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曲村藏历新年田野调查
杨娅,赤列班觉,丹增央金
(西藏民族学院 民族研究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根据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东拉乡玉曲村藏历新年田野调查记录,主要从玉曲村的自然地理环境、藏历新年的四种传说起源、藏历新年的前期准备和节日程式的具体过程,详细叙述了西藏边远农村藏族群众欢度藏历新年的全貌。调查报告认为凝聚藏族传统文化之精华的藏历新年让群众在节日中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其内在精神动力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西藏乡村;藏历新年;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5)01-0013-06
Abstract:According the fieldwork recording about the Tibetan New Year festival in Yul-chos,Lho-kha of Tibet,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the remote rural Tibetans celebrate the Tibetan New Year.The thesis concludes that Tibetan New Year,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makes people in the festival further enhance national cohesion and identity,and its inner spiritual power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ocial harmony degree.
收稿日期:2014-11-14
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学院“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研资助项目(13MWJDZ02);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2013年度中国史重点学科重点项目(13ZGSZD003)。
作者简介:杨娅,1985年生,女,重庆开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族历史与文化。
Fieldwork Report of the Yul-chos Village in Tibet
YANG Ya,Cheley Paljor,Tenzin Yangchen
(InstituteofEthnicStudies,Tibe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Xianyang,Shaanxi712082)
Key words:Tibet countryside;Tibetan New Year;fieldwork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称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1]年节乃一个区域内民族整体文化记忆的表征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纽带。藏历新年亦为“洛萨尔”(lo sar),在藏民族长期社会发展中根据天文历算和民俗活动而成。因岁首纪月推算方式各不相同及各地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的特殊性,其年节时间和习俗不同。形成以拉萨为主的西藏大部分地区于藏历正月初一过年;以日喀则为主的前后藏部分地区,藏历十二月一日过年;阿里地区普兰县等地藏历十一月一日过新年;工布的林芝县、米林县、江达县等地区,则于藏历十月一日过新年。本文调查地——山南贡嘎县东拉乡玉曲村藏历新年从藏历正月初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
