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莉++++王情
“过渡环节”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幼儿一天中的学习、生活、游戏、运动等活动串联起来,是一根无形的纽带。从幼儿的角度来说,过渡环节能够给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满足了身心活动节奏更替的需要;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过渡环节提供了进一步观察幼儿行为、思考和调整教育策略的机会。但遗憾的是,在一些教育教学实践中,过渡环节并未得到足够和有效的重视,或指令性强、节奏紧张,教师完全以防止幼儿出问题和松懈为目标;或放任自流、消极对待、节奏松散,教师不干涉也不引导。无论是以上怎样的一种情况,过渡环节的有效性都没有显现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过渡环节才是“有效过渡”?“有效过渡”应该具有哪些特征?我们在实践中,就幼儿园过渡环节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过渡环节应体现轻松自主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在时长上(累计约2小时左右)占有相当的比例。各个过渡环节的时间,也因前后承接的活动内容不同而各不相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应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有选择伙伴进行游戏以及解决如厕、喝水等生理需要的自主。
以进餐到午睡之间的过渡环节为例:不同幼儿完成进餐的时间各不相同,在这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相对安静且适宜饭后进行的一些活动,如阅读、玩玩具、折纸以及和同伴聊天等,并在教师和同伴的提示下进行漱口等生活活动,能够很好地进一步延续饱餐之后的良好情绪。如果在这个环节,教师仍严加控制或指令幼儿的活动,就会让本该是愉悦情绪的氛围变得紧张、有压力。
二、过渡环节要自然无痕
自然无痕的过渡环节相比那种人为严控的过渡环节,状态更为自然,容许幼儿的各种自主行为和活动存在,尊重和允许幼儿的自主调节。
自然无痕的过渡环节形式很多,“轻松谈话”和“自主游戏”都是比较常见的形式。在这种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幼儿的情绪放松,在心理上没有不同活动间反差太大的感受,身心愉悦。随着实践的推进,我们发现“由上一个活动延伸的游戏”也是一种使过渡环节自然无痕,促进有效过渡的良好形式。如:在大班教学数学集体活动“圈内有几个”之后没有明显的结束界限,而是延伸了“交集”这个知识点,开展“占圈游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结束活动。这和以往“集体活动有一个显著的结束,进入到生活活动”的状态有着明显的不同。
三、过渡环节要突出幼儿的自我管理
生活活动是过渡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以“严控”和“指令性”来“确保”幼儿在过渡环节的安全和健康,出现了“不管幼儿有没有排泄需要、有没有饮水需求,都按照教师指令排队完成‘任务的情况”。但是,有效的过渡环节必定是在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对“排泄需要”“饮水需求”等方面的自我管理和调控。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自我管理有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过渡环节也有差异。例如,户外活动后进入室内,教师应当提示幼儿洗手、喝水以及有需要的要如厕。日常学习活动中的过渡环节,以小、中、大班的喝水活动的自我管理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插小旗、画符号等,记录自己一天当中的喝水情况。小班,以幼儿便于理解的“插小旗”等记录形式为主;中班,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在“插小旗”基础上做“饮水量”的记录,如:红色小旗代表一杯、黄色小旗代表半杯……大班,则可以用画符号的方式来进行饮水量的自我管理。
四、过渡环节应体现多向互动
有效的过渡环节,因其自主、自然和自我管理等特征,充满了健康教育、社会教育、语言教育乃至知识技能方面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发挥师幼互动、同伴互动和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三个方面的价值,使幼儿获得身心满足和珍贵的体验。
晨间的户外活动(含早操)后进入室内,再过渡到集体活动,这期间有10~20分钟的弹性时间,就可以进入多项互动的过渡环节。首先,幼儿或进入盥洗室、卫生间进行生活活动,或坐在位置上,拿出自己的小玩具、色纸、图书玩或学习,或和同伴交谈。这一环节,幼儿自主地选择了活动的内容、同伴和活动材料,是自我管理的状态。
大约7~8分钟后,教师用音乐引导幼儿进行互动游戏并围坐成半圆,开始“点名”活动。结束后,师幼之间围绕“今天谁没有来”进行简要对话和分析。这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半圆围坐使师幼能近距离交流;师幼、同伴互动的游戏培养了倾听能力,调节幼儿情绪以适应接下来的学习活动;由点名引发的话题,培养了幼儿对同伴的关心和关注。
谈话中,教师把话题引向了“好朋友”,自然地进入了早期阅读活动“好朋友”。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自然,从“谈话的互动”进入到“阅读的互动”。
随着“一日生活皆课程”这一理念的深入,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包括“过渡环节”在内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只要教师善于抓住这些契机,过渡环节的有效性将更加凸显。◆(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保育院)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