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刘丽娜
摘 要:随着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联系,人类必须要具备更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应对从世界各国涌入的文化信息,商务活动是目前交流最密切的方式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更需要这种交流能力的提升,了解不同文化在商务活动中的认知方式,则能够有效促进交流能力的发展,隐喻视角就是一种表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本文将从隐喻角度分析商务语篇中的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关键词:隐喻视角;商务语篇;文化;共同点;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093-02
如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都逐渐超越国界,不仅限于本国范围内的贸易往来,更通過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共享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涵盖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整体,是商品、技术、信息、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地区的一种流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都会面临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尽管现在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已经将人们之间语言层面的沟通障碍基本解除,但如果不了解彼此之前的文化差异,不清楚双方的认知方式,依然会在具体交流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交流沟通,这尤其表现在商务活动中。而隐喻视角的出现则有效解决了处理商务活动中的认知方式问题,促进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跨文化商务交流活动,有利于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
一、隐喻理论概述
隐喻这一理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共同创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这一概念与传统的隐喻理论存在较大不同,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认知方式。按照我们过去的认识,“隐喻”是文学层面上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包含在比喻之内,在某种事物的暗示之下感受、体会、联想、了解另一事物的心理状态、语言行为以及文化特征,这就称之为隐喻。而莱考夫和约翰逊却将隐喻引入到文化认知领域,能够通过一种事物进而体会、了解另一种事物的重要内涵。他们认为隐喻能够表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认知方式,从而为商务活动中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便利,有利于中西方人群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
他们在书中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我们对外部环境的认知方式主要是通过人类自身的体验机制以及被体验的外界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形成的,所以,通过以上所述方法构建的人类的认知方式在其生理方面以及社会文化方面都具有显著特征。商务语篇中的一些理论概念都能展现出某种文化的认知方式,因此,通过分析这些商务语篇中的隐喻概念,就能够较好的比较、了解中西方不同文化下人们面对同一事物时,独具文化认知特色的认知方式。
当我们在面对我们所生活的外在世界时,通常要依靠隐喻来将我们所认知到的事物进行归纳整理,因此,这种通过隐喻所形成的概念、范畴与我们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认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手段、隐喻方式以及抒发能力都是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对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隐喻方式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文化的人们拥有的认知方式可能就会被我们所掌握,我们也就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二、从隐喻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语篇中的文化共同点
对于要进一步分析隐喻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特点和差异表现,本文总结出上下隐喻、战场隐喻、家族隐喻、体育隐喻以及色彩隐喻等五个隐喻系统,对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上下隐喻
由于隐喻这一概念是基于人类对外界的体会、理解以及脑补对概念的加工处理形成的,因此,虽然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接触的外界文化环境不同,但由于人类共同的生理特点的因素,使得人们能够在认知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上下隐喻系统在《商界》和《经济学人》的许多新闻报道中的使用频率极高,且具有可对照比较的特点。例如,在上下隐喻系统中,上常表示多,而下则多表示少,一般是用来表示商品在价格、销量等方面的变化,这一隐喻系统在中西方文化认知方面具有一致性。例如:
(1)The total budget went up almost $300 million.(总预算几乎增加了三亿美元。)
(2)近年来,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销售量却在一路攀升。
从字面意思来说,“销量攀升”这个词用英语应该表示为“sale is up”,然而这个词在商务语篇中的隐喻意义是“an increase of sale”,可见这种类型的隐喻系统具有对称性。
(二)战场隐喻
战争隐喻系统的使用频率也较为密集,同时也能够相互对应比照。战争的许多方面都与商业有着内在的相似和联系,因此,许多人都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竞争合作成为“商业战争”,而战争活动中使用的一些词语也往往被使用在商业活动,例如我们往往用“战略”表示商业策略问题,用“中枪”表示在商业活动公司或企业受到对手或外界打击,从而更生动的表现商业活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残酷性和激烈性。例如:
(1)许多好事之徒所关心的是,这个败军之将是如何导致今天这个局面的。
(2)杰克认为这是约翰的缓兵之计,一旦自己的用户对这种产品产生依赖心理,到时候约翰再不和自己合作,那又将是怎样的局面呢?
