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谢平 沈录峰
2008年新年前后的一场波及全国的高强度、大面积、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公众认识了这一灾种[1]。无论是身处灾区还是远在灾区之外的人们,对那场灾害造成的影响应该记忆尤存。因为灾害对交通、电力、通讯等的严重影响远远超出了受灾地域,医务人员更是体验到紧急医学救援的艰难,对灾时的卫生应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笔者有幸作为主要起草者参与了原卫生部应急办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相关卫生应急规范的讨论稿起草和研讨工作,现将其中涉及紧急医学救援的内容整理成文,以供读者参考。
1.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形成及危害:低温雨雪冰冻是一种极端气候现象,常表现为灾区气温明显低于历史同期水平,且持续时间较长。低温雨雪冰冻将使路面覆冰,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陷入停顿;冻雨及雨雪落在屋顶以及各种裸露的户外公共设施上,可使之因冰雪堆积、承载过重而倒塌;当冻雨及雨雪附在输电铁塔和输电线路上结冰时,电线因负载超过设计标准而拉断;低温雨雪冰冻还可使水管爆裂,供水中断。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损坏将产生商业供应链中断,学校、银行等公共服务行业和工厂商店等生产经营企业被迫停课、停工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的主要卫生问题: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容易引起道路大面积结冰,导致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交通延误、中断甚至引发连锁性交通事故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旅客意外伤害或被困滞留在灾区内外的公路、火车站、机场等地。滞留人员饥寒交迫、精神焦虑,加之滞留地天气寒冷、生活条件简陋,滞留人群密集,极易诱发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发生食物中毒、冻伤、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和旅途精神疾患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3]。拥挤的滞留点和拥堵的道路也使得对伤病员的救治和转运难以及时有效地展开。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还可导致灾区内骨折及冻伤病人急增,也可导致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和病死率上升,老人、儿童和其他脆弱群体更是首当其冲。因此灾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的紧急医疗救援、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心理援助及卫生防疫等医疗卫生工作的需求和难度均较平时明显增大。
而受灾后灾区内的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救治机构尤其是基层卫生机构自身也受灾,发生房屋倒塌、物资损毁、水电停供、设备瘫痪、通讯中断、信息闭塞、补给延滞、季节血荒、道路滑堵、救护受阻、伤病突袭、临战减员等状况,导致医疗救治能力和效率均大幅下降。因而灾时卫生力量严重不足。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前,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种类医疗机构要作好预案,防患未然。灾情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灾区、滞留区的紧急医疗救援、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心理援助等工作[4-6]。
1.人员队伍安排调派:医疗机构平时要针对雨雪冰冻灾害特点进行人员培训和防灾救灾演练。灾害发生后要加强一线人员配置,在灾区的滞留人员安置点设立临时医疗服务点或派出巡回医疗服务队,实行24 h值班制,为因灾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和公路、铁路、航道的人员以及抢险救灾工作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7]。
临时医疗点一般在2 000人以上临时安置点和滞留区设置,医务人员按照1∶1000配备;巡回医疗实行全覆盖和划区包干,巡回医疗队配备2~3人,负责未设临时医疗点区域的巡回医疗服务。
2.医药物资保障:医疗救缓机构应在常规贮备各种急救物资的前提下,针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点,进行防寒保暖防滑等物资的贮备,并做好备用电源的设备采购和维护,预防水管冻裂和水龙头冻结等工作。医疗救缓机构必须配备具备防滑性能的救护车辆,确保在第一时间能出车、救治和转运,并能够提供御寒防冻的衣被和设备。还应针对装运有毒有害物品车辆所发生的交通事故,为救护人员配备必需的防护装备[8-10]。
3.信息报告:医疗救援机构应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信息报告工作。应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收集、统计、汇总等工作,按要求时限和程序向卫生行政部门报送相关信息。主要报告内容如下:
伤病员救治情况——包括伤病员人数,年龄、职业、性别,轻、重、危重伤病员人数,收治医院分布,手术人数,院内死亡,治愈人数,康复等情况。
卫生机构受灾情况——包括受灾总数,房屋受灾、医疗人员伤亡、设备损毁等情况。
4.医疗机构的医疗救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加强门诊、急诊管理,规范预检分诊工作,及时开辟急救绿色通道,保证急救绿色通道畅通;要根据疫情做好发热门诊的分诊工作,一线接诊医生要特别注意易发传染病的识别和及时报告。要合理调配医务人员和床位以及特殊医疗抢救物资,加强急诊科、骨伤科、呼吸科、心脑血管科等灾期患者较多科室的力量,保证足够的床位收治因灾受伤、致病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应做好医疗机构室内外地面除湿防滑和扫雪除冰等预防跌倒的工作,以减少员工和就医人员的次生伤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医疗机构应主动上门,积极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保证社区和农村居民有病得到及时防治;做好孕产妇、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11]。
5.滞留人员安置点的医疗救缓:临时医疗服务点及巡回医疗组既要及时处理安置点人员因低温雨雪冰冻导致的各种伤病,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咨询;也要协助做好室内通风、消毒等感染控制工作。
6.突发事故的医疗救援:人员应掌握现场急救的基本技术,争取在现场开展切实可行的复温、CPR、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操作。
各地急救中心和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派往伤害现场的医务重症伤病员按照就近、就急的原则,根据医疗机构救治能力选定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作为接收医院;其他伤病员按照尽量分散和专科专病的原则选定接收医院。事发地医疗机构不能满足需求时,应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增援。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筹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分流接治伤病员,在伤病员病情允许时,按照优先原则组织转运,在特殊地理环境情况下可采取空中转运[12-13]。
转运过程中做好以下工作:对已检伤分类待转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病人,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确保治疗持续进行;转动的同时要向现场指挥部或所转往医院及时通报伤病员情况,以便接诊医院能够针对伤情做好相关抢救救治等准备工作;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7.采供血保障:采血量骤减、用血量增加,临床供血极为困难时,采供血机构及时响应“采供血应急预案”。通过宣传媒体公示血液需求紧急情况,动员市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动员用血患者的亲友互助献血,必要时采取限制用血措施。保持与临床的联系,做好计划用血,延期、择期手术,确保临床抢救用血。
8.康复: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于提高伤病员的整体救治水平,预防和减轻残疾,促使伤病员早日回归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伤病员的具体情况开展康复治疗。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灾情组织健康宣教与心理援助小组开展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同时利用大众媒体开展风险沟通,消除民众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向人群滞留场所派出心理干预人员,对滞留人员进行心理疏导[14]。
