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高媛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清代扬州“红桥修禊”集会及其诗歌创作
卢高媛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清代扬州,王士禛、孔尚任、卢见曾、曾燠、李彦章等人举行的一系列“红桥修禊”集会活动极负盛名,影响深远。集会相关的诗歌繁多,相和者甚众。从清代诗人集会的研究角度出发,这一系列集会作为节日型集会的代表,有其特殊性和典型性。对这类集会进行探讨,可以对集会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考见集会在时代发展与变迁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同时分析其对扬州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建设的意义。
清诗;红桥修禊;集会;扬州;文化意义
上巳节,也就是农历三月初三,旧俗在水滨盥洗祭祖,祓除灾衅,叫做祓禊、修禊。自东晋王羲之“兰亭修禊”集会开始,上巳节成为后世诗人组织集会唱和的重要节日。
扬州红桥(后改名虹桥),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红桥录·上》介绍:“红桥原系板桥,桥桩四层,层各四桩。桥板六层,层各四板,南北跨保障湖水口,围以红栏,故名红桥。”[1]230吴绮的《扬州鼓吹词序》“红桥”条有这样一段描述:“在城西北二里。崇祯间,形家设以锁水口者。朱栏数丈,远通两岸,虽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曲槛雕楹,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2]8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七《虹桥秋禊图序》写道:“新城王文简公尝修禊于此,其后改建取‘垂虹饮涧’之象,易‘红’为‘虹’。卢雅雨、朱子颖、曾宾谷诸先生相继修禊于此。……道光乙未、丙申之间,李兰卿先生亦修禊于此。”[3]427清代扬州的“红桥修禊”集会闻名遐迩,是清代诗人集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进行考察,可以整理这系列集会的基本情况,从而总结出一些规律性问题。
“红桥修禊”在清代诗人集会中极具特色,它是从清初一直延续到清末在同一地点不断举行的集会唱和活动。发生在不同时期的“红桥修禊”集会不仅是一个展现诗人思想和创作风格变化的平台,同时也是扬州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随着岁月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红桥修禊”已经内化为扬州城市象征和人文风貌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传统和风俗。无论是特定背景下“红桥修禊”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性,还是其始终不变的文学性,亦是城市生活中体现出的社会性,其内在意义都在不断的延展和深化。
(一)王士禛“红桥修禊”
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三月,王士禛抵达扬州履职。他在公事之余,常招集友人集会,饮酒赋诗,共享风雅。红桥便是其经常举行集会活动的场所之一。王士禛《渔洋山人自撰年谱》云:“康熙三年甲辰[1664],三十一岁。在扬州。春与林古度茂之、杜濬于皇、张纲孙祖望、孙枝蔚豹人诸名士修褉红桥,有冶春诗,诸君皆和。”[4]5070-5071关于此次集会的参与者名单,近年出版的袁世硕先生主编《王士禛全集》中,《渔洋诗集》卷十五有《冶春绝句二十首》[4]385-388,题注:“同林茂之前辈,杜于皇,孙豹人,张祖望,程穆倩,孙无言,许力臣、师六,修禊红桥,酒间赋冶春诗。其中杜浚虽应邀,但却并未赴会。”①
此次集会的参与者几乎都是在遗民诗界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如被时人称为“东南硕魁”的林古度,“西泠十子”之一的杭州人张纲孙,为清初词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孙默,以及程邃、孙枝蔚等人。这次“红桥修禊”能得到他们的响应和支持,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士禛在扬州期间的苦心经营。王士禛为官谦虚谨慎,为人热情周到,积极结交寓居扬州的遗民诗人,或赠以诗,或拜访之,这些举动博得了遗民界的好感和信任。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修禊集会并没有在上巳日那一天举行,而是在这年三月初九清明节那天补禊的[5]。王士禛“红桥修禊”的巨大成功使得扬州红桥声名远播,它不仅以优美的体态和风景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来客,更以醇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