为记录西藏山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年节文化现状,笔者以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良好、位于贡嘎县和浪卡子县交界的玉曲村为田野调查点,全程跟进记录拟呈现西藏边远农村藏族群众欢度藏历新年的全貌。试图为研究丰富多彩的藏族节日文化提供一个鲜活生动的研究个案。
一、玉曲村自然地理环境
隶属贡嘎县东拉乡的玉曲村(图1)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措北岸,背依绵延起伏的群山,在蓝天白云、湖光山色映衬下有着绝世美景。距拉萨约100公里许、离贡嘎县约70多公里,从拉萨出发需翻越海拔5 030米的岗巴拉山口方能抵达该村,整个村落依山傍水沿羊卓雍措而建,平均海拔4 500米左右。玉曲村为贡嘎县地理位置最偏僻、交通最困难、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村落之一,辖三个村民小组,是一个有村民52户、294人的藏族聚居村,草原植被面积约23 000亩、灌木丛树木面积约264亩、耕地面积392亩,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
图1 玉曲村远景图
二、藏历新年的传说及起源
关于藏历新年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苯教说、纺线老妇月算说、汉历说、时轮说四种观点。
藏历新年和藏族都有着古老的历史,从文字记载能追溯到原始苯教时期,那时西藏先民已掌握基本的天文历算,相信天体万物由水、土、木、火、空五种元素构成。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计算月份,其运算方式方法颇为简易。按照此种推算法计算,藏历十一月初一为岁首,各地群众以精彩纷呈的原始歌舞和食物祭祀神灵,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此为苯教说,乃藏历新年的雏形。
西藏农牧业早在吐蕃第八代藏王布德贡嘉时期已有很大发展。据载,居于山南雅砻河谷一位名叫“嘎毛贝姆”的纺线老妪,在古老历法基础上发明了一种除了以观察月亮的圆缺、朔望外还以星辰运行规律推算春夏秋冬四节气的新历法。雅砻人依新历法计算农耕时节,使用率很高,曾一度经久不衰。依此历法,雅拉善布神山脚下杏树开花时,即被视为一年岁首,举行欢庆仪式。后人称之为“纺线老妇月算”。
至唐代,西藏藏历新年发展为以麦子成熟为标识。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不知节候,以麦熟为岁首。”而《新唐书·吐蕃传》载为:“其四时,以麦熟为岁首”。公元7世纪被松赞干布迎娶到西藏的文成公主、公元8世纪进藏的金城公主,都带去许多天文历算书籍及内地精湛成熟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藏地历法吸收了汉族天文历算,有了欢庆年节岁首的习俗。此为汉历说。
传吉觉·达哇沃色、热·多吉札、卓·格伦西饶等译师们将印度佛教《时轮经》及其注疏译成藏文,藏族第一次以饶迥纪元,时值农历丁卯年,即以该年为藏历第一绕迥火阴兔年,计六十年为一个“饶琼”。藏族群众据此年历进行生产劳作及岁时节庆活动,其岁时年节逐步规范化,乃时轮说。
三、藏历新年节日程式
