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雄伟 谭杜勋 刘宗元 肖美芳 吴志贵
河豚鱼,又名气泡鱼、鸡泡鱼、辣头鱼、小玉鱼、沙龟等。河豚鱼的有毒成分主要是河豚毒素(TTX)及河豚酸,其毒性比氰化物还要高1 250多倍,0.5 mg即可致死。TTX主要阻碍神经传导,致使神经呈麻痹状态,先感觉神经,后运动神经,重者脑干麻痹,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如不积极救治则致死亡。现将2015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河豚鱼中毒患者分析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9岁,身高180 cm,体重85 kg,“120”急救医师描述,患者无吸毒嗜好,有睡眠障碍病史,平素体健,家属否认其精神疾病病史。2015年12月1日约18:00,被发现倒在家中,当时意识丧失、无脉搏、无呼吸、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全身发绀、小便失禁。“120”急救医师考虑中毒导致心跳呼吸骤停,但事发现场找不到导致残余的毒物及药瓶。立即予心肺复苏、肾上腺素药物复苏、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复苏成功后转至当地医院继续给予清水洗胃、甘露醇利尿、阿拓莫兰护肝、纳洛酮促醒、多巴胺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支持对症处理。但由于当地医院条件有限,故紧急转至本院继续治疗。
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8.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92.1%,中性粒细胞计数16.72×109/L ,心电图可见房室传导阻滞。肝功能正常。
治疗方法:(1)院前按2015版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心肺复苏流程进行心肺复苏并建立高级气道。(2)急诊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大量补液,甘露醇利尿,奥美拉唑抑酸,甲强龙早期激素治疗、保护胃黏膜,易善复加阿拓莫兰护肝等。(3)早期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6加复方氨基酸,先后使用多巴胺、磷酸肌酸钠、脑肌苷肽、易善复、阿拓莫兰、甘露醇(百特)、醒脑静以及物理降温等,全方位兼顾复苏后心、脑、肾、肝多脏器功能维护以及稳定内环境。(4)大剂量纳洛酮联合654-2使用。(5)机械通气辅助呼吸。(6)急诊血液灌流治疗。(7)经验性使用抗菌素。
治疗后9 h,患者出现言语吩咐睁眼,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GCS评分为7分。治疗后11 h,患者出现自主睁眼、对疼痛刺激出现定位反应,因患者处于气管插管中,无法通过言语表达,急诊科通过简单图片、文字、声音示意,患者用眨眼表示“是、否”,通过测试,患者对声音、文字、图片、时间、空间等认知均无误,但肢体力量仍未恢复至3级水平,无法自主通过文字、图形描述发病经过。治疗后18 h后患者恢复双上肢肌力达4+级,双下肢肌力达3+级,给予尝试脱机10 min,患者举手示意呼吸费力,查看呼吸机提示触发灵敏度仍在较低水平,考虑呼吸肌群乏力或麻痹,继续给予辅助呼吸。此时药物中毒的初步诊断与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恢复程度不太相符,故向患者继续询问病史,患者手写告知误食河豚鱼1碗约200 g,最终诊断基本明确。但由于河豚鱼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建议给予继续以血液灌流为主、内科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案治疗。住院第7天患者肢体肌力基本恢复4+级,触发灵敏度上升至正常水平,脱离呼吸机并留气管插管,观察24 h血氧饱和度变化。住院第8天,经过24 h观察,患者血压饱和度维持在92%~100%,患者无特殊不适,给予拔管。患者拔管后能正常对答,GCS评分15分。尔后对症处理支持治疗7 d,经复查生化、及脑电图、心电图等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病情平稳出院,住院天数为15 d。
河豚鱼肉质鲜美,一向为沿海居住的人群所喜爱,然而河豚鱼的内脏、卵巢、血液、鱼皮、鱼头等部位均含剧毒,加工处理不当或误食后常可致死。TTX为一种氨基全氢喹唑啉化合物,分子式为C11H17O8N3,分子量为319Da,是一种小分子非蛋白性质的神经毒素,毒性强烈。毒素起源于生物体本身还是寄生物尚有争议,体内毒素的积累和分布因不同季节和部位而异。河豚在生殖季节毒性大,且雌性大于雄性,而在不同部位中,卵巢>脾脏>肝脏>血液>眼睛>鳃耙>皮肤>精巢。一般肌肉中不含有河豚毒素,但河豚死后内脏中的毒素可渗入肌肉,此时鱼肉也含有少量毒素。提取毒素的主要原料为卵巢和肝脏[1]。河豚毒素化学性质和热性质均很稳定,盐腌或日晒等一般烹调手段均不能使其破坏,只有在高温加热30 min以上或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被分解。220℃加热20~60 min可使毒素全部破坏。中毒潜伏期很短,短至10~30 min,长至3~6 h发病,发病急,如果抢救不及时,中毒后最快10 min内死亡,最迟4~6 h死亡[2-3]。
