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贵州省5所高校的实证调研
胡彬彬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通过对贵州省5所不同层次高校的实证调研,发掘作用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内在因素。研究表明:学科门类、干部经历、生源地、家庭经济水平等变量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作用;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作用的情况下,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不同学科门类背景下,创业教育对于文科生的创业意愿作用显著,对于理工科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愿;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1-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肖泽平(1980-),男,四川泸州人,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4.003
一、 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但同时基于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理性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失业群体明显扩大。创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成果转换的加速器,对于促进和增加就业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创业的高度不确定性、模糊性、创造性和资源的有限性都不断对创业者提出高难度挑战,这就为创业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必要性依据。创业教育源于美国,其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院校教学体系要追溯到1945年,时年哈佛商学院教授Myles Mace开设了一门名为“新创企业管理”的课程。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工业经济衰退,创业教育才开始真正受到重视并得到蓬勃发展[1]。1989年1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个概念,并将其称为人们都应该持有的“第三本护照”。至此,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正式产生[2]17。2012年8月,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3],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理念早已做出积极回应,发展创业教育已经日益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随着创业教育实践的展开,国内已经形成了关于创业教育研究的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吴启运和张红通过对江苏省某高校的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因素包括政策完善、家庭帮助和教育对创业的鼓励,而在这三个因素中,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最大[4]129-131。周秋江指出,个人特质、家庭、学科背景、创业环境会作用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养成,而且不同专业组的学生在创业态度上有明显差异,商学院的学生创业意识最高,理工科学生与其他人文专业学生的创业态度无区别[5]73-76。孙蕾和庄娱乐通过对江苏省20所高校的抽样调查发现,认为学校的创业指导“有必要”的比认为“没有必要”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更强[6]114-117。在王坤、李耘涛以天津和秦皇岛两地为样本的实证研究模型中,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显著相关性也通过了检验,说明加强创业教育有助于创业意愿水平的提高[7]189-193。已有研究大多选取东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结论在西部地区是否仍然成立?据此,本研究以贵州省五所高校的实证调研数据展开分析,提出本研究的基本研究假设:高校的创业教育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相比,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创业意愿。
二、 研究数据与变量界定
本研究选取贵州省为整体抽样框,调查实施的时间为2014 年3-5 月,调查对象是贵州省高等院校在校生。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国家“211”重点本科高校1 所、一般本科和高职专科院校各2 所,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调查共发放问卷750 份,收回有效问卷6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1%。
(一)因变量
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首先是一个有创业意愿的潜在创业者,然后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创业。本研究中对于创业意愿通过三个指标来进行测量,分别是“我认为创业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式” “相较于就业,我更愿意尝试自主创业” “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会选择创业”,并通过五等分里克特量表进行打分,得出调查对象不同的创业意愿等级。这三个问题的总体效度系数为0.826,表明三个问题间的内部一致性较高,因此我们直接对样本在这三个问题的打分进行加总,得出总体创业意愿指标,并进一步将得分为“3~9”分的界定为“无创业意愿”,“10~15”分的界定为“有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进入二值Logistic模型。
(二)自变量
学生的创业意愿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关注创业教育在其中是否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将创业教育作为自变量。对于贵州省高校目前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我们通过量表进行考察,让学生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非常符合”的计5分,“比较符合”的计4分,“一般”的计3分,“不太符合”的计2分,“很不符合”的计1分。项目分为11个,分别为“学校对创业教育的制度规定都能落到实处”“学校的创业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学校经常以专题创业讲座、项目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业教学”“学校经常组织‘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深入企业’的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经常组织大学生进行专项创业技能培训”“学校经常组织参与‘挑战杯’等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学校的校园广播、海报以及宣传标语中经常涉及‘创业’的内容”“学校经常组织发起有关‘创业’话题的讨论”“学校大力支持‘创业协会’等创业团体组织开展创业活动”“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孵化基地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通过对量表进行效度分析发现,项目1、项目2、项目11与其他评估项目的总体相关性很低,分别为-0.126、0.170、-0.133,而且项目删除后的Cronbach’s Alpha值均高于量表的总体效度,因此在分析时予以删除,仅对余下8个项目进行统计分析。为更直观地测量每个学校的创业教育水平,我们对该量表进行降维处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KMO度量值为0.840,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1 942.413,sig.显著度为0.000,通过检验,表明该量表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特征根,只能提取出1个公因子。因此,可以对各项目进行加总求平均,得出每个样本的创业教育得分,作为自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
(三)控制变量
本研究将年龄、性别、年级、学科门类、干部经历、学习成绩、生源地、家庭背景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多元回归模型。
三、 结果分析
分别将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因变量纳入模型,得到的Logistic回归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LOGISTIC回归结果
注:1.***P<0.01,**P<0.05,* P<0.1;2.括号中标注的为每个变量的参照组。
(一)控制变量与大学生创业意愿
模型1呈现了所有控制变量与因变量创业意愿之间的逻辑关联,Nagelkerke R2为0.111,卡方值为56.691,在显著度为0.0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学科门类、干部经历、生源地和家庭经济水平。学科门类的回归系数为0.497,具有较明显的正相关,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意愿是文科类学生的1.643倍(exp(0.497)=1.643);干部经历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回归系数为正(0.539),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相比没有干部经历的同学创业意愿要高71.4%(exp(0.539)-1);生源地中来自“城镇”和“农村”的两个回归系数均为负,分别为-0.848、-0.714,说明相比于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城镇学生的创业意愿要低57.1%(1-exp(-0.848)),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的创业意愿要低51%(1-exp(-0.714));家庭经济水平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作用非常显著,且呈现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有迅速提高的趋势;高等经济水平和超高经济水平家庭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048、1.610。相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高收入家庭学生的创业意愿要提高185.1%(exp(1.048)-1),而超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创业意愿则更是低收入家庭学生的5倍(exp(1.610))。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年级、学业成绩没有通过检验,表明这几个因素对创业意愿无明显影响作用。