从贡嘎县城行至玉曲村的途中,随着海拔的不断变化,我们一路经历了艳阳高照、阴冷天、小雨、大雪纷飞、阳光普照的天气。一辆中途在岗巴拉山陡坡处熄火的车在历经各种考验后最终将调查组安全运抵玉曲村。藏历水蛇年十二月至藏历木马年正月(公元2014年2月至3月),调查组一行驻扎于村,全程跟进记录玉曲村藏历新年的仪式过程。
玉曲村内的多数村民于藏历十二月开始准备年货。笔者田野调查期间入住的洛桑家约于藏历十二月二十日始置办年货。同村里多数家庭情况相似,闲暇时间段劳动力外出至周边县、市务工,很多年货由在外务工者购置。
1.食物准备
藏历新年中必不可少的藏式酥饼——“卡塞”(kha zas)①反映了藏族人民饮食习惯中浓厚的高原特色。藏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洛桑一家从早十点至晚七点一整天都围着大油锅忙于和面、造型、在滚烫的油锅里炸形状各异的“卡赛”。炸“卡赛”仍保持着诸多传统习俗:制作第一个“卡赛”需将面裹于一根长条木棍上,炸好后从房顶四个角落向外扔出,此举寓意为将晦气赶出厨房不扰乱“卡赛”制作及炸“卡赛”时油不乱飞溅伤人;第二个为蝎子状,将该卡塞和一个微型五色经幡枝供奉于厨房藏柜顶端以祭祀灶神,“在藏族人心目中,厨房是最干净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崇敬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掌管一家衣食富足的灶神,所以新年到来时供奉灶神是至关重要的”[2]。一家之主的洛桑念诵着感谢灶神经年累月保佑家人并祈愿新一年吉祥如意。“卡赛”有吉祥富足的象征之意,过年对“卡赛”的需求量很大,敬奉各神灵需一部分;家庭成员众多,消耗很大;亲友数量庞杂,“卡赛”是礼物必备品。笔者调查结束返程时,洛桑将一大包装有“卡赛”、奶酪、奶渣等传统食品作为吉祥礼物相赠。
藏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前后,玉曲村各家主妇们陆续备置酿制青稞酒(nas chang)的材料。青稞酒是藏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隆重喜庆的年节更需青稞酒相伴方更显节日氛围。其酿制过程复杂繁琐:洗净后的青稞倒进大锅,加入约为青稞2/3倍的清水用旺火煮。水干后,降旺火为文火并用粗木棍上下搅拌翻炒,使青稞受热均匀熟透。翻炒过程中,需不时用手捏青稞粒儿以判断其生熟程度。八成熟时停火移锅下灶自然冷却约半小时,使青稞彻底吸干锅中余水。温热的青稞摊开于干净布上,撒匀酒曲以发酵。撒酒曲属技术工种,撒曲时青稞太烫,酒口感苦涩;青稞太凉撒曲,则发酵不充分,口感生涩。撒曲后,将其装进大陶罐,用氆氇或厚衣物等包裹密实静放室内。夏季一两天出酒,冬季需三天左右。调查队住宿的女主人白宗酿制青稞酒的技艺在村内屈指可数,她端出新酿的青稞酒请我们开坛尝新。喝到如此正宗的自制青稞酒,我们都很兴奋,其口感香醇甘洌、些许酸甜,后味有点苦辣,口味和内地醪糟差不多,但青稞酒后劲很大,很容易醉人。
2.清洁大扫除
打扫房屋藏族称“古恰”(dgu phyags),“古”(dgu)九,意指二十九日,“恰”(phyags)为清洁、清除、清扫之意。多数家庭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进行屋内外、庭院及村寨的清洁、装饰,亦有少数家庭通过查看藏历择良辰吉日进行清洁卫生。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洛桑全家约早上六点就分头忙碌。孩童负责房间及庭院卫生;成人在楼梯上擦拭内外墙灰尘,用糌粑给房梁画许多白点寓意人寿粮丰;用石灰或糌粑等白色粉末在大门或主体外墙上画象征吉祥、幸福、永恒的“”雍宗符号及寓意吉祥如意、佛光普照、粮食丰收的月亮、太阳、星星或青稞麦穗图案。所有家什包括盛水的铜缸及炉灶里外擦拭一新;精美的新卡垫上搭着方形白纱更为华丽;藏式风格浓厚的年画使节日的氛围更浓厚;正屋墙上象征吉祥、昌盛、圆满的“八吉祥徽”(bkra shis rtags brgyad)——宝伞、金鱼、宝瓶、莲花、右旋海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八个吉祥标志用颜料重新临摹一遍,更显栩栩如生;笔者加入洛桑和其弟弟的行列,三四个人合力挂好一年更换一次、垂挂于窗户门楣顶端寓吉祥如意、辞旧迎新的“香布”(sham bu)②。清洁装饰后的整个房屋散发出庄重、喜庆和洁净的怡人因子。“这一切,都表示着主人举家祈愿新一年吉祥如意、日月常转、幸福永恒、人畜兴旺、粮食满仓。”[3]