(二)孔尚任“红桥修禊”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七月,孔尚任奉命任职扬州。此时距离王士禛“红桥修禊”已有近二十年,这期间扬州已经逐渐走出战争的阴霾,开始了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复苏。此时的红桥已经闻名天下,与众多历史遗迹一同成为古城广陵的胜景。孔尚任有诗《红桥》曰:“红桥一曲绿溪村,新旧垂杨六代存。酒斾时摇看竹路,画船多系种花门。曾逢粉黛当筵醉,未许笙歌避吏尊。可惜同游无小杜,扑襟丝雨乍消魂。”[6]1150孔尚任对王士禛举行“红桥修禊”赞叹不已,他在《扬州》一诗中写道:“阮亭合是扬州守,杜牧风流数后生。廿四桥边添酒社,十三楼下说诗名。”②有了王士禛的成功在前,才有了孔尚任的效仿在后。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上巳日,孔尚任汇集群贤举行了一次“红桥修禊”集会。具体情况可参见其所作的《红桥修禊序》一文,在此摘录如下:
康熙戊辰春,扬州多雪雨,游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袯褉者,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予时赴诸君之招,往来逐队,看两陌之芳草桃柳,新鲜弄色,禽鱼蜂蝶,亦有畅遂自得之意,乃知天气之晴雨,百物之舒郁系焉。……予今者大会群贤,追踪遗事,其吟诗见志也,亦莫不有畅遂自得之意。盖欣赏夫时和者犹浅,而兴感于盛世者则深。因序述诸篇,为之流传,俾读者知吾党舞蹈所生,有非寻常迹象之可拘耳。[6]1150
孔尚任以“红桥修禊”之名邀文人雅士吟诗赏春,有刻意追求和附庸前贤之意。用这样的方式拉拢和吸引淮扬遗民不仅能得到政治上的支持,同时还能扩大自己在清初江东文坛占据主流地位的遗民诗界的影响,从实际结果上来讲也是卓有成效的。
(三)卢见曾“红桥修禊”
孔尚任的“红桥修禊”继承和发扬了王士禛留下的文学和政治遗产,让扬州的诗文集会活动再掀高潮,进一步推动了江南文化的复苏和繁荣,同时也为后来卢见曾举办规模空前的“红桥修禊”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春,六十四岁的卢见曾再度以两淮盐运使的身份为官扬州。他对王士禛“红桥修禊”集会推崇不已,相较于孔尚任,卢见曾对王士禛的模仿和继承更为彻底。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卢见曾招集“红桥修禊”,并在会上写下了题为《红桥修禊(并序)》的四首七言律诗,现将序文摘录于下:
扬州红桥自渔洋先生冶春唱和以后,修禊遂为故事。然其时平山堂废,保障湖淤,篇章虽盛,游览者不能无遗憾焉。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圣驾南巡,始修平山堂御苑,而浚湖以通于蜀冈。岁次丁丑[乾隆二十二年,1755],再举巡狩之典,又浚迎恩河瀦水以入于湖。……翠华甫过,上巳方新,偶假余闲,随邀胜会,得诗四律。[7]23-24
卢见曾在序文中对此次“红桥修禊”的盛况并未多加叙述,重点讲了扬州为迎接圣驾第二次南巡所作的准备工作,如修缮平山堂,疏通迎恩河,选建二十胜景之事。由此可见卢见曾举办“红桥修禊”,其意不仅仅在于再续王渔洋、孔东塘之觞咏风流,更重要的是为了聚集天下贤士为盛世颂德,讴歌扬州今日之繁荣,以图迎合圣意,向朝廷邀功。
(四)曾燠“红桥修禊”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曾燠以两淮盐运使的身份抵达扬州。为官之余,倡导风雅的他重建了题襟馆,并在此举行了许多集会活动,招揽了不少文人雅士,再续王士禛“红桥修禊”盛事风流。
乐钧在《青芝山馆诗集》卷十二有《三月三日虹桥修禊,宾谷都转用前韵示同座诸公,次韵奉呈》一诗,诗曰:“小苑青旗翻,高斋纸窗破。冥冥春事湥,渺渺春愁大。从公修禊事,借景征诗课。潋滟波摇镜,湾环船转磨。……虹桥云影长,蜀冈石径坷。柳色方妍鲜,花态故阿那……”[8]该诗列于“嘉庆辛酉”年下,由此可得出曾燠在嘉庆六年辛酉(1801)举行过“红桥修禊”集会。从乐钧诗可以看出,此次集会唱和从诗歌体裁上来看以五言诗为主,这一点与之前王士禛、孔尚任以及卢见曾都有所不同,可以说独具特色。虽然现在难以找到曾燠的原唱,不过从他乐诗中仍可以感受到此次“红桥修禊”的大致情景。再如徐鸣珂的《三月三日,宾谷先生招同红桥修禊,即次原韵》曰:“积雨快新霁,漠漠馀寒破。红药初含苞,茧栗尤未大。摊书卷午梦,焚香辍清课。渌水绕春城,舟行类转磨。……雅歌继新城,冶春讵无那?”[9]曾燠在扬州期间,大兴集会酬唱之风,进一步提升了扬州的城市文化形象,使其成为文人才子共襄风流雅事的圣地。
