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章
严重创伤患者死亡存在“三个高峰”,使“创伤是时间依赖性疾病”这一理念被大家所接受[4-5]。在灾害重伤员救治时,必须认清急救效果与时间的关系。理想的时间与效果关系体现在灾害多发伤急救的某一“时间窗”内,通过采取相应措施,达到最佳效果[6]。可用公式表示,“E”即“Effect”,代表多发伤急救的效果;“M”即“Measure”,表示所采取的救治措施;“T”即“Time”,表示救治时间。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在灾害多发伤救治中,单位时间内采取的措施(M)越多,急救时间(T)越短,救治效果(M)会更好,反之则较差。当然,前提是采取的救治措施(M)是正确和准确的。无论是平时创伤救治还是灾害救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救治效果,缩短创伤救治链中各环节的处置或停留时间,加快严重创伤的处理速度。我院创伤中心从10年前开始,对包括平时多发伤在内的严重创伤院前、院内急救,进行各环节指标考评及质量管理,将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纳入相关科室的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1,7]。
灾害多发伤急救的“时间窗”尚无统一的定量标准,需根据各救治单位具体情况,从空间与时间上加以界定。但急救的时间应由越快越好的定性过程向精准的定量过程发展。发达国家从受伤呼叫急救车到急救人员赶到现场,需要5~10 min,而在我国,城市在10 min以上,乡镇更长,在院内通过的时间≥30 min,这对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极为不利,在灾害救援时这个时间会更长[8]。尽管如此,灾害多发伤的急救是与时间赛跑,一些救治的时间要求理念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如创伤急救“黄金1 h”、“黄金30 min”、“白金10 min”、“零通过时间”等等。
1.“黄金1 h” :“黄金1 h”指受伤后开始,呼唤“120”急救车、急救车赶至现场、转运患者、院内急诊室急救、最后到手术室进行确定性治疗这段时间[9]。他是以伤后在院前、院内抢救的连续性为基础,针对严重创伤死亡的第二个高峰,是提高平时和灾害救援时救治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的最佳时间窗。即使用基本急救技术对患者进行现场急救和紧急救治。笔者前瞻性研究了2012年至2016年204例进入“严重创伤救治绿色通道”的严重创伤(包括多发伤)患者,结果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在1 h以上。虽然我们设定了多项质量管理指标,使各环节通过时间逐年有较大幅度的缩短,但从入院至确定性治疗的时间仍徘徊在60 min左右,在主、客观上难以保证患者在伤后“黄金1 h”内得到确定性治疗[3]。目前,国内尚无关于多发伤患者在伤后1 h内得到确定性治疗的大宗文献报道。因此,我国整体的创伤救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需努力缩短各环节的时间。
2.“黄金30 min” :针对多发伤患者休克发生率高达50%以上的特点,有人提出应在伤后“黄金30 min”内进行快速休克复苏,在30 min内使组织液回输,维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10]。这一理念强调多发伤急救时要进行及时、正确的液体复苏,以保证随后进行确定性救命手术的安全。近年来,随着休克合理复苏理念和策略的进展,多数学者认为,多发伤患者非控制性出血时,早期大量快速液体复苏可增加血液丢失,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减少组织氧供,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引起血栓易位[11]。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限制/低压复苏非控制性出血休克的效果优于积极/正压复苏[11]。笔者[12]建议若无颅脑损伤,收缩压可控制在≤90 mmHg(1 mmHg=0.133 kPa),若有颅脑损伤,为保证脑组织有足够血液灌流,收缩压应控制在100 mmHg以上。以腹部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休克复苏实践中,笔者观察了41例休克复苏患者,在患者得到确定性手术止血前的半小时内,复苏液体量的选择以患者血压为参考,将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70~90 mmHg是安全的。
3.“白金10 min” :严重创伤死亡的40%发生在现场或伤后30 min内,如能在伤后10 min内得到初步的处置,伤员的预后可能会更好,基于这个时间理念,提出急救“白金10 min”概念,急救“白金10 min”是指伤后即刻至伤后10 min内,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急救[13]。这是患者自己或普通市民参与的、以自救互救为目标,提出的群体普及的时间概念[14]。目前,在国家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中,越来越重视灾害多发伤的的现场公众急救,即“第一目击者”急救。有证据表明,训练有素的“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实施基本的生命支持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15]。目前,我国已将“第一目击”急救者的培训常态化,并成为创伤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6]。
