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 张薇
摘 要:坚定军校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实现强军目标,筑牢军魂的内在要求,也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命题。作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三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学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学员主观因素,也有外部环境使然。解决这些问题,应注重多策并举。
关键词:三个自信;军校学员;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2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下简称“三个自信”)的政治命题。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将成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和信仰基础。军校学员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坚强柱石和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有正确的认知和坚定的信念至关重要,也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先后通过问卷调查、小型访谈等方式对各层次的军校学员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并发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也试图对坚定学员“三个自信”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3年以来我们依托课题,在硕士生和本科生中展开了为期三年的问卷调查,本轮调查共发放问卷2 456份,收回有效问卷2 403份,其中本科生1 801份,硕士生和博士生602份。调查涵盖我校所有本科专业的初级指挥学员与直通车学员。从调查结果来看,呈现以下几个总体特点。
一是广大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高度自信。广大官兵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特就特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座谈时有的官兵谈道,习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向全世界坚定地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倍受鼓舞激励。一些官兵还联系近年来“天神”对接、航母列编起航、“天河”神机妙算、“嫦娥探月”成功以及身边一系列新变化谈道,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二是广大学员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信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官兵普遍认为,党中央、习主席提出的大政方针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坚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谋划的国家未来发展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三是广大学员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根本立场坚定不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围绕强军兴军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深刻阐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根本性、方向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调查显示广大官兵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官兵普遍认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军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基。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调查问卷中,当问到“你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持什么态度”时,100%的官兵表示完全赞同、坚决拥护,显示出官兵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立场。
二、调查反映出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在肯定主流的同时,我们也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具有一定倾向性,下面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三个维度来探讨。
(一)关于理论自信
调查显示,广大学员思想主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较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度增强,爱国强军热情高涨。同时,调研也表明,就理论自信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和实践问题。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在被问到“有一种观点认为,主义和体系都不重要,只要能够改善民生、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举什么旗帜都行。您如何看待该观点”时,14%的人选择正确,69%的人选择错误,还有15%选择了说不清楚,反映了对旗帜问题重要性认识不清;在被问到“您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的实质是什么”时,仍有6.5%的学员选择“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权宜之计”;在另一道题目“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对实践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中,约12%的硕士生和3%的本科生选择了“凝聚力不够,导致党心和民心涣散”。在被问到“您认为身边的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态度是什么”时,28%的硕士生选择“口头上坚持,但行动上背离”,而本科生选择这一项的则达到了36%,反映出青年学生看待问题还存在较为偏激的倾向。
二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出现一定程度分化。在被问到“你是否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时,选择“是,我坚信不疑”的硕士生占57%,选择“有可能吧,我希望能实现”的占28%。而本科生的比例分别为40%和47%。在被问到“您认为,党员干部信仰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状况是什么”时,57%选择“多数人在信仰和坚持”,28%选择“少数人在信仰和坚持”。
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在被问到“您如何看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时,51%选择了“我们党、军队和国家的缔造者和伟大领袖,应坚决维护”,29%选择了“伟人,但犯了很多错误甚至罪过”,还有12%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楚,让后人去说吧”。在被问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时,学员们大多数认为两者是继承发展的关系,仍有约10%的学员认为两者是对立关系,或者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背离。
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熟知但不真知的现象。调查中,大部分学员赞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仍有11%的学员选择了“说不清楚”。在另一道题目“有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什么科学体系,只是一种实用主义。您对该说法的看法是什么”中,有12%的学员表示同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背景上,有18%的学员认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已经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所以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是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仅停留在口头表态上,动力不足。在学习研读马列原著问题上,绝大部分学员都认可其重要意义,认为这是为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然而具体落实情况堪忧:在被问到“您曾读过马克思主义原著(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的著作)的情况”时,47%的硕士生和54%的本科生选择读过1-10篇。而读过30篇以上的硕士生比例为23%,本科生仅为7%;在被问到“您身边的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情况”时,39%选择了“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34%选择了“偶尔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
(二)关于道路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党员和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的信息获得途径十分宽泛:理论宣讲、主渠道灌输、报刊新闻等主流媒体传播以及自身体验感受等。总体来看,军校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实践成就、继续发展的空间有较高的认同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奋斗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有一定了解,对党和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和权威有较高认同度。但是,也必须看到学员在道路自信上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仍存在模糊认识。经过系统学习,学员们大多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也能正确认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问题。然而对于这条道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在回答“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完全否定,您认为该说法”时,11%的学员选择了“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未必全是社会主义”;在回答“有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向着瑞典等民主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您如何看待该观点”时,26%的学员选择了“说不清楚”;在回答“有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您如何看待该观点”时,10%的学员选择了“赞成”。
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地位意义仍缺乏深刻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部分学员对此认识仍不够充分。在回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您对这一论断含义的理解是什么”时,13%的学员选择了“在今天的中国讲社会主义,只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行了”,15%的学员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涵盖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内容,这样提不完全”;在回答“有人认为中国应遵从‘普世价值观和走“普世道路,您的看法是什么”时,14%的学员选择了“‘普世价值观和‘普世道路是存在的,我国应遵循其要求”,另有28%的学员选择了“说不清楚”。在回答“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时,17%的学员选择了“没有什么世界意义,只不过是中国自己的事情”。
(三)关于制度自信