(五)李彦章“红桥修禊”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李彦章出任江苏按察使,暂居扬州。公事之余,李彦章亦爱好招集同人把酒吟诗。刘毓崧的《吴让之先生小红桥唱和诗册跋》云:
道光乙未[十五年,1835],李兰卿都转官常镇通海道,榷署在扬,与绅士寓公唱和几无虚月。是年上巳日,小红桥修禊,会者十六人,同集载酒堂,以所题楹帖中,“昼了公事,夜接诗人”“禅智寻碑,红桥修禊”十六字分韵。……各赋五古一首,又各和王渔洋《冶春词》原韵二十首。是册为让之先生自书,所作“桥”字韵修禊诗,并和《冶春词》。[3]425-426
此次集会由李彦章发起,根据上文所列,参与者包括吴廷扬和刘毓崧之父刘文淇(孟瞻其字)等共计十五人。所有与会者不仅“各赋五古一首”,而且“又各和王渔洋《冶春词》原韵二十首”,创作数量惊人,可见其盛况。同曾燠一样,李彦章主持的这次集会同样体现出对王士禛“红桥修禊”的效仿和致敬。虽然两者相距已近两百年,但是“红桥修禊”所承载的文学之脉未断,在岁月的积淀中成为永恒的经典。在李彦章之后,较大规模的“红桥修禊”集会几乎绝迹,扬州的诗文集会进入了比较低潮的时期。
“红桥修禊”系列集会从王士禛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又经过孔尚任、卢见曾、曾燠、李彦章等人的发扬光大,使得“红桥”之名遍传海内。历代集会留下的无数诗文,是清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扬州人文精神的体现,以及城市发展变迁的记录。
王士禛在“红桥修禊”集会中所作的《冶春绝句》影响最广,知名度也最高。“新城王尚书阮亭先生司理是邦,大会诸名流,赋《冶春绝句》,一时传唱遍大江南北。自是红桥之名愈播词人齿颊间矣。”[2]8王士禛所作的二十首《冶春绝句》各有特色,情景兼融,有描绘春景的,也有怀古抒情的,现选录四首于下:
今年东风太狡猾,弄晴作雨遣春来。江梅一夜落红雪,便有夭桃无数开。(其一)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其三)
坐上同矜作达名,留犁风动酒鳞生。江南无限青山好,便与诸君荷锸行。(其十)
当年铁炮压城开,折戟沉沙长野苔。梅花岭畔青青草,闲送游人骑马回。(其十三)[4]385-388
国内外学者对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做了大量研究,包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水资源安全评价、水资源风险评价等,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现阶段引配水的研究大多数以水量、水质或者调水工程本身为研究对象,较少地综合考虑引配水工程以及周边环境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以杭州市运河引配水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其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生态子系统三方面效益,对改善水质为目的的城市引配水系统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为科学地调配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供技术支持。
前两首以写景为主。第一首诗用诙谐轻松的笔调写出了此次“红桥修禊”的天气状况,从“太狡猾”、“弄晴作雨”两词将“东风”拟人化,使诗句活泼而充满新意,表达出诗人对和煦春日的企盼与无奈。第二首诗是王士禛《冶春绝句》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四句诗一气呵成,开篇写出了红桥的宏伟,用词大气磅礴,后两句笔调一转,化用李商隐之诗写“衣香人影”,江南水乡的柔情顿时跃然纸上。后两首诗则是以抒情为主。前者表达出王士禛对名利的淡然和隐逸之心,后者通过对比暗示扬州已经走出了战争的阴影开始复苏,意在抚慰经历过那场劫难的人们,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世事变迁的喟叹。
