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益峰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产生的背景及其对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多样性需求,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价值,构建了学生素质拓展差别化的教育模式,探索了“模块化管理、菜单化定制、全程化指导、个性化评价”实施路径,为破解生源多元化形成的人才培养难题开辟了新路。
关键词:生源多元化;高职院校;素质拓展教育
素质拓展教育是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整合深化了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能够增加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近年来我校开展的专业调研情况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技能以外的素质更为看重。然而,伴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中生源的快速下降、招生制度改革,高职生源结构的多元化给高职院校素质拓展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一、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学生素质拓展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对江苏高职院校而言,目前招生主要包括6个层次:普通招生、普通注册招生、提前单独自主招生、中职对口单独招生、中职注册招生、中高职分段培养,我校作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上述6类学生均形成了一定规模。这些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招生形式,事实上已经并有力地“倒逼”着高职院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素质拓展教育势必要适应多样化的需求。
(一)多元化教育需求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矛盾进一步显现
由于生源的多元化和层次差别化现象日益突出,高职院校的素质拓展教育的固有模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素质拓展教育活动参与对象差异较大,素质拓展教育的学生个体内在动力也必然存在着极大差异,其兴趣点、能力点有较大差异。内生动力决定了素质拓展教育的质量,而外在的激励机制则决定了素质拓展教育的深度。因此,开展素质拓展教育,不能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评价,必须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二)素质拓展教育缺乏个体内在动力进一步减弱
生源多元化的现实,学生整体素质的大幅下降,不可避免地对学校素质拓展教育产生消极作用。学生对自己职业取向、素质要求千差万别。不少学生对素质拓展认识上存在误区,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锻炼,而忽视甚至无视素质拓展。尤其是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学生个体对素质拓展教育的内在动力整体较低、个体差异较大。在高职院校目前实行的考核评价机制主要以学年学分制为主导,综合素质测评和各类评优评奖为辅,但专门针对素质拓展教育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素质拓展教育的机制性障碍导致覆盖面狭窄
项目设计是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各校基本实行的是大类管理、项目实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机制性的问题。例如:素质拓展教育项目的设计,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无法体现差别化教育;积分项目又以竞赛、评优、评奖挂钩,能够参与和获得奖励的学生是少数,导致多数学生退而远之、望而却步,项目的覆盖面不广;素质拓展教育评价机制重结果、轻过程、无跟踪,重名誉、轻实效。因此,素质拓展教育,要与专业的教育体系区别开来,体现生源的差异性。
二、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学生素质拓展差别化教育模式的探索
差别化育人,其实质就是尊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差异。许多国家都从教育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开发利用差异资源的重要性,将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生态资源来看待,充分发掘这种生态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 [3 ]。我校为了推进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改革,从生源调研入手,创新素质拓展教育的机制,完善保障条件,初步构建了教育项目“管理模块化、定制菜单化、指导全程化、评价个性化”的素质拓展差别化教育新模式。
(一)开展生源素质调查研究,把握学生人生追求与行为能力脉动
从2010年起,我校每年在新生入学后即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内容涉及学生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特长、自我学习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生活习惯、职业发展倾向等6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兴趣爱好较为广泛,有近三分之一学生不认同自己所学专业;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够;87%的学生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68%的学生愿意毕业后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从调查层次来看,各层次学生在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职业倾向、人生追求等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开展生源素质调查研究,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脉动,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可靠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的机制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素质拓展教育模式,增强差别化教育的实效性
素质拓展教育是需要学生主体投入并参与的工作,从过程看,教育行为要经过学生主体在感情上的共鸣、理解;认知上的接受、转化;行为上的调整、约束,并落实在主体的“内化”上,才能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由被动向主动的发展。差别化的素质拓展计划设计实行“模块化管理、菜单化定制、过程化指导、个性化评价”,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1.管理模块化
管理模块化就是将原有的素质拓展计划由大类管理进一步细分,形成有机统一的模块化管理(表1)。细分后的素质拓展模块,更有利于精细管理,也有利于设计制定差别化的“菜单式”素质拓展项目。
2.项目菜单化