相比于道路和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与党员和人民群众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制度是保障,也是道路和理论的体现,党员和人民群众正是从对制度的感受、体验、了解才渐渐知晓实体化的道路和抽象的理论。所以,制度自信是基础也是保障。相关调研表明,学员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都给子高度的认同,对其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事实和作用给予高度认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具有较强的信心,但是在一些具体制度上仍有模糊认识。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存有疑惑。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明确部署。部分学员对此领会显然还不到位。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34%的学员选择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21%的学员选择了“非公有经济发展受到政府权力的限制和侵害”,16%的学员选择了“政府对资源的垄断资本”;在回答“您认为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当务之急在于什么”时,39%选择了“坚持公有制经济在数量和质量上占优势,发挥主体作用”,22%选择了“继续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从竞争领域的退出”,说明相当一部分学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清楚不正确。
二是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等具体制度层面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这些制度框架下的各种具体制度、机制、体制。这些具体制度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直接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人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和坚定。相关调研结果显示,由于具体制度层面还存在着一些制度设计缺陷,制度执行漏洞,制度创新乏力等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对学员的制度自信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以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为例,在复杂的社会中,财富的分配显然是利益冲突的最重要根源,人们期待公平的收入分配方式,学员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多数学员都能指出造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不到位以及行业垄断、腐败及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同时对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措施也比较清楚。
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比较优势认识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比较优势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在同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的比较、竞争中所发挥的独特优势。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比较优势即优越性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和不足。在回答“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否优于资本主义国家”时,选择“优于”的占40%,选择“不优于”的占24%,选择“说不清楚”的占34%。这反映出部分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优势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表浅地认为我们现在发展的成绩和速度就体现了我们制度的优越性,而缺少对表象问题背后制度内在本质性优势的深刻认识。如他们没有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蕴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潜力,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代表多数人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为内核,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平等追求、更高的文明以及更高的整合力和凝聚力。
造成上述模糊认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当前,在我国比较盛行的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一些人传播这些社会思潮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影响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由于广大青年学员社会实践少、社会经验缺乏,主要靠理论灌输形成的政治信仰,导致他们的观念和政治认知容易受到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而冲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是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问题凸显。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各种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社会热点和各种思潮交织在一起,诸如集体上访、非法集会、警民冲突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敏感又现实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官兵的价值判断,侵蚀着青年官兵“三个自信”的思想根基。
三是官兵成分和结构发生新变化。目前,学员干部已成为基层干部队伍主体,学员士兵也逐年增多。他们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对党史国史知之不深,对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缺乏深刻认识;青年官兵接触到的是更加多元的思想,多样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特别是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青年官兵对党的事业发展曲折历程缺乏直观感受,对党的创新理论艰辛探索缺乏情感认同,与“听党话”“跟党走”的要求之间产生了较大差距。
四是互联网重要舆论场作用日渐显现。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官兵坚定“三个自信”带来不少冲击和腐蚀,特别是多元价值观念网上交融冲击官兵政治信仰。敌对势力凭借技术优势在网上强势推销西方价值观念,同时披上网上研讨等合法外衣推进“松土运动”“掘根运动”,其隐蔽性更强,柔性杀伤的破坏面更大,负面影响更长远。
三、对策建议
引导学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是要针对当前学生在认知认同“三个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青年学员思想实际和接受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第一,拓展教育内容,揭示“三个自信”的理论逻辑和历史依据。要坚定学员的“三个自信”,就必须让学员真正理解“三个自信”。“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三个自信”的依据在哪里?坚定“三个自信”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树立“三个自信”?对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这些都是必须认真阐释和回答的问题。系统地认识并全面理解“三个自信”是坚定学员“三个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握了“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认清了“三个自信”的基本问题,才能使学员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和自觉的高度,才能把“三个自信”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才能增强学员对各种错误思想的自觉抵制。
自信源于对自身优势的确认,而任何优势又必然处于比较之中。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前景走势迷茫难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在比较之后进行的选择。高校教师要培养学员的历史观,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进程,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并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为树立“三个自信”奠定坚实的科学依据。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学员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在反复比较、试验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辩证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关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和实践优势,从而促使学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学员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中国实践的密切关系,自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学员深刻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基础,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在历史与现实、本国与世界的广泛比较中清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第二,引导社会风尚,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受此影响,学员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活动方式、交往方式也日益多元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对学员的思想观念造成巨大冲击。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各种价值观念的彼此冲突,都容易使学员产生思想认识上的诸多困惑。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全社会范围内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一是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要引导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基层、深如群众,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感受它给人们带来的实际利益,认识到它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紧密联系。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成为人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三是通过各种宣传舆论途径让学员看到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在比较鉴别中正确认识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
第三,加强实践锻炼,促使学员在实践中加深对“三个自信”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通过实践检验和整合而上升为我们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反映着国家的性质、社会的本质以及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学员对“三个自信”的认识最初往往是肤浅的,必须通过践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感知、领悟,才能真正理解其真諦,把握其精髓。因此,要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员认识“三个自信”的实践品格,切实感受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进而将其转化为影响自身的精神力量,在实践的体验中实现对“三个自信”的认识飞跃。
参考文献:
[1]张海东.论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5).
[2]李彦军等.高校“三个自信”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3]张秋辉.“三个自信”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叶昊.基于“三个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5]荣开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制度的区分和统一[J].观察与思考,2014(5).
[6]王晓芸.旗帜、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重维度及其内在关联[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