3.制作祭祀品
祭品——经幡③,更换屋顶经幡乃所有家庭一年最重要的是事,玉曲村的传统是查阅藏历本以择吉日更换经幡。玉曲村的自然地理环境以草地植被为主,较少有树木生长。经幡树枝由在外归家者从贡嘎县城附近村寨购回。据村民讲述,之前外出务工者甚少,每到年末,贡嘎县人驾驶着装满树枝的货车到各村寨往返出售。走村串户时树枝约10元/根,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现在的售价约20-30元/根。洛桑家有新旧两栋房屋,连同祭山神、水神、寺庙等每年约需15根树枝,费用支出颇高。家庭男性成员约于藏历十二月二十八缝制经幡,其中两个人将整块布裁剪为长宽约二十厘米正方形,其他人用针线将方形幡布一张一张地缝于枝桠。经幡幡布颜色顺序有严格讲究,在该村绝大部分人所崇信的藏传佛教中,幡布从上到下的颜色依次为蓝、白、红、绿、黄,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亦有五方佛或五种智慧之意。五色幡顺序外,可在这五色幡布的上端或底部缝制颜色不限、大小不同的幡布,底部多由一张大单色镶边幡布作为经幡主幡。制作经幡前后花费洛桑家六个男性约两天时间。藏传佛教中,经幡随风飘动一下,寓诵经一次,望着摆放于院内随风舞动的经幡树,洛桑一家露出喜悦、虔诚的笑容,等待新年初二更换经幡的神圣时刻来临。
1.辟邪吃“古突”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是藏族人民忙碌又充满特殊意义的一天。孩子出门找寻放置在大门前寓意九尊佛④的九尊石堆上的小白石,男主人将寻回的白石虔诚地置于九尊石堆顶部。
在藏族人观念中,世间有神灵护佑,也有捣乱鬼及带来灾难、疾病的邪晦之物。年前必须将包括邪晦之物在内的鬼赶出家门、撵到地狱。夜幕降临即进行驱邪仪式:女主人给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人分一小团糌粑,领取糌粑团的人从额头至全身揉擦身体每个部位,女主人白宗亦为所有家畜全身擦拭一遍,去除动物身上的不洁晦气。所有人将沾满汗渍、污垢的糌粑团扔进破陶罐里,寓意所有的邪物晦气全已抹去。放于庭院中的两个破陶罐内还装有两三张人民币、碎陶片、氆氇或旧衣物、山羊角、切玛等食物及扎成“X”形的青稞梗(图2)。天全黑下来,需紧闭家门,两个男性长者端着破陶罐,举着点烧的青稞梗迈出家门将陶罐扔至房屋反方向的十字路口。一路高喊着:“各路小鬼,吃穿用所需都已享用,请你们离开!一年邪晦都带走吧!”处理完陶罐返程路上不能开口说话,亦不能回望陶罐,否则邪晦之气会跟回到家。
图2 驱邪的陶罐
结束驱邪仪式,全家人团聚一起。主妇围着锅炉制作“古突”(dgu thug)⑤,于传统家庭,“‘古吐’制作成太阳、月亮、锅、勺、经书、茶杯等不同形状,中间分别包肉、糖、盐巴、辣椒、石子、羊毛、瓦片等九种象征物。”[4]洛桑家女主人白宗在“古突”里包进辣椒、羊毛、盐、西藏本土桃、木炭、豌豆、臭奶渣、人参果九种物品(图3)。刚出锅的“古突”首先敬奉大门前的九尊佛及家神共享佳肴,感谢佛祖保佑。祭祀完毕,全家按长幼次序围坐于卡垫一圈,白宗将“古突”给每人盛一碗,谁吃到包有特殊物品的“古突”必须及时向掌勺的女主人汇报。包裹进的每样物品都与食者的性格命运关联,在藏族人眼中,这是一种节日娱乐,也是一种占卜。吃到辣椒表示此人性格泼辣、性格急躁;羊毛则是性情温顺、腼腆;吃到盐的人平时贪玩、有好吃懒做之嫌,会遭到家人的嘲笑、调戏;而吃到包有本土桃的“古突”之人是当晚最令人羡慕的,桃(kham bu)在藏地有吉祥如意之意,其寓意最好;木炭却寓为手狠心黑,吃到木炭的人会急于否认自己属于此类人;豌豆表示此人圆滑、办事灵活;吃到臭奶渣的人会将当晚吃“古突”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一片笑声中相互调侃,臭奶渣暗示该人常在各个场合偷偷放屁的“臭蛋”;人参果预示此人会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会引来一阵羡慕之声。笔者当晚的“古突”碗中吃到“桃”(kham bu),洛桑一家人围过来表示祝贺、恭喜,祝福笔者新一年会吉祥如意、平安顺利。那瞬间,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百感交集于这些藏族同袍们的善良质朴。