王士禛的《冶春绝句》广为传唱,知名度很高,宗元鼎有诗云:“休从白傅歌杨柳,莫向刘郎演竹枝。五日东风十日雨,江楼齐唱冶春词。”[1]212在众人的唱和之作中,有吟诵春景盛会的,如陈维崧的《和阮亭冶春绝句,同茂之、于皇、祖望、豹人、澹心、椒峰》组诗中第二首写道:“官舫银灯赋冶春,琅琊风调更无论。玉山筵上颓唐甚,意气公然笼罩人。”[10]也有写扬州战争之殇,感怀伤逝的诗作,如孙枝蔚的《清明王阮亭招同林茂之,张祖望,程穆倩,许力臣、师六、家无言,泛舟城西,酒间同赋冶春绝句二十四首》,其中第六首诗曰:“故乡坟头少白杨,举杯欲饮心茫茫。人生几何经丧乱,二十年前此战场。”[11]吴嘉纪《冶春绝句和王阮亭先生,甲辰清明作》之一诗云:“冈北冈南上朝日,落花游骑乱纷纷。如何松下几抔土,不见儿孙来上坟?”[12]此诗苍凉悲怆,尽抒悼怀之情。杜浚的《题王阮亭冶春词后》写道:“扬州恨血地全遮,复有笙歌盖土花。赚得聪明王十一,春词赋就起悲笳。”[13]诗歌以淡远的感慨寄托哀思,意蕴婉转内敛。康熙甲辰年的这次“红桥修禊”集会上所作之诗后刻为《阮亭甲辰诗》一卷,林古度、杜浚、张纲孙等人为之序。据王献唐先生《双行精舍书跋辑存》载:“《阮亭甲辰诗》一卷,亦名《阮亭冶春绝句》,清刻本一册。此渔洋冶春绝句单刻本,亦此诗之最初刻本也。当时各家题咏,为以后刻本所不载。”[14]
孔尚任作有《三月三日泛舟红桥修褉》一诗,诗中写道:“杨柳江城日未曛,兰亭褉事共诸君。酒家只傍桥红处,诗舫偏迎袖翠群。久客消磨春冉冉,佳辰引逗泪纷纷。扑衣十里浓花气,不借苼歌也易醺。”[6]864孔尚任将此次“红桥修禊”与王羲之的“兰亭褉事”作比,意图再现当年流觞曲水、吟诗作赋之风流,以春色渲染盛会,将情与景融为一体。与王士禛《冶春绝句》所不同的是,孔尚任用当下盛世的喜乐和恢复生机的扬州淡化了对过去战争和灾难的感伤和悲痛,让“冶春”的主题更接近于原本的意义。
卢见曾在集会中作有题为《红桥修禊》的四首七律,现依序录于下:
绿油春水木兰舟,步步亭台邀逗留。十里图画新内苑,二分明月旧扬州。空怜强酒还斟酌,莫倚能诗漫唱酬。昨夜宸游新侍从,天章捧出殿东头。(其一)
重来修禊四经年,熟识红桥顿改前。潴汊畅交零雨后,浮图高插绮云巅。雕栏曲曲生香雾,嫩柳纷纷拂画船。二十景中谁最胜,熙春台上月初圆。(其二)
溪划双峰线栈通,山亭一眺尽河东。好来斗茗评泉水,会待围荷受野风。月度重栏香细细,烟环远郭影蒙蒙。莲歌渔唱舟横处,俨在明湖碧涨中。(其三)
迤逦平冈艳雪明,竹楼小市卖花声。红桃水暖春偏好,绿稻香含秋最清。合有管弦频入夜,那教士女不空城。冶春旧调歌残后,独立诗坛试一更。(其四)[7]23-24
卢见曾之诗传播甚广,吸引了众多诗人相和。如彭启丰的《红桥修禊诗和卢雅雨榷使韵》曰:“仙翁弹指忆当年,泡影繁华瞥眼前。不羡绮罗环锦坐,还看袍竹蹑层巅。轻埃雨净调金勒,皱縠风微系画船,碧玉交流眀镜里,嫩荷香散露珠园。”[15]如杨汝谐的《红桥修禊和卢运使见曾韵》诗曰:“曲尘遥趁木兰舟,迭鼓鸣笳坐两头。胜事百年流曲水,春心三月满扬州。烟花南部凭料理,冠盖西园好唱酬。自是老臣多燕喜,清晖何限足句留。”[16]再如袁枚《奉和扬州卢雅雨观察“红桥修禊”之作》曰:“雷塘七里小桥红,隋苑烟花阆苑同。天子停銮留胜迹,大夫修禊采南风。黄金宫阙连云起,白塔毫光照月空。二十重春万层景,牙牌标岀水西东。”[17]此外,从金兆燕《丁丑夏,自都门南归,舟过邗江,独游湖上,见壁间雅雨都转春日修禊唱和诗,漫步原韵,即用奉呈四首》的诗题中还可以看出卢见曾“红桥修禊”集会所作之诗已经被刻于石壁之上,供往来者观瞻唱和。
随着一系列“红桥修禊”集会的开展,作为古城代表性历史建筑的红桥,俨然成为了诗人们心目中的圣地。诗歌与风景名胜、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美国学者梅尔清曾说:“城市景点的重要性与景点所在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在晚期帝国,景点和景点中活动的人物都是一座城市在地域文化等级中地位及声誉的资源和标志。城市的声誉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文学及对地方景点的描述中,城市的声誉不断被建构。”[18]
自王士禛“红桥修禊”之后,在红桥泛舟、春游、赏月等成为诗人们喜爱和推崇的活动。虽然较大规模的“红桥修禊”集会在卢见曾之后少有记载,但是各类小型的“红桥修禊”集会在各种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清代诗人集会的研究角度出发,“红桥修禊”可以作为发生在扬州红桥以“修禊”为名的一系列大大小小集会活动的统称。这些集会对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有着极其复杂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其一,“红桥修禊”对扬州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影响。清初的扬州并没有完全从战争的摧残中复苏,百废待兴,万事待举,在这一特殊时期清廷选派王士禛任职扬州的举动可谓是饱含深意。扬州不仅自古为诗文风流之地,同时也是前朝遗民聚居之所,任用诗人出身的王士禛协理扬州正可以体现朝廷的抚顺之意。