(二)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
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创业教育因子得到模型2,Nagelkerke R2系数从0.111提高到0.120,表明创业教育资本能够解释创业意愿0.9%的方差。卡方值为61.395,在显著度为0.0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在控制其他变量影响作用的情况下,创业教育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0.295),在显著度为0.05的水平上通过检验。学校的创业教育得分每提高一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要提高34.3%(exp(0.295)-1)。这与其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结论是较为一致的,本研究的基本研究假设得到证实。
(三)不同学科门类的大学生创业意愿
在以学校为主体推动的创业教育中,主要是以院系、专业、班级为单位来开展,那么不同的专业或学科在创业意愿方面表现出的特征有差异吗?在前面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同学科门类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呈现明显差异。那么,在文科类大学生和理工科类大学生群体中,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是否相同?为深入考察其中的作用机理,分别以理工科类样本和文科类样本为对象,建立两个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见表2)。
表2 不同学科门类下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Logistic回归结果
续表
注:1.***P<0.01,**P<0.05,* P<0.1; 2.在将总样本分为文科类与理工科类进行分别考察时,由于家庭经济水平这一指标中处于超高水平(20万以上)的样本数太少,分别为9个、19个,本模型中将其与“高等水平”合并进行处理。
比较模型3和模型4的Nagelkerke R2系数值可知,文科类大学生群体中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更具解释力。从模型3可以看出,在理工科类大学生群体中,干部经历仍然对其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作用,其回归系数显著为正(0.738)。与没有干部经历的理工科类大学生相比,有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是其2.092倍(exp(0.738));生源地中,来自城镇学生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0.961),即与生源地为城市的理工科大学生相比,城镇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要下降61.7%(1-exp(-0.961))。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教育变量在该模型中并未通过检验,表明理工科背景的大学生群体创业意愿未受到创业教育的显著影响作用。这一方面可能与理工科学生学科背景的应用性有关,他们会更多地从实践中激发出创业意愿,而不是学校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也与目前创业教育的教学设置和实际效果不够理想有关。从模型4中得知,影响文科类大学生群体创业意愿的有生源地、家庭经济水平和创业教育。生源地中来自农村的创业意愿回归系数为-1.018,呈现出很高水平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在文科类大学生中,与生源地来自城市的群体相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要下降63.9%(1-exp(-1.018))。家庭经济水平中“高等水平”的回归系数为2.425,对创业意愿表现出强烈的正向影响,家庭经济条件为“高等水平”的文科类大学生创业意愿是家庭经济条件为“低等水平”创业意愿的11.302倍(exp(2.425))。在该模型中,创业教育对文科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显著,回归系数为0.809。也就是说,在文科类大学生群体中,创业教育得分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单位,其创业意愿要上升124.6%(exp(0.809)-1)。创业教育在理工科类学生与文科类学生的创业作用机制中表现出不一致性。
四、 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看,西部地区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在以全部大学生为样本的总体回归模型中,学校的创业教育得分每提高1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要提高34.3%。本研究的基本研究假设得到证实。这与其他学者在江苏等东部地区开展的研究结论一致。说明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还是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创业教育都能表现出其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强大激励效应。
具体而言,高校创业教育应该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开展“差异化”教学。首先,创业教育对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存在不同的作用逻辑,而创业意愿在有无干部经历的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不同表现,来自不同生源地和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是存在明显差异,这就要求创业教育必须突出针对性。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目前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作用尚不显著,这充分说明目前创业教育在个性化、针对性、特殊化教学方面的不足。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学科背景进行量体裁衣,根据文科、理工科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素质特点、知识结构特点来设计区别化的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必须充分调动不同特质、不同背景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避免创业教育只针对部分“创业精英”和受家庭环境影响较大的“创业积极分子”,实际受益者只局限于小众群体。
以上研究表明,尽管有着与东、中部地区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西部地区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教育的开展也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充分利用高校这个平台开展好科学化、差异化、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不断开发大学生群体中的潜在创业者,使更多的大学生敢于尝试创业并最终成功创业,成为中国创新型知识经济中的生力军,尤其是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BIRCH D. The Job Generation Process, MIT Program on Neighbourhood and Regional Change[M]. Cambridge MA: Cambridge Publishing,1979:2.
[2]任路瑶,杨增雄.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17-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2015-03-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les/moe/moe_177/200407/2487.html.
[4]吴启运,张红.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29-131.
[5]周秋江.试论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养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73-76.
[6]孙蕾,庄娱乐.关于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2):114-117.
[7]王坤,李耘涛.创业禀赋中介效应下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89-193.
(责任编辑杨慷慨)
Study on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Five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HU Binbin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Department, Guizhou Nationality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five different levels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this research has explored internal factor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tatistics shows that: discipline, cadre experience, source of students, family economic level and other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ft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variabl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different disciplines background into accou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who majoring liberal arts, but not majo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Key word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nteraction mechanism; student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引用格式:肖泽平.连片特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5(4):12-18.
Citation format:XIAO Zeping.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Destitute Areas[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4):12-18.
■ 西部高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