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摩七彩语文编辑部做的《读 演 写》课程研究课。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演“词语表情”、扮“角色体验”、摆“瞬间定格”,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运用词语,到多角度体验文本的思想感情,再到写作迁移,经历了一个快乐而充满挑战的阅读过程,“演”贯穿始终。
语文课堂上的“演”并不新鲜,多年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有一个经典的阅读教学课例《小稻秧脱险记》。这节课上,于老师让学生用“演”的方式真切体会到“气势汹汹、一拥而上、不由分说、蛮不讲理、有气无力”等词语,并通过“演”,让学生对课文情境进行了充分想象、表达,学生在“演”中自然地理解了课文,积累了语言。
近两年来,多地从台湾引进“读者剧场”这一阅读方式,似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戏剧表演成为了新时尚。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似乎总有时尚的东西,像“前置学习、小组合作、群文阅读”等等,但往往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关注争论的焦点,遇到激烈的质疑批评。
我一直为出现新的教学方式喝彩,也为争论批评喝彩!
因为,课程本身需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这个世界,大到宇宙,小到分子,都是一个个相互联系着的系统。语文课程也是一个系统,课程系统下是一组组各种维度小系统,包括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方法等等,如此庞大的体系,一定需要有相对应的极为丰富的方式方法。
因为,课程服务对象——儿童,需要我们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儿童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个有差异的生命体,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方式千差万别;儿童面对的是一个信息资源、信息渠道日新月异的时代,注定学习途径和方式千差成别;面对如此多的“差别”,一定需要有相对应的极为丰富的方式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适应范围、局限性,“每一种教学模式所追求的教学效果都是以牺牲其他模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为代价的。”(阿兰兹【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是完善和寻找适应性的过程,争论批评恰恰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新方式的优劣,是科学制衡必不可少的力量,是优质生态的体现。
曾经,课堂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教师把握不住策略,学生不敢也不会交流,课堂确实会显得沉闷、松散、低效。但是在各种质疑批评中,反思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提升合作后交流互动的技术,合作学习的效率大大提升。
回到“演”。听过于老师《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老师,可能把这一课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效果也不错,但再把“演”延伸到其他的课中,往往得到“低效、肤浅”的评价,被垢病后放弃。在《读 演 写》课程中,研究提炼“演”的目标与技术策略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提取策略,形成可复制、可迁移、可创造的策略模型。教学研究,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是最美丽的春天!
(芮琼,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