清初的扬州创伤未愈,在这种情况下,王士禛的“红桥修禊”实际上有着更深的作用和意义。明清易代之际,正是时局变换,社会不稳的萧条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压力,文人的生存环境并不宽松,因此少有集会活动的出现。康熙元年以后,满清政权逐步稳固和加强之后,社会秩序开始恢复正常,诗人们之间的酬唱集会才逐渐兴起。而王士禛用“日与诸名士游宴”的方式找到了从文化上复兴扬州的可能性,他凭借自己在诗坛和政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频繁举行集会唱和,将过往扬州的许多文人名士奉为座上客,然后在一切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举行规模宏大的“红桥修禊”集会,把来自各方的名流雅士汇集一堂,形成了清初扬州文人集会唱和的一个高峰。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复苏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上的重振旗鼓让扬州没有在战争的阴霾中继续消沉,而是再一次朝着全国文化经济重镇的方向迈进。卢见曾的到任将“红桥修禊”这一盛会推向了顶峰,相较于王士禛对遗民的拉拢,卢见曾则借用了盐商巨贾的力量,将官、士、商三个阶层的人都融入进了扬州的文化交流圈。清代中叶以后,“红桥修禊”集会逐渐成为了闻名于天下的独具扬州特色的活动,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慕名而来,并将此作为展现自我风采和能力的舞台。几次大型的“红桥修禊”集会活动让扬州更具价值和知名度,红桥更是成为了扬州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同时也是诗文聚会的圣地和极具文化内涵和观赏性的旅游胜景,吸引着众多文人商旅的到来,这些都带动了扬州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事实上,直至今日,扬州依然不时以举行“红桥修禊”的方式来传承和延续文脉。如2011年,扬州成功举办了“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吸引了国内外诗人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是一次古典与现代、国内与国际诗歌研读创作翻译交流的极具开创意义的特别实践”。[19]
其二,“红桥修禊”对王士禛等集会主倡人的意义和影响。一方面,王士禛等人本身就有诗人和官员两种身份,事实上,“红桥修禊”集会的成功举办对他们的文学地位和仕途发展两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王士禛个人来说,接连举行的“红桥修禊”集会让他有机会与来往扬州的诗人建立了良好的诗友关系,扩大了自己的交友圈,提高了其在诗坛声望和知名度。有学者指出五年扬州的生活对王士禛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既是其仕途的转折,又是其辉煌的文学事业的开端——“他由此获得了全国性的文学声誉,为其以后执诗坛之牛耳奠定了基础”。[20]另一方面,清朝政府对于文化的态度向来禁毁与怀柔并用,以汉制汉,以文制文便是精神上软化遗老逸民阶层心理防线的手段之一。王士禛在扬州为官清廉而谨慎,积极举行集会唱和活动,在很好地完成了自己政治任务的同时,顺利融入了江东遗逸诗群。有了这样的政绩,王士禛才得到了朝廷的赏识,直至深蒙圣眷。而后相继为官于扬州的曹寅、孔尚任、卢见曾、曾燠等人无不以王士禛为效仿的榜样,虽再无一人成功如渔洋,却也给他们的文学和政治生涯增加了不少值得书写的地方。对孔尚任来说,在扬州的集会唱和经历让他结识了不少戏曲中人,积累了许多文学创作方面的素材和经验。对于卢见曾来说,“红桥修禊”集会无疑可以算作是一次为乾隆皇帝二次南巡的前期准备和造势活动,从新建“红桥二十景”到修筑各式宅院亭台,卢见曾可谓费尽心思。对此有学者指出,这种极具世俗功利性的目的已经“无法与王士禛‘红桥修禊’所残存下来的面对明清易帜时的淡淡的伤春喟叹,和寻求遗民与新贵间的文化认同的旨向相媲比”。[21]