图3 制作“古突”
2.摆放供品
藏历十二月三十摆放供品。由“卡赛”、水果、糖等食物叠加而成的“碟嘎”(sder kha)⑥及用酥油块、砖茶、红颓、苹果、橘子等食品叠加为高约六七十厘米的柱形“碟嘎”(图4),寓意一年步步高升、丰衣足食。紧挨“碟嘎”摆放“卓苏切玛”(gro so phye mar)⑦,两个敞口内斗装满糌粑、小麦,几片酥油块、糖果、及人参果,插上一对酥油花捏制而成的俗称酥油花板的“仔卓”(rtse sgro),寓万物祥和瑞气。羊头(rtse sgro)同年头(lo mgo)谐音,从古至今“藏族人崇拜羊,羊是新年祝福的供品,桌子上往往供上一只用酥油或陶瓷做成的羊头,这些摆设用意是庆祝丰收,祝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2]。玉曲村延续将羊头作为吉祥之物供于新年供桌上。白底的彩塑羊头端放于藏柜上,主人洛桑虔诚地在羊头眉宇、羊角处点上酥油,头顶插一个代表光明、幸福、吉祥并具驱魔避邪功能的日月图案。摆放好供品,请佛祖神灵共享新年佳节。
图4 制作“碟嘎”
3.合家欢庆迎初一
正月初一清晨,笔者跟随女主人白宗在晨光中去村里公用水房背新年第一桶吉祥水。白宗把祭品供在水房平台,抹些酥油在平台上祭祀完水神后方取水回家。藏族民间关于新年初一背水有个美丽的传说:“阎罗法王辛者曲杰当天夜里要攀上高峻的雪峰,喝雪山上的雪狮之奶。一边喝,一边让奶流下川里。狮奶顺着高山陡坡流进江河源头。谁起得最早,舀到了第一桶水,里面就有狮奶,人喝了就健康长寿。”[3]玉曲村没有江河,村民认为公用水房等同于和江河相连,起得最早背到第一桶水的人,意同舀到雪狮甜美的奶汁。
启明星逐渐泛白,男主人洛桑上房顶将香草(该地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由香草替代香柏、桑枝)放进正东方位的大祭祀陶罐里点燃,供奉一些糖果、“卡赛”等食物于陶罐前的平台。桑烟袅袅升起,在香草上撒些糌粑、青稞酒,放开嗓门歌颂神灵功德并祈愿赐予吉祥如意。
家庭成员男女老少互道“洛萨扎西德勒”(lo gsar bkra shis bde legs)意为新年快乐、新年吉祥如意,至供品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点“切玛”里的糌粑向天空撒三下,品尝点糌粑和酥油虔诚地念诵“扎西德勒平松措、阿妈巴主株公康桑、旦度碟哇妥吧秀”(bkra shis bde legs phun sum tshogs/e ma bag u sku khams bzang/gtan tu bde ba thob par shog)意为愿吉祥如意美满、女主人健康长寿、岁岁平安吉利。祭完神灵后用女主人背回的第一桶吉祥水洗漱,洗漱水喂给牲口,人畜共享甘甜圣水。患难与共亦果实共享,是藏族人将牲畜视为家庭成员及民族宽厚善良品质的表现。
洗漱打扮完毕,全家人身着传统民族服饰依长幼顺序围坐于卡垫共进早餐。入住洛桑家的笔者视同为洛桑家成员之一,穿上女主人白宗的藏族传统民族服装端坐于卡垫上,和一家人共迎藏历新年的到来。新年第一顿早餐非常丰盛且顺序严谨,由女主人或长女捧着“切玛”至最长者前,请他品尝“切玛”,老人右手拈些许糌粑向天空撒三下,同时念诵祝福语。后辈轮番敬献洁白哈达、敬奉青稞酒,祝福长者身体健康、吉祥如意。按照长幼依次品尝过“切玛”和青稞酒。结束象征祝福美满幸福的开年仪式后,全家共享人参果饭、“土巴”(thug pa)面食、喝甜茶、互敬青稞酒送祝福,在庭院内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尽情欢跳共享天伦之乐。玉曲村村民有个传统的习俗:大年初一上午不出门、不花钱,亦不相互拜年。一家人聚首欢庆,为全家守住一年财气,初一出门花钱则有一年花钱如流水、财气不旺之嫌。