4.“零通过时间” :平时多发伤的急救,要想在 “黄金1 h”、“黄金30 min”、“白金10 min”内进行是非常困难的。但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急救“时间窗”的概念是能够改变的。有学者基于具体伤病的抢救时效,提出了创伤救治的“零通过时间”概念[3,17]。即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没有具体明确的时间段,仅仅是指当个体伤员在院前或院内急救过程中,在各个救治环节内采取一切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急救、伤情评估、术前准备、术前检查等,并没有进行徒劳的检查与处置,在各环节救治人员可以接受的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治疗。通过早期及时、正确的处置,救治“时间窗”可能被适当延长,不会影响多发伤救治的成功率。
1.个体急救时效性:多发伤急救的个体时效性是指对单个伤员救治时,在最短的时间内,经过采取相应有效的急救措施,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救治效果[18]。在具体患者救治时,不同部位、不同的伤情,有不同的急救时间窗,要求医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最佳的处置方案和措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个体急救的时效性对规范现代创伤救治具有重要意义,是多发伤个体患者急救的基本要求,尽管存在个体伤情及创伤反应的差异化、医疗资源和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达到最好的急救效果。
2.群体急救时效性:群体时效性是指在灾害救援中批量患者救治时,采取高效、正确的分类进行快速伤情评估,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最佳治疗措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19]。在对批量患者具体实施时效救治时,先要找出最危重患者,分清多个危重患者处理的优先顺序和转送次序,针对不同患者在最佳抢救时间窗内进行的救治,避免和减少时间延迟和漏误诊率。只有在最佳时间窗内以群体时效性为前提,个体救治达到最佳化,才能真正提高救治效率,做到医疗与患者同在。
多发伤急救的最佳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救治效果。具体而言,可控制的出血、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应该在急救“白金10 min”内完成;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应该在伤后30 min内得到合理复苏;胸、腹、盆腔的内脏损伤出血、严重颅脑伤应该在“黄金1 h”内行确定性救命手术。要达到这一理想的目标,必须从质量管理和技术层面上,做好多发伤的急救工作,前者主要是要优化急救流程,后者体现的是救治技术。
1.管理要求:多发伤的急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救治环节和多学科多专业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指挥、协调、沟通。目前,国内尚无成熟和统一的创伤质量管理标准,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结合自身特点,初步形成了创伤质量评估体系[20]。具体内容:(1)建立创伤急救平台:在专门收治创伤患者的急救单元(创伤科)基础上,成立由急诊科、创伤科、ICU、康复科等为核心组成的救治机构(创伤医院),影像诊断科、检验科、输血科、麻醉科手术室有限参与,并在医疗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制定相关科室的制度和规范。(2)建立总协调人制度:具有丰富的创伤救治经验和组织、指挥、协调能力。(3)优化急救流程:从管理上规范创伤救治链上各环节的工作内容,明确规定时限要求、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提出最长通过时间限定要求。(4)建立创伤急救通讯联系:通过电话、建立创伤急救微信群等方式,将危重、疑难多发伤患者的病历资料、相关检查的结果及影像资料,在第一时间内电话通知相关人员,并在微信群中公布,大家可以在微信群内发表看法、处理意见,总结分析。(5)定期总结评价:创伤医院内部每季度,全院范围内每年举行严重创伤救治质量分析会,对特殊病例特别是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总结,拟定下一阶段的目标或计划。
2.技术保证:从技术层面上,多发伤急救需遵循“救命第一、功能第二、损害控制”的原则,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策略是多发伤急救时效性的最好体现和保证,时效救治应贯穿于多发伤的院前、院内各救治环节中。伤情的复杂性和伤后极端病理生理状态如“死亡三角”等,都决定了多发伤的急救并非经过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努力救治就能完成,而需要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通力协作与配合,甚至需要分阶段、分级实施,那些妄想经一次手术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是不可取和不可能的[21]。因此,DCS策略体现了多发伤急救中的紧急救命、生命功能支持和分期手术内涵。在院前急救时,使用六大救治技术,快速简单有效地止血,保持伤员的生命稳定,迅速转运;在急诊室,快速评估、快速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在手术中,根据患者病情,结合术者经验,灵活进行救命性处理,如紧急控制出血与污染,快速关闭胸、腹腔,快速进行骨盆外固定支架等;在ICU,重点维护重要脏器功能,预防或处置“危险三角”,分期分批有计划实施确定性手术。从院前到院内各个救治单元采取这些治疗措施,均是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体现。
总之,在灾害救援中,应遵循“快速、准确、正确、有效”的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多发伤伤员进行急救、伤情评估、术前准备、术前检查等,达到最佳的救治效果;多发伤急救的时间理念,已由越快越好的定性过程发展到精确的定量过程;分清个体伤员救治的时效性及批量伤员救治的群体时效性,对决定多发伤急救的优先顺序,意义重大;要保证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流程、处理策略。