其三,“红桥修禊”对集会诗歌创作的意义和影响。“修禊”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活动,虽然其祭祀相关的仪式逐渐被宴饮酬唱所取代,但是依然饱含着人们祈福消灾的美好心愿。在战争刚过去不久的清初扬州,那些经历过朝代更替巨大变故的诗人们正好可以借王士禛举行“红桥修禊”的机会,通过吟诗唱和来抒情感怀,寄托对故国的哀思,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而座落在小秦淮上的红桥正是扬州历史的见证者。扬州的几次大型“红桥修禊”集会更像一次盛大的交游活动,来自各地的诗人们慕名而来,在觥筹交错间一边欣赏江南春景,一边即兴赋诗、互相唱和,更加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热情,让沉寂已久的扬州古城再一次热闹起来。后世留下的大量“红桥修禊”唱和诗作为清诗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在未来的清诗研究中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卢见曾在自己主持的“红桥修禊”集会上还创造出一种名为“牙牌二十四景”的文酒游戏。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卢见曾先是请静慧寺僧人文山将二十四景的名称和图画刻在象牙骨牌上,然后又自行设计出行酒令的方法和要求,即将扬州二十四景牙牌放在一只方盘中,依次摸牌,以所得之景作诗或吟诵古人相近诗句,不能及时作出者则罚饮酒一杯。卢见曾的这种游戏方式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如此一来,扬州的二十四景便随着文人们吟诗作赋在觥筹交错之间流传开来。
在王士禛、孔尚任、卢见曾等人的引领和带动下,扬州的诗人集会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大大小小的集会唱和逐渐成为扬州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上巳日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也作为文化传统而保存和延续下来。
清代扬州的“红桥修禊”集会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和文化遗产,为推动江南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的“红桥”作为体现扬州诗文精神的风景名胜,其发展的历史不仅是清代诗人集会的缩影,更是扬州人文思想和城市魅力的体现。因此,“红桥修禊”系列集会是研究扬州诗人集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对象。
总而言之,通过考察清代诗人系列集会中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红桥修禊”集会,可以为分析和总结系列集会各方面的特征提供一个很好的样例。系列集会往往可以作为一个纵向的线索,考察在清代不同时期,诗人集会所展现的不同特点和形式,以及诗歌创作中所反映的诗人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风貌。就“红桥修禊”集会而言,它在清代诗人集会中不仅是系列集会的典型,也是节日集会的代表,同时展现了地域性集会的特色。因此,对于清诗研究领域来说,“红桥修禊”应该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注:
①参见朱则杰:《王士祯“红桥修禊”考辨———兼谈结社、集会、唱和三者之关系》,《江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第51-58页。
②徐振贵:《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第五编《湖海集》卷一,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册第702页。诗后黄云评曰:“无限风流,扬州绝唱,牧之后又得阮亭、东塘。”
[1]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2]吴绮.扬州鼓吹词序[M]//丛书集成初编:第3153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刘毓崧.通义堂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54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王士禛.王士禛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5]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06.
[6]孔尚任,徐振贵.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第2册[M].济南:齐鲁书社,2004.
[7]卢见曾.雅雨堂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乐钧.青芝山馆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86.
