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毅
摘要:本次课题研究通过在当地医院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在研究中利用TOAST分型原理排除心源性脑梗死及其他原因脑梗死,并将其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合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通过脑核磁共振技术分别技术基底节区遗迹半卵圆中心区EPVS数目,对EPVS与腔隙性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进行计学分析,准确评估EPVS、LA与病患病情之间的相关性。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确定EPVS与腔隙性脑梗死与LA息息相关,EPVS是小血管病变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键词:血管周围间隙;脑小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
通过一系列临床病例及其患者的临床治疗,探究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包括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区和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之间所存在的种种联系。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对于病患的诊断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血管周围间隙被是围绕在经蛛网膜下腔进入实质的小血管周围的小腔隙,在其中含有类似于脑脊液信号的组织液,它属于正常的组织结构。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表明,EPVS是脑小血管病病理学改变的具体征象之一,其病变主要发生在基底节区与半卵圆中心区。
本课题着重分析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作用机理与脑小血管病变关系,运用具体医疗病例开展具体研究,运用SPSS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科学结果,掌握正确的医疗病理数据,能够促进病人病理治疗的的发展和成熟,探究出药物和临床治疗改相配合的治疗方案,进一步将病理治疗工作开展开来。
1.1研究目的及目标 ①探究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与脑小血管病变关系;②通过对众多医疗病例的方案分析,充分利用TOAST分型原理排除一些不明原因导致的脑梗死,脑小血管病变等,通过脑核磁共振技术将各个病例EPVS进行计数,并利用Fazekas评分法对LA评分。最后将EPVS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进一步做统计学分析,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标准准确评估EPVS与LA之间与患者的相关性;③通过临床试验法选取121例当地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校正脑血管各危险因素以及LA之后,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1.2研究对象
1.2.1病例入选标准 ①年龄大于18周岁;②患者在发病2 w之内住院,并接受了1.5T MRI检查,获得进一步诊断;③符合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和腔隙性脑梗死类型的特征;④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住院观察结果,进行脑髓中危险因素的筛查。
1.2.2脑髓中的危险因素 ①饮酒:白酒大于3两/d,持续时间大于5年;②吸烟:大于10支/d,持续时间大于5年;③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根据以往病史和入院后的综合检查确定。
1.3研究方法 所有的患者由3位神经内科的专业医师根据TOAST分型排除心源性梗死、其他原因及其一些不明原因脑梗死,分别将其分为两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合大动脉硬化组。通过MRI按照上述评分分别对EPVS及LA进行评分并记录,与此同时,收集患者的一些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以及抽烟、高血压、糖尿病等情况。对于病人状况与病情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利用病患的临床症状评估EPVS与危险因素以及LA之间的差异性。
1.4统计学分析 根据病患病例整理所得的正态分布图,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所得,基底节区以及半卵圆中心区EPVS,深部LA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评分记作0。
2讨论
到目前为止,EPVS的治疗诊断发展机制并不完全,但血管周围间隙是脑间隙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血脑屏障的破坏和颅内炎性病变。在病患脑中EPVS与血脑屏障破坏相联系,与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LA密切相关。LA在腔隙性脑梗死病患中是十分常见的,这也是和脑小病变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在多发性硬化的患者中,EPVS和炎症反应以及脑血屏障的破坏息息相关,反而在血管内皮炎性病变有可能与脑小血管病变也有一些关系,综上所述,EPVS很有可能就是脑小血管病变的临床具体表现症状之一,也是血脑屏障功能改变的具体表现。
本研究发现,EPVS在排除年龄和血管的外在危险因素外,和深部的LA有着巨大的统计学差异,反而与脑旁室的LA只有微小的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Fergus等研究不相符合,可能也是由于本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样本量偏少,病患种类偏少,不满足统计学所要求的;在本次研究中,所有的病患病例都是以本次在就近医院的病患,为排除有一部分人群腔隙性脑梗死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情况,导致本次研究的实例缺乏,研究结果缺少一定的严谨性。
总而言之,EPVS和腔隙性脑梗死以及LA密切相关,这清晰的表明EPVS与LA是脑小血管病变的重要标志。在以后对于脑小血管病变的研究中必然涉及EPVS及LA可以将两者的评分法则合并,可以对我们研究脑小血管病变提供更加简洁、新颖的观念,也可以对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重要的治疗方案。
结合以往的研究,EPVS确认是脑小血管病变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症状息息相关。EPVS主要出现在基底节区以及半卵圆中心区,在研究中发现,只有基底节区和总的EPVS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密切联系。这就表明,基底节区的EPVS在临床诊断更具备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天理,刘春洁,李颖.脑小血管病的病变分布特征与临床表现关系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
[2]苗巧巧.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小血管病变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
[3]肖志龙,徐丽君.脑淀粉样血管病神经影像相关标志物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
[4]张长青.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影像特征及预后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5.
[5]宫恒恒.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D].青岛大学,2014.
[6]蔡志友,秦碧勇,涂汉军.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不是脑小血管病的独立类型,是其发病危险因素[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5.
[7]陈玲.脑微出血与肾功能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5.
[8]胡文娟.眼底血管改变与脑白质变性的相关性[D].南方医科大学,2009.
[9]祁晓媛.脑穿支动脉单个腔隙性梗死卒中分型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