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春艳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则是记叙文的写作。要想写一篇好的记叙文,立意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如何立意,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升。
关键词:作文教学 记叙文 立意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172
初中生写记叙文,立意是难点。我们教者该如何指导学生提炼立意呢?
一、突显立意的意义
要让学生明白,写文章,都是让人看的,都是要表达一种思想意图。因此,首先必须有意思。而且,意思的好坏、深浅,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和高下。这“意思”,也就是我们今人常说的“中心”,或者叫“主题”“主旨”。古人称为“意”,或者叫“主脑”。
文章提炼“意思”的过程,就叫“立意”。对于立意的重要性,先贤有很多精深的论述,譬如“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二、指导立意的路径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看到的某个东西,想起某个场景,经历某个世事,总会在情感上激荡起涟漪,有时是小的波纹,有时是大的波涛,有时还是一浪接着一浪。我们有些学生爱以“喜怒哀乐”或者“酸甜苦辣”概之。其实,情感这东西,最复杂,最微妙,很难用几个词说清楚、道明白。这也为立意的丰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有时,对有些人事、经历,我们不仅在情感上品咂,还要进一步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个跟那个到底有哪些差别……这些思考凝结起来,就是思想,就是生活的哲理。记叙文立意,如果能越过“情”,上升到“理”,一般地说,是立意水平提升的标志。由此可见,记叙文立意,不外情与理两种路径。
三、示范立意的方法
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做教练,只是指指点点,有时还要亲自下水,结合实例,教给学生具体的立意思路和方法。这样的“下水”示范,最好能贴近学生生活,贴近他们的心理状态,同时又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如此几个来回,就容易破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明白立意并非高难度系数动作,不过是“仔细品咂一下”“哲理升华一下”。
譬如,我就曾经以命题“游戏”为例,跟学生示范过如何立意。我复印了一位学生的成作《童年游戏的回忆》,主体部分回忆了“老鹰捉小鸡”“折纸飞机”等童年游戏,内容较丰富,情感也真挚,描写算细致,但结尾是这么写的:“啊,童年真有趣啊,游戏真好玩啊!”应该说这个结尾从正确性的角度没什么问题。但从立意水平看,则显得比较幼稚,还停留在小学生层次。
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玩过的游戏,仔细品咂情感的滋味,除了甜蜜,还有欣慰(自己毕竟有一个完整的童年),还有无奈(童年毕竟已经离你远去了),还有怅惘(所以,会看着那些玩得神乎其神的小孩发呆)……仔细咀嚼,这情感可丰富了,滋味可多了。哪里是一个简单的“好玩”“有趣”能概括的呢?
如果你回忆起童年的游戏,觉得快乐,快乐里又有一些无奈,可以在结尾这么立意“点睛”:“肖复兴说过:‘怀旧是一张网,企图打捞着失去的岁月。是的,我每次想起这些童年的游戏,都会不由得微笑起来,笑那时的天真,笑再也回不去的无奈。”
当然,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童年记忆有别,回想起来,情感的滋味也各是各的味吧。如果你品尝到的除了快乐,还有怅惘,你可以这么“点睛”:“村庄远了,童年也走远了。我曾经痴迷的游戏和童年一样消逝了。在村庄的回音壁上,只留下弥漫着玉米秸般清香的记忆。”
如果这怅惘,有些苦涩的滋味,你可以这么“点睛”:“又见艾蒿草,粽子又飘香,我的童年已走远。我买下两把艾蒿,高高地挂在家门口,怀念我快乐又苦涩的童年,祈祷更美好的明天。”
如果,这怅惘的滋味还要绵长些,你还可以这么“点睛”:“有什么办法呢?我那么梦幻一样的童年!那些故事!它们总是沉甸甸地压在我心上,像一幅幅油画,也像一大块难溶化的糖,黏黏的,又是甜甜的,时间长了,还有点酸、有点苦……”
总之,生活就像香茗,就像醇酒,龙井与碧螺春与铁观音与普洱茶的滋味大异其趣,五粮液与茅台与汾酒与杜康的滋味大异其趣,虽然它们都叫茶叶,都叫白酒。再经过每个人的情感过滤和沉淀,就好像通过每个人的口腔,各人的味蕾感受差别很大,最后的酸甜苦辣,只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当然,如果你不满足于情感的品咂,联系当下社会和现实人生,由因到果,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表及里,还沉淀了有一定启发性的哲理思考,你自然可以把立意点锁定在这种理悟上。
譬如,可以这么因果归纳:“无论是摆家家、娶媳妇、搭房子、建城堡,还是上房、爬树、荡秋千、捉迷藏,乃至种种恶作剧、‘讨人嫌,孩子们都玩得意兴盎然,煞有介事,都以最大的热情和高度的认真,全神贯注地投入进去。
因为在童年的本色,就是抛却掩饰、显示本真。这段时间里,游戏是至尊至上的天职,在天真无邪的游戏中,孩子们充分地享受生命,显露性灵。原本苦涩、枯燥、沉重、琐屑的日常生活,通过游戏,一变而为轻松、甜美、活泼、有趣。”
也可以这么由此及彼:“实在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些游戏,多接触一些自然。如此,他们长大成人后,才会具有健康的心灵,鲜活的情趣,和如土地一般广阔的心胸!”
当然,这样的思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一般而言,初中生形象思维更发达些,思维的触角很难伸展到这些底里去。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努力在作文里展现一些独到、深入的思考,实现由情到理的跨越,使作文氤氲出一种哲理的馨香,还是可能的。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