[9]李坦.扬州历代诗词:第3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89.
[10]陈维崧.陈维崧集: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66-568.
[11]孙枝蔚.溉堂集: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61-466.
[12]吴嘉纪,杨积庆.吴嘉纪诗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8.
[13]杜浚.变雅堂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31.
[14]王献唐.双行精舍书跋辑存[M].济南:齐鲁书社,1983:259.
[15]彭启丰.芝庭诗文稿[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712.
[16]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4154.
[17]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87.
[18]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9.
[19]金子.千秋家园梦:扬州人居文化遗产钩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228.
[20]裴世俊.王士禛五载扬州的文学活动与成绩[J].齐鲁学刊,2002(2):49-52.
[21]贺万里.文游?狂欢?独酌——扬州雅集的三段论[J].艺术百家,2012(5):162-176.
Yangzhou“Hongqiao Scholastic Assembly”and Its Poetic Cre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LU Gaoy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In the Qing Dynasty,such scholars as Wang Shizhen,Kong Shangren,Lu Jianzeng,Zeng Yu and Li Yanzhang often held a series of gathering activities of“Hongqiao Scholastic Assembly”in Yangzhou,resulting in great reputation with a far-reaching influence.These gatherings left a great number of poems,which attracted many other people to compose poems in response to them. From the research into the poets’gatherings in the Qing Dynasty,these series of assembly activities serv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estival gatherings with both particularity and typicality.The discussions about these gathering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writing style and some regularities in the process of era development and change,at the same time,enabling us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Yangzhou urban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onstruction.
Qing poetry;Hongqiao Scholastic Assembly;gathering;Yangzhou;cultural significance
I207.2
A
1008-8318(2016)04-0058-07
2016-06-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清诗续考”(编号:13YJA751074)辅助成果。
卢高媛(1990-),女,上海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