TTX除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引起局部刺激症状外,一旦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后,能迅速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发生麻痹,继而使各随意肌的运动神经麻痹;毒量增大时会毒及迷走神经,影响呼吸,造成脉搏迟缓;严重时体温和血压下降,最后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而迅速死亡。TTX可选择性地抑制可兴奋膜的电压,阻碍钠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使神经肌肉丧失兴奋性[4]。 河豚鱼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1)消化系统症状:食后不久即开始有恶心、呕吐、口渴,腹痛或腹泻,大便有时带血;(2)神经系统症状:开始有口唇、舌尖、指端麻木,眼睑下垂,四肢乏力,继而四肢肌肉麻痹,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甚至瘫痪,或有排尿困难;(3)严重者会出现血压、体温下降,言语、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急促、浅快而不规则,瞳孔先缩小后放大,昏睡,昏迷,最终因呼吸麻痹、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福田氏按临床表现分为四度:I度,感觉麻痹(口唇及口周、舌尖),恶心呕吐。Ⅱ度,感觉迟钝(皮肤知觉、本体感消失),共济失调,味觉消失,腱反射正常。Ⅲ度,运动障碍(骨骼肌麻痹),言语障碍(声带麻痹),咽下困难,青紫,血压下降,意识尚清楚。Ⅳ度,意识不清,血压明显下降,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国内杨国栋则将之分为轻、中、重三度。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常规和肝功能一般正常,心电图可见房室传导阻滞[5]。
1982年,美国植物学家韦德-戴维斯发现,在药物中使用含有从河豚提取的毒素粉末,整个过程中毒者大脑能完全保持清醒,如果能挺过24 h,他们就会很快恢复正常,且不会出现并发症。这是由于河豚毒素的特殊结构使其像塞子一样,凝固在神经轴突的钠离子通道的入口处,阻碍钠离子透过细胞膜传导神经的冲动,从而关闭神经系统。由于河豚毒素不能越过大脑中血液细胞的屏障,因此受害者就会处于大脑清醒的无助状态之中。几小时或几天过后,当河豚毒素最终开放钠离子通道时大多数受害者已经死亡[6]。 因此早期给予有效的生命支持是河豚鱼中毒救治的有力保障。
按目前我国权威的《实用内科学》第14版中提到的河豚毒素中毒的抢救措施主要有“早期可用1%硫酸铜100 ml口服或阿朴吗啡5~6 mg皮下注射(呼吸中枢衰竭者禁用)催吐,并以1:5000高锰酸钾或0.5%药用碳洗胃,再口服硫酸镁15~30g导泻。同时给予补液、利尿以促使河豚毒素排出体外。可加用L-半胱氨酸50~100 mg/d,加入补液中静脉点滴。肌肉麻痹者可用士的宁2~3 mg肌内或皮下注射,3次/d。重症患者则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呼吸衰竭、休克、心搏骤停参照有关章节进行抢救。病情特重的患者可予以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治疗。”提示目前河豚鱼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尚未建立规范化抢救程序,仅靠对症处理。目前缺乏可信度高而检测便捷的河豚中毒的检验方法,这对于类似本例病史不清且昏迷的患者是极大不利的。同时也造成院前急救及院内救治时,能否准确地对此类重症患者提出正确诊断提高了难度。由于无便捷高效的检测手段,这将会把基层医护人员及类似本例患者推入了诊治困难的处境。
通过本例重症患者的救治,笔者认识到:(1)超早期的心肺复苏、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是成功救治河豚鱼中毒的基础,所以在24 h内强而有力的内科综合治疗是关键中的关键;(2)不管福田氏分度高低,尽早清除毒物、毒库仍是后续救治的重大任务。其中急诊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治疗对缩短重症患者的病程、清除毒库、改善患者预后有重大意义,如无特殊禁忌症,能尽早执行就尽早执行;(3)强大的内科综合治疗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强大后盾。对于大剂量纳洛酮及大剂量维生素B6联合复方氨基酸、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提高患者对毒素耐受能力、保护肝脏、减轻复苏后大脑水肿、促进神志恢复有积极意义;(4)由于河豚毒素的特点及其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继续深入探讨更便捷高效的河豚毒素检验方法、检验试剂具有迫切性;(5)根据TTX独特的毒理机制,也许是新药物研发的突破点,TTX具有巨大的科研潜力和经济价值。
1 Hwang DF.Research on marine toxins in taiwan[J].Toxin Rev,2003,22(4):663 - 678.
2 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40-241.
3 杜晋.河豚毒素的药理[J].中国海洋药物,1998,(1-2):49-50.
4 Venkatesh B,Lu SQ,Dandona N,et al.Genetic basis of tetrodotoxin resistance in pufferfishes[J].Curr Biol,2005,15(22):2069-2072.
5 李娜.河豚鱼中毒15例的救治体会[J].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 2073-2074.
6 Nagashima Y,Yamamoto K,Shimakura K,et al.A tetrodotoxin-binding protein in the hemolymph of shore crabHemigrapsus sanguineus: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J].Toxicon,2002,40(6):75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