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清平乐 村居》

2016-01-16 15:51郭学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茅檐溪头清平乐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的两个世界

辛弃疾,1140年出生于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的他,在其祖父辛赞的影响下,“收复失地,统一中原”,成为像李广一样的“飞将军”是辛弃疾一生的执念与追求。1161年,辛弃疾和一些忠义之士归附于手下有数万义勇军的耿京,并担任掌书记,为其出谋划策。1162年,他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再次北归途中,耿京被手下一个叫张安国的奸细杀害。辛弃疾闻讯后随即带领50骑兵,冲入号称5万人的金营,活捉张安国,连夜赶赴建康(今南京),然后在建康将叛贼张安国斩首。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这时他才25岁。

这个年纪的辛弃疾,风华正茂,壮志凌云。然而,初到南方的他,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他在南宋任职的最初时期,曾写下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有些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往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地方官职,治理荒政。

1182年至1192年,辛弃疾遭到南宋朝廷里投降派的忌妒和排斥,被革职罢官。他自43岁起,就在江西信州(今上饶)附近的一座事先修建的庄园里,过着闲居的生活,最后抑郁死去。

这首著名的《清平乐 村居》,就写于他闲居的最初几年时间里。从这首词中,我看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词的上阕,一对白发夫妇,他们的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青青的小草,这对夫妇操着浓重的吴音,喝着自酿的家酒,亲密地说笑。词的下阕,三个懂事的儿子,老大在小溪东边锄豆田里的杂草,老二在院子里编织鸡笼,最调皮可爱的是小儿子,他趴在溪边,剥吃莲蓬。从这首词字面解读的画面中,我仿佛看到了被村居美景深深陶醉的辛弃疾。

俗话说,歌咏怀,诗言志。辛弃疾为什么要写这首词?这首词所描绘的场景真实存在,还只是存在于词人的想象中?为弄清这些问题,我看了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讲解的“金戈铁马辛弃疾”(共八集),了解了辛弃疾的整个人生经历;买了《稼轩词编年笺注》,把他一生创作的629首词和他的人生经历对比着认真阅读。读着读着,辛弃疾的形象渐渐丰富起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一个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辛弃疾,一生渴望成为纵横沙场的“飞将军”,终其一生,只落个“词坛飞将军”的美誉。究竟是幸,亦或是不幸?“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是一个久经世事的辛弃疾,对人生拥有一份暂时的看清和释然,对幼稚儿童怀有一份喜爱和疼惜之情。无论哪种,都是这位词人。

这个时候,再来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你是不是像我一样,有一种“千帆落尽万事空,云淡风轻坐看起”的禅悟与洞开。正如辛弃疾在《兰陵王·赋一丘一壑》结尾一句所写的那样,“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在儒家和道家,即“入世”和“出世”之间穿梭来往的情愿,或不情愿。

辛弃疾的两个世界,一个是“醉里挑灯看剑”的激越喧嚣,一个是“溪头卧剥莲蓬”的闲适淡然。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的琐碎纠缠,一个是梦想世界的诗意盎然。不是吗?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茅檐溪头清平乐
邱秉源
清平乐
人勤柴门
书湖阴先生壁二苜·其一
石延顺
王世旺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十年磨一村
清平乐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