低温雨雪冰冻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开展冻伤、心、脑血管疾病、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以及冬春季常见传染病等知识、旅途精神障碍、骨折等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健康教育机构应及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新闻媒体,并深入灾区临时安置点、民众滞留区、车站、码头、机场等场所,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科学防范伤害事件和自我防护的能力。
1.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灾情快速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在经过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组成以精神卫生工作者为主,现场医护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为辅,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经验者优先。在现场开始工作前要对所有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简短培训。
2.心理危机干预对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民众出行困难,有大量人员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和公路,因此,这些人员是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重点人群,也是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对象,尤其是孕产妇、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消除他们的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是心理干预工作的重点。对于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公安干警、车站工作人员等也是心理干预不可忽视的人群。
3.心理危机干预的内容:(1)常规心理疏导:对于因为交通不畅而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和公路的民众,应该加强心理安抚、解释、劝慰。同时,应用现场媒体及时播报天气和交通出行信息,根据人群特点及当地文化因地制宜的安排一些娱乐项目,或现场媒体播放娱乐节目,以缓解民众紧张、焦虑和恐慌等情绪[15]。这部分主要与宣传教育相结合。(2) 心理危机干预:对于部分存在情绪激动、冲动行为的民众,应及时综合应用各项干预技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及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同时,要积极了解滞留人群的心理状况,发现可能出现的紧急群体性心理事件苗头,及时向上级报告并提供解决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到,由于气象条件变化以及滞留区人多拥挤,一些适应能力差的乘客就会吃不好,睡不好,精神紧张,缺水缺氧,并最终导致身体新陈代谢失调,大脑功能紊乱,引发精神障碍。比较常见的是短暂性精神障碍,主要症状包括意识模糊、定向障碍、出现妄想症、怀疑周围人对己不利、行为失控等,遇到这种情况以及出现其他精神疾病的发作,都应因由精神科专业人员来处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落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所需经费。要建立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物资(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生活用品、生活保障装备、通讯办公装备、医疗急救装备、防疫装备、现场其他必备物品)分级储备目录,健全储备、补充、调用机制,做好动态管理,确保灾害发生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所需。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本单位的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和管理工作,根据本地区历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情况,做好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维护卫生应急救援设备和设施,确保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科学评估本单位抵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并对可能出现的因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导致水、电、气、药品等供应中断而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卫生需求尤其是一些特殊病种救治需求急增,而卫生应急能力却突遭重创,应急救援难度也同时剧增。唯有未雨绸缪,灾前制订应急预案和工作指南等规范,做好人员培训和物资贮备,灾时照章行事,方可临危不乱,迅速有效做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安全。
1 王遵亚,张强,陈峪,等.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气候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2):63-67.
2 Haines A,Kovats RS,Campbell-Lendrum D,et al.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impacts,vulnerability,and mitigation[J].Lancet,2006,367(9528):2101-2109.
3 Medina-Ramón M,Schwartz J.Temperature,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mortality:a study of acclimatization and effect modification in 50 United States cities[J].Occup Environ Med,2007,64(12):827-833.
4 唐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公共关系应对策略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741-4742.
5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编辑部委员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部分急救流程[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1):52-63.
6 李少波,范彦军,徐勇,等.急救中心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4):285-286.
7 毕文婕,许德江,刘普涛,等.路地联防联控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指标的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16,22(9):663-666.
8 吕孙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3):73-74.
9 董谢平,沈录峰,张遂辉,等.江西省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卫生应急装备配置方案研究[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5):324-327.
10 刘芳,赵建,赵瑾,等.美国国家应急药物战略储备的发展历史及其运行管理[J].军事医学,2014,11(38):904-907.
11 曹东林,田军章,李观明,等.日本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理念[J].现代医院,2013,13(3):137-140.
12 秦伟毅,唐邵辉,李双明,等.“5·6”广州火车站恐怖暴力袭击案伤员的救治体会[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1):39-41.
13 江桂华,田军章,叶泽兵,等.德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理念和做法[J].现代医院,2013,13(2):141-143.
14 廖浩磊,吴梓芳,孙志辉,等.面对突发性生物灾害所致心理休克期的群体应急对策[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2):135-137.
15 刘宁,梁斯琪.人群拥挤踩踏风险预测与事故防范探讨[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6,2(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