在第一个例句中,从字面意思来看,“败军之将”这个词在英语上是和被打败的将领相对应,然而在这里它的隐喻意思则是一个失败的商人。在第二个例句中,仅从字面意思来看,“缓兵之计”这个是与英语上的拖延策略这一意思相对应的,然而在这里他的隐喻意思是一个商业策略。
通过以上对上下隐喻和战场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认知方式在某些隐喻系统上是存在相同点的,也就是说商务语篇中的中西方文化是具有共同点的。
三、从隐喻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语篇中的文化差异性
正如第一部分分析的,我们所具有的文化认知本身与隐喻方式是相互联系的,在许多方面都是一致的,因此,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系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在中西方商务语篇中的隐喻引用呈现出文化的巨大差异。
(一)家族隐喻
在隐喻使用中,家庭隐喻系统可以说是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类,例如:
(1)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来,杰克的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始终不见好转,这让其公司所属的一众“兄弟姐妹”的处境也极为困难,多年的辛苦打拼可能就要付诸东流了。
(2)在公司里,他们现在的处境非常不好,可以说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始终受到其他各部门的排挤。
在第一个例子中,从字面意思来看,“兄弟姐妹”这个词在英语中意味着“brothers and sisters”,然而它的隐喻意思则是“the sub-companies of the same enterprise”,也就是同一公司下的子公司。在第二个例子中,仅从字面意思来看,“姥姥”和“舅舅”这两个词在英语中意味着“grandmother” “uncle”,然而在这里,这两个词的隐喻意思则是其他部门的支持。
这种不同的家庭隐喻系统的使用,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家庭归属观念和家庭意识更强,人们往往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而西方家庭则处于较大变动和不稳定性当中,孩子往往在成人之后就会选择独立生活,与其他家人的联系就不会太密切。
(二)色彩隐喻
色彩隐喻系统也是极为常见的一种隐喻方式,在中西方的商务杂志中都有较高的出现频率。例如,在西方文化当中,红色这一色彩往往会让人联想到鲜血,因此常常用来表示商业风险,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往往是喜庆、吉祥、好运的代表,因此,在外企中“red”一词往往表示商业亏损,而在中国的企业里杂志中,“红色”多是表示公司运行良好。例如:
(1)Jack told Tom that they pushed the firms business into the red.(杰克告訴汤姆是他们把公司的运行推向亏损的状态。)
(2)不得不说,该公司今年的业绩非常好,呈现出“满堂红”的势头,这令公司上下都极为欢欣鼓舞。
在第一个例子中,“red”一词在字面意思上代表颜色中的红色,而在这句话中,“red”则代表公司状况不佳,陷入亏损状态。在第二个例子中,“满堂红”的字面意思是颜色中的红色,而在文中,这个词则是表示该公司运行状况良好。可以说,正是由于中西方对不同色彩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才会形成如此差别巨大的色彩隐喻系统。
(三)体育隐喻
体育隐喻系统在中西方商务杂志中的出现频率也较为密集,中西方文化都乐于将体育运动和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然而,中国人更偏向于用“太极”“功夫”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形式表示商业,而西方人则更多地使用“篮球运动”“棒球运动”等运动隐喻。例如:
Manufacturers around the world are now racing to secure supplies of the scarcest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世界各地的制造商现在都在向稀有元素和材料的安全供应商奔跑。)
在这个例子中,“race”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奔跑、跑步,但在这句话中,则是有寻找供应商的含义。
四、结语
对于中西方商务篇章中的隐喻系统的分析,能够有效促进跨文化商贸活动的进行,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商务语篇的具体分析,总结出五种隐喻系统:上下隐喻、战场隐喻、家族隐喻、色彩隐喻以及体育隐喻,并详细探究了中西方商业杂志中隐喻系统使用上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出发掘隐喻系统背后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期不断提高中西方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薛阳,岳福新.从隐喻视角看中西方商务语篇中的文化共性与个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
[2]薛阳.中英商务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挂文化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4.
[3]徐琼.英汉商务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文化倾向对比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4][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5]莫丹.论隐喻在英文经济类语篇中的作用[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6]胡文捷.英汉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7]谢婷玉.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型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八版)为例[C]//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