考文献:

[1]汤小姣.奥扎格雷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 30) : 141-142.

[2]高贵留,聂希会,孙佩辉.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 45) : 84-86.

[3]Saba L,Mallarini G.A comparison between NASCET and ECST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carotids: evaluation using Multi-Detector-Row CT angiography[J].Eur J Radiol,2010,76( 1) : 42-47.

[4]高金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 12) : 37-38.

[5]Johnson L,Yester M,Barnes G.SU-E-I-53: Optimal KVp for Image Quality and Noise in Iodine Contrast in Head CTA[J].Medical Physics,2012,39( 6) : 36-37.

[6]Turk AS,Levy EI,Albuquerque FC,et al.Influence of patient age and stenosis location on wingspan in-stent restenosis[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8,29( 1) : 23-37.

[7]刘斯灵,郝亚荣.与老年冠心病患者肥胖情况比较[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 5) : 482-483.

[8]秋爽,栾松,戴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 6) : 481-482.

[9]石国霰,汤建平,杨晓艳.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 7) : 1322-1323.

[10]胡薇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特点与影像表现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2,29( 8) : 560-561.

[11]王君,李宝民,李生,等.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 8) :683-685.

[12]宋宏杰,王默力,冯瑞晶.TIA患者CDFI与TCD检查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 8) : 14-16.

[13]张秀海,孟兆伟,张见增,等.两种影像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 ( 22) : 26-29.

[14]赵焱,陶定波.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 5) : 538-540.

[15]李蓉,余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 6) : 625-627.

[16]叶子明,刘莹,秦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2评分与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 12) : 1336-1339.

收稿日期:( 2015-04-16)

文章编号:1002-266X( 2015) 31-0085-02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743.3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31.035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观察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帕金森病伴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给予辛伐他汀联合美多芭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41例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分析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效果观察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小血管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ABCD2、ABCD3—I、ABCD3—I+HCY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应用的比较
山楂水煎液对高脂血症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