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明
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初步感知新内容,找出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会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
一、 明确预习重要性,提高自学能力
1. 了解什么是预习。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预习,预习时,有哪些任务要完成。学生在预习中有什么疑问,就做上记号,以便在课堂上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预习有了明确的导向性、目的性,学生对预习的热情自然会提高许多。预习时,不仅要把课文看看,还要思考课文中一些有关的问题,以及不明白的生字、词语等,要先查字典或词典,理解其意思,还要查找有关背景资料。预习了,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高效。
学生对预习有了热情,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把这种热情保持下来,并逐步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学习需求,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地实践。
2. 明白预习的意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意义,才有助于提高他们预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预习的效率。(1) 预习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2) 预习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上课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3) 预习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学生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容易将不懂问题弄明白,同时通过预习,有助听课做笔记,互动交流,提高效率;(4) 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
二、 了解预习种类,激发学生兴趣
1. 工具式预习。工具书是学生预习时的良师益友,是学生求知时的向导,它主要包括字典、词典以及网络、各类参考书。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工具书,自己扫除“拦路虎”,还有疑问的,要求学生画上“?”。这样不但落实了使用工具书的任务,激发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兴趣,还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语文的效率。
高年级教学一个单元之前,先让学生通读本单元课文内容,因为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体系,学习之前应该全面地了解。在教新课之前,又设计一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预习,如教《秦兵马俑》一课时,由于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过兵马俑,因此,在课前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预习:(1) 请搜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2) 整理资料,自己试着解决疑难问题。上课时,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他们所搜集的信息,然后再学文。学生有了自己的实践感知,就能感受到兵马俑里的景象了,再学习课文就感到很轻松,容易理解。以后学习类似的课文,学生就懂得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学习,这已成为学生的一个良好的习惯。而教师在上课前,了解了学生知道什么,明白了什么,就把提问引向重、难点,或学生疑惑的地方。这样预习,学生既能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又能大量地阅读书本外的知识,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情,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2. 读书式预习。预习的关键就是要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有个大体了解,查资料信息,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上课,进而通过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完全掌握新知,这些环节必须通过学生的读书才能完成。预习中的读书我让学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通过读书后的一、二类字在课文中标好拼音,利用字典、词典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准,把文章读畅,注意长句之间的停顿。二读,鼓励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练读,将关键的词语圈画出来。三读,对预习课文提出疑问。我要求学生边读边写下心中的疑问,或让学生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和课文息息相关,提得有深度、有广度,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的欲望。如果教者再巧妙地把这些疑问贯穿在教学中,那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必然会产生共鸣或争议,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就会更积极、和谐地进行。
3. 动笔式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类摘录或自由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长期以来,在我校开展的书香校园的活动,也一直坚持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学生从摘抄、归纳心得、练写文章等多方面去完成,而预习课文时的摘录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预习即动笔的好习惯。如预习《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一条预习作业:摘录描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句子,并画出关键的词语;预习《荷花》一课时,要求学生摘录描写荷花形态的词语和句子……这样的预习作业看似简单,却是“简”而“不凡”。通过摘录,学生又一次有了阅读文本的机会,有了思考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积累,学生脑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在需要写作的时候,它们定会从学生记忆的宝库中涌现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掌握预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1. 预习要多思考提问。学生在预习时,就要求把书读通读顺,熟读深思,而且,要学会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听课或主动请教老师,那样往往一语破的,豁然开窍,才能显现预习的作用,也节省在课堂上的读书时间。例如,《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课文,学生在预习时,不仅解决了不认识的生字,还能提出问题,有些问题真不比教师提出的差,往往也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可见,会问的人才会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又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2. 预习要学会作批注。预习时,品读课文作批注,更有助于学生读透文章。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让学生主动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创见。圈点、批注不是在文章中任意涂写,而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比较分析、揣摩体味后才能进行。学生按以上要求预习一篇文章,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读写结合。(1) 批注预习。学生在预习时,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或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等,用各种符号或不同颜色加以标记,一般在初读时进行,即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品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在预习的同时,边读边想边动笔,用一些自己熟悉的符号,圈点勾画,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分层次,写出感想,对生字新词、自然段的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进行圈点。这时的预习主要在于读通文章,理清脉络,粗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这对深入阅读课文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这种圈点的过程是学生读、思、记的综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加深记忆,便于检查和摘录。(2) 文字式预习。文字式预习是指学生依据初读时所做的符号,进行进一步的阅读预习,让学生在文本上对题目、文体、标点、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内容、语言、写作特色等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并圈点勾画、感悟、评价,可分为眉批、旁批、夹批、脚批等。文字式预习是对文章的品评与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预习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消化、吸收、内化和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把阅读中形成的看法、疑问、启迪,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写在文章的开头、旁空、行间、页脚等处,这就需要学生细读课文,将读、思、写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做笔记的良好习惯,从而终身获益。(3) 预习要运用预习案,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确立明确的预习目的。坚持每天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去预习,把学案内容详细看一遍,对照课文认真阅读填写,查找资料,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以便第二天在课上与同学们交流。遇到疑难问题时,力求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疑难,对于实在无法弄懂的地方,就用笔画上记号,提醒自己在上课时注意听老师在这一点上的讲解。在南北五地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五年级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刚开始试上的时候,发现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仅仅是读通课文,认清楚生字及部分词语的理解,课上好多感悟都无法交流,为此,我设计了预习案,将课文中的补充及感悟提前让学生思考,使他们在预习时有了目标。例如1. 我所知道的送别诗有: ;2. 孟浩然的诗有: ;3. 读课文中的词句,体会感情。从“您”,我读出了 ;从“孟夫子”,我读出了 ;从“兄长和老师”,我读出了 ;从“伫立”中,我感受到了 ;4. “杨柳依依”的“柳”在古代有什么说法?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出处及意思。学生们认真完成了预习案,在课堂上将已经深入预习的课文交流得津津有味,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得头头是道。课上互动精彩,环节紧紧相扣,学生初步尝到阅读教材的甜头,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 重视预习检查,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布置了预习,如不去检查、评价,很容易使学生不重视预习的作业,久而久之便不做了。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我每天都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和评价。
1. 课前查。课前,我们要坚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的完成情况,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应大力表扬,要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对于预习不认真的学生,一方面加强教育,另一方面则应着重予以帮助,及时了解他们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他们进一步解决问题。
2. 课中查。我们可以根据预习案的内容,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交流、汇报的机会,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补充与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下次预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记得我在教学公开课《石头书》一文时,学生认真地完成了预习案,课上,针对课文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将自己预习案上的内容进行交流,同一个问题,学生能交流出不同的见解,思维火花被激发了。
(作者单位:淮安市老坝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