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婷
(哈尔滨理工大学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方式,应用技术大学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之一是要有具有胜任应用科技大学教育的专业发展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因此,研究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升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队伍水平,促进应用技术大学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了解应用技术大学师资建设与企业、社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探讨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笔者深入省内某所应用技术大学,调查发现校企合作共建师资已经受到了学校方面的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到企业去实践、培训也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但是目前,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师资队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刚刚起步,教师聘用制度还不健全,教师能力标准缺乏,教师培训等均不完善。由普通高校发展而来的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还是传统型的,他们具有知识的讲授能力,未必有动手和实践创新能力;有经历和经验,但未必达到实践教学的能力要求。而新招聘的教师多是传统教育背景下的毕业生,知识面不宽、综合素质不高、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
首先,受到政策和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培训很难开展。许多学校开展培训大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而且学校重视的是参加培训的学员,而不是培训的内容。其次,目前各学校的专业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是培养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关键,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很强的科研能力,所以要求教师真正做到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经济融为一体。但是,目前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科研和教学脱节、教学和产业脱节的现象,没能将三者有机结合达到相辅相成发展的效果。
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现实中,绝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自愿地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即使有些企业接受了少数教师的实践要求,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也不愿对教师开放,人为地把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这就使得产教结合不紧。
校企合作是学校培养人才、企业谋求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能够了解到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缺失。所以,需要双方共同合作制定出符合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能力标准。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应具有比较长的专业工作实践经验。德国是创办应用技术大学最为成功的国家,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和开发等方面有至少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要求教师有博士学历,硕士是最低要求,所以他们的教师是具备学术、科研、实践等多种能力和精力的复合型教师。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要达到德国标准很难,有理论没经验,有经验的没学历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学校须要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来改善师资情况。学校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企业是主要的检验场所。于是,企业必须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参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建设,以保证培养出适应企业、行业需求的人才。应用技术大学应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实现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交流,共同完成课程改革和教学任务,提高专业教师实践和科研能力。
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前进的整体,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多渠道培训教师专业技能,多层次提升教师的素质。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师的培训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应用技术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大都是从学校直接招聘而来,他们有深厚的专业理论,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因此,学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安排这些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便其更好地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2.岗位置换制度。在校企合作中,通过企业骨干、精英到学校任教的形式,置换出在校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培训。实施岗位置换制度,企业可以把先进的理念,生产方式引入学校,培养需要的人才;教师也可以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3.访问工程师制度。应用技术大学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每年选派一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脱产挂职锻炼。访问工程师制度可以让教师深入企业,融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从而快速、全面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在企业中积极进行有关本专业的科研活动,这将会提高专业的理论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育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卓越人才互聘制度。在校企合作中,卓越人才互聘制度可以体现为:应用技术大学聘请企业、行业中的专家、骨干到学校挂职1~2年,参与学校的相关教学任务;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聘请学校的专家、学者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兼职,参与生产实践。这样学校缓解了师资困难的情况,储备了后续师资力量,企业能够接受来自理论方面的指导,不断创新生产方式,双方在此过程中能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因此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必须长久的坚持下来,只有长期的培训才能让教师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1]崔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师资培养研究[J].读书文摘,2014,(3).
[2]宋会平,刘兵.对高职校企合作师资共建问题的思考[J].职教探索,2012,(11).
[3]谭显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10).
[4]周小平.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8).
[5]聂玉翠.浅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探索,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