项目菜单化就是由各模块归口管理部门统筹设计素质拓展的项目,开发出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菜单”。项目设计充分采纳生源调查和学生研讨会的意见,发挥学生干部、学生骨干的主观能动性,学校规定菜单中学生参与设计开发的项目必须达到60%以上,项目尽可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名称、内容和形式。学生根据定制规则每学年必须至少选择三个菜单中的项目,参与素质拓展训练,其中一项为必选项目。这样学生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可以定制属于自己的素质拓展教育的“可口”的菜单。学生选定的菜单项目,只要全程参加,均可获得相应基本学分,评价优良者附加奖励相应学分。
3.指导全程化
指导全程化就是学生根据菜单所列项目,在对应模块管理部门指导下进行训练。每个项目均有导师和助理全程跟踪指导,提高训练活动的实效性。导师是各模块管理部门根据教师的特长在全校精心挑选的,也可以聘请校外的兼职导师,助理则是由项目评价“优秀”学生担任。全程化的指导,有利于导师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进一步改进素质拓展项目的训练方案,从而差别化地定制指导计划。各管理部门定期邀请指导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对应模块的知识讲座或组织开展学生研讨,相互交流体会,进一步激发兴趣和动力,促进素质拓展教育的有效开展。
4.评价个性化
评价个性化就是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评价分为自评、学生互评和导师评价,三者评价均公开进行,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事后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频率、参与宽度与深度开展三方评价。过程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检讨参与情况,找出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或完善。事后评价是以学生参与的效果进行的评价,根据项目内容可以是定量评价,也可以是定性评价。事后评价主要帮助学生总结素质拓展训练的成果,增强学生的能力自信,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素质拓展教育之中。评价结果按一定的权重折算积分,实时计入学分档案,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重要内容。
(三)创新素质拓展教育的激励机制,提升师生参与的内生动力
激励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4 ]。也就是激发人的行为,推动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就是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努力地工作,并创造好的绩效。构建素质拓展教育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催生改革创新动力,激发素质教育活力。
学生实行学分激励。即通过适时奖励、鼓励和折算学分,让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激发积极因素,促进自我追求习惯养成。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我校改革传统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将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学分制考核评价,并将必要的素质拓展学分数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新的学分制导向性凸显素质拓展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顺应了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学生成长成材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教师实行绩效激励。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为抓手(表2),将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纳入绩效考核范畴,避免过去“干不如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开始充满期待,最后心灰意冷”的恶性模式,通过相关管理部门评价、学生所在院系评价、学生评价、实效评价等相结合,建立一套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保护教师参与素质拓展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承认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给予物质和精神的激励。
(四)大力支持素质拓展教育的条件建设,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
条件保障是开展素质拓展差别化教育的必要基础,应当大力加强建设。学校建立了素质拓展教育网络平台,发布素质拓展活动相关资料信息,学生活动积分榜,师生互动论坛等;建立了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个性化管理档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学校大力支持软硬件条件建设,软件条件建设包括:各级领导及师生的观念转变、相关制度方案的制定、素质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师资业务素质的提高等;硬件条件建设包括:学院文体活动场地和器材、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实践创新平台等。
三、结论
生源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是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无可回避的严峻挑战。在开展素质拓展教育中应当允许差异、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培养差异,我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生源状况开展充分的调查和研究,针对生源的差异性,创新差别化的教育方案和活动模式,同时搭建利于素质拓展教育的活动平台,提供必要的软件和硬件资源保障。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我校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有效覆盖面达100%,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显著提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就业质量大幅上升。在尊重差异、激发活力的原则下,通过模块化管理、菜单化定制、全程化指导和个性化评价,开展差别化的素质拓展教育,为促进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2]14号.
[2]曹冰雪,杨宝嘉.论高校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9).
[3]程向阳,华国栋.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初探[J].教育研究,2006,(2).
[4]李品媛.管理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246.
■ 编辑∕岳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