1 张连阳.加强严重多发伤院内早期救治的质量控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8,2(12):1321-1325.
2 都定元.加强卫生应急与急救能力建设努力发挥急救先锋作用[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1):12-14.
3 姚元章,孙士锦,谭浩,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时效性探讨[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2):103-105.
4 Giannakopoulos GF,Kolodzinskyi MN,Christiaans HM,et al.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ave lives:outcome in a cohort of 1073 polytraumatized patients[J].Eur J Emerg Med.2013,20(2):79-85.
5 Murdock D.Trauma:when there’s no time to count[J].AORN J.2008,87(2):322-328.
6 何忠杰.急救白金10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日的创建及科普实践[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1):8-11.
7 姚元章,孙士锦,谭浩,等.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探讨(附284例报告) [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12):1404-1406.
8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专家建议[J].中华外科杂志,2015,53(8):571-573.
9 Russo A.Negative and positive prognostic factors in polytrauma,especially referring to “golden hour”[J].Ann Ital Chir,2009,80(5):337-349.
10 Wyen H1,Lefering R,Maegele M,et al.The golden hour of shock - how time is running out:prehospital time intervals in Germany--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15,103 patients from the Trauma Register DGU(R) [J].Emerg Med J,2013,30(12):1048-1055.
11 李幼生.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研究新进展[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2):131-134.
12 姚元章.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早期诊治中的几个问题[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4):381-384.
13 Zarei MR,Yarandi KK,Rasouli MR,et al.Modern concepts of transport in multiple trauma:a narrative review[J].Chin J Traumatol,2013,16(3):169-175.
14 Murad MK,Issa DB,Mustafa FM,et al.Prehospital trauma system reduces mortality in severe trauma:a controlled study of road traffic casualties in Iraq[J].Prehosp Disaster Med,2012,27(1):36-41.
15 韩文斌,宁华,牛江平,等.PDCA循环下多模式培训对提升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技能的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1):94-96.
16 周燕玲.第一目击者院外急救培训的现实意义[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3):265.
17 尹刚,李容飞,刘海恩,等.严重创伤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5,17(2):117-119.
18 Smith A,Ouellet JF,Niven D,et al.Timeliness in obtaining emergent percutaneous procedures in severely injured patients:how long is too long and should we create quality assurance guidelines?[J] Can J Surg,2013,56(6):E154-157.
19 王正国.大批量伤员的紧急救治[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5,10(3):1-3.
20 程晓斌,赵先柱,张连阳,等.多发伤院内紧急救治规范探讨[J].创伤外科杂志,2010,12(1):4-7.
21 姚元章,张连阳,黄显凯.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中的损害控制外科[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