4.祭祀祈福迎众神
据查藏历本,藏历木马年大年初二是一年之始的第一个星辰吉日,宜祭祀更换经幡。太阳初升,笔者跟随洛桑全家一样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登上屋顶布置祭台并煨桑祭祀更换房顶经幡。男主人洛桑率队将香草放进煨桑炉内点燃,袅袅桑烟沁溢心田,在燃烧的香草上撒些糌粑、青稞酒,酒香随着桑烟敬献给佛祖神灵。洛桑弟弟将一些和着香油的糌粑、“卡塞”供于煨桑炉前的祭祀台,于祭台边沿抹些酥油点并念诵新年祈福语。煨桑仪式结束,扛着新制经幡树枝在袅绕的桑烟中顺时针转动三圈,借助桑烟以并连接人神两界的神圣。经幡顺时针插在屋顶四个角落,每安插一个经幡需煨桑祭祀。经幡更换结束,全家面向煨桑炉按长幼一字站开,长女端上“切玛”,由长者领头每人抓一把糌粑,唱颂扬四方神山圣灵。每赞颂一个圣山神灵都向空中抛洒一次糌粑。最后以“拉索罗”结束颂唱,全家将手中糌粑齐抛向空中,随风飞舞的糌粑在蓝天映衬下使整个祭祀氛围更为圣洁庄严。
正月初三举行村里的集体祭祀,此为藏历新年期间最热闹的一天,村约习俗规定每户至少派三人参加。分别加入祭拜山神、朝拜水神、朝圣寺庙的团体小组。
笔者跟随洛桑的长子参加祭拜山神的小组,祭拜山神的一行人在村内一位长者索朗顿珠的带领下,于早六点身着民族服饰、背上供品一路高歌不断地奔赴距村庄约两公里远的神山。神山上有三个山神祭祀点,首先从山腰处的祭台开始敬奉祭祀。先前抵达山腰者需等其他村民聚集后,由长者索朗顿珠安排分成四五人一组煨桑祭祀。先将经幡枝插于煨桑炉后方,祭祀者面向经幡树、手抓一把青稞一字排开在索朗顿珠的领头下大声诵念新年祈福祝词。颂词结束时将青稞向空中抛撒三下,结束祭拜后迈向第二个及山顶祭台。
约上午九点多,祭山结束陆续返回村委会大院,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齐聚于此喝酒、玩骰子、载歌载舞互话新年。
约晨八点,朝拜水神、寺庙的村民整装出发,祭祀水神和祭拜山神程序雷同。
村民朝拜寺庙组抵达寺庙后,首先从寺庙中央的巨型煨桑炉煨桑朝拜,顺时针祭拜供奉的诸座佛像。转寺庙或转山以收获吉祥、积蓄功德。转山结束后村民在寺庙庭院互享自备的美酒佳肴。众人一起挂经幡竖“塔钦”(dar chen)⑧,竖“塔钦”乃非常隆重的宗教仪式,在藏族人信仰里其关系到一年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与否。因而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将洁白哈达或写满经文的经幡系于“塔钦”上。朝拜完寺庙,一行人爬山登高、喝酒、玩牌、唱歌跳舞人神共娱,约晚七点喝得尽兴的村民才陆续返家。
“人们的献祭是行为,但其文化的动力是象征的和精神上的,祭祀是在信仰的世界里运转的。在这种氛围里,人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神圣和神圣生活的一种隐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神山圣湖插满五彩经幡和风马旗,村民簇拥一起,满怀喜悦地望着祈愿的经幡迎风招展。站在人群中的笔者,抬头仰望桑烟缭绕,如巨型雪花的“隆达”(rlung rta)飞舞于天地间,顿觉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神圣而圣洁的氛围中(图5)。
图5 烟雾缭绕中的风马旗
正月初四至十五,村内及邻村各亲朋间相互拜访吃饭喝酒、玩骰子、对歌、跳锅庄等休闲娱乐活动为节日期间的主要内容。需返岗的务工者、返校的学生等多于正月初十左右启程离家,藏历新年的欢庆活动在这些人员的前后离开中逐渐画上尾声。
四、结语
“我们常称谓的‘传统’,其实可理解为一种‘社会记忆’。它既是一种积淀,也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社会历史结构。”[6]凝聚了藏族传统文化之精华并作为传统民族文化闪亮的一部分,藏历新年的全民参与性使参加者在共同行动中更进一步增加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相同的节日习俗亦在欢乐氛围中分享彼此情谊,有效化解日常生活中的冲突矛盾,其内在精神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当代社会的和谐。
注释:
①“卡塞”(kha zas):一种用酥油、面粉为主要原料,根据个人技艺及爱好制成形似大麻花、长油条及蝴蝶状、椭圆形及耳朵形等诸多形状油炸而成的面食,吃起来香脆可口。有的会在刚出锅的“卡赛”上涂上各色颜料并裹一层白砂糖,形状及口感更佳。在藏族人眼中,“卡赛”的品种及花色常为判断女主人是否勤劳、智慧和热情的标志和象征。
②“香布”(sham bu):乃是藏式建筑的一种特殊装饰,主体颜色为白色,有的配上红绿蓝黄等颜色边沿的五彩绸布垂挂于门窗顶部,一年更换一次。“香布”的颜色庄重且鲜艳夺目,风动其飘然撩起,整个建筑显得更加灵动。按照藏族的传统信仰,“香布”具有祈求如意意、吉祥和除旧迎新的寓意。
③经幡(dar lcaog):一种用麻纱、棉布、丝绸等材质制成的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的方形彩旗。五色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大地,其色序不能错乱,藏传佛教又赋予五色为五方佛及五种智慧之意。经幡的大小及图案不尽相同,大的约有3-5米长、60厘米宽,上印佛经或鸟兽图案,颜色多数或红或白,主要侧挂于广场或寺庙前的经幡杆上;小经幡主要是五色方形经幡,同样面印佛经或鸟兽图案,穿在一根长绳上,横挂于山神的主山口;插在房顶上的经幡多为星火无字幡,上面由五色幡布条和下端一块单色镶边的主幡组成。因经幡在风力下随风飘动的又被称作风幡。
④九尊佛:大日如来、东方之宝幢如来、南方之开敷华王如来、北方之鼓音如来、西方之无量寿如来、东南方之普贤菩萨、东北方之观自在菩萨、西南方之妙吉祥童子、西北方之慈氏菩萨。
⑤“古突”(dgu thug):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藏族人吃“土巴”(thug pa)的专用名称。“古”(dgu)是数字九,“突”(thug)是汤面食品的总称,主要由青稞粉或小麦粉和水揉捏后包裹些寓意不同的如羊毛、辣椒、盐等象征物的面疙瘩,乃“土巴”(thug pa)的缩写。
⑥“碟嘎”(sder kha):主要由“卡赛”、水果、糖等各种食物有序垒成的神佛供品。
⑦“卓苏切玛”(gro so phye mar):简称“切玛”。制作精美的木质五谷斗内分别盛装糌粑和小麦颗粒成金字塔形,上插酥油花板和彩色青稞穗等,具有吉祥如意、年节快乐和五谷丰登之寓意,是藏历新年必不可少的供品之一。
⑧“塔钦”(dar chen):巨型经杆称为“塔钦”,佛的经旗杆,一根长约10米的木头上缠绕着僧俗各色人等献给佛祖的印有经文的经幡、各色哈达等最为贵重的祀礼,竖立寺庙庭院或门前,挂新经幡时不能取下旧经幡,直接挂于旧经幡上面,新旧经幡的福德一起收到佛祖神灵的护佑。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34.
[2]张鹰.节庆礼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0-91.
[3]尕藏才旦,格桑本.雪域气息的节日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22,26.
[4]杨辉麟.西藏的民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303.
[5]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262-263.
[6]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