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的主流文化建设探析

2016-01-14 15:02:10周艳华
学理论·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多元化文化

周艳华

摘 要:文化全球化带来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思想地位受到冲击。在社会生活领域,我国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强势挑战,文化的精神抚慰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削弱,非主流文化滋生。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主流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085-0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当今全球化时代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对于我们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守卫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文化,日益成为西方社会手里的一个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政治武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一个不断融入世界、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作为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主流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西方文化的冲击,文化安全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容回避的大问题。

(一)文化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构成强烈冲击

我国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国家的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扬弃”而形成的具有先进性并体现时代精神的、为人民服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我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主流文化,在全球化的大潮下,经受着西方社会思潮的一阵阵冲击。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国家更是加紧了对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诸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等纷纷粉墨登场,进入我国。这些西方思潮借助着资本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优势,抹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巨大成就,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鼓吹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权、民主理论,为“多党制”“私有化”大唱赞歌,从而对国人的思想、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人、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生了动摇。

(二)文化全球化对我国的主流文化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强势挑战

如果说西方社会思潮在中国的泛滥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构成冲击的话,而在社会生活领域,西方社会思潮对我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冲击则显得危害更大。

1.失序的文化市场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文化的精神抚慰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削弱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僅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物质关系,也改变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社会成员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并且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显化。不同的社会成员对各自利益的诉求,自然而然地在思想领域得到了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这种因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引起的人们的意识层面的变化,使得我国的主流文化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强势挑战。

我们引入了市场,但市场机制却远未完善。在游戏规则不健全的市场里,市场自然成为各种乱象的温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受到冲击的首当其冲的是我国主流文化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于务实化和功利化,越来越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们的理想与信念集中地指向了一个单一的目标——金钱。在对金钱的追逐下,“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有些人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人们普遍对传统道德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价值提出质疑,人的行为选择的动机不是出于道德义务感或责任心,而是出于对个人利害得失的权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文化而言,受到市场经济冲击的典型体现为文化过于市场化而导致的文化市场失序。一些文化传播者和文化创作者出于逐利的目的,丧失了一个市场主体应有的社会责任,不但没有坚守自己应有的职业操守,反而打着市场的旗号不断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文化市场的失序,不仅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严重冲击,也降低了普通公众的审美情趣,人们日益追求低俗的感性欲望的满足,而不愿思考严肃的问题。“在日益混乱喧嚣和无序的文化生态中,深度的文化价值已被解构。人们的心灵不断走向麻木和迟钝。”最终结果,就是人们日益变为自己感性欲望的奴隶,精神家园日益荒芜,文化作为精神食粮给人们带来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精神上的美学体验渐行渐远,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日趋式微。

2.一些非主流的亚文化滋生并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暴力文化对法治文化构成严重的冲击。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一个法治的社会里,利益冲突的化解依靠的是公正的司法。正因如此,才有人把司法比喻为调和社会矛盾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我国当前这个社会矛盾急剧增加的特定阶段,人们解决利益冲突的方式却远远地背离了司法的途径。不同的主体发生利益冲突时,信奉的不是司法,而崇尚的是暴力。如在一些极端的医患纠纷中,患者依靠暴力讨取所谓的公道;在一个微小的交通事故中,也会引起双方多人的械斗。暴力文化的蔓延,已经对我国的法治文化构成的挑战,平等、法制的理念荡然无存。

(2)腐败文化的蔓延对廉洁政治文化构成冲击。在我国,腐败现象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固然与我们对权力监控的制度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但当腐败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日常办事过程中的一个必要选项时,腐败的背后其实有着腐败文化的影子。如现在流行的“羡腐心态”,讥讽真心拒贿的领导干部为“太呆板”“假正经”“不合群”,羡称通过行贿赂去包工程揽项目的不法商人为“有能力”“有门路”,嘲笑那些落入法网的贪官和不法商人“后台不硬”“赶上他倒霉”,等等诸如此类的怪现象,无不是腐败文化的体现。以至于在生活中,有人经常会说:“我们无职无权,想腐败也腐败不起来啊!”这表面上是一种自嘲,但其在潜意识上把权力与好处之间画上了一个等号,等同于说“有权好办事,有了权力就能去做一切事。”腐败文化的蔓延,不仅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也给我国的廉洁政治带来巨大地冲击。导致一些人价值观极度扭曲,是非不分,对于某些社会行为的评价失去了普遍公认的准则,把非法的腐败现象看成是正常现象,滋生腐败认同心理,造成社会成员的道德状况集体滑坡。

(3)山寨文化妨碍着我国的科学与创新精神。“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意指“模仿”。最先用来描述南方的一些小家庭作坊通过模仿世界名牌的外观、功能,生产类似的产品,以迎合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欲望和满足感。随后,这种模仿现象蔓延到娱乐圈里,并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普通民众中被消遣并流行起来。山寨文化的流行,反映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搭便车现象的泛滥,透露出部分民众与企业不愿在创新上进行投入,而是把心思放在拙劣的模仿之上。山寨文化,直接违背了核心價值观所推崇的科学与创新精神。正如有人反思的那样: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那样的人才呢?其中,山寨文化的泛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精神的培育并进而妨碍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大力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提高社会凝聚力

(一)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指导思想不动摇

指导思想决定着一个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的主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独立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是机械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而是要求我们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指引下,在新的实践和时代的基础上,以创新的姿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与内容,大力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文化是人类在其自身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正是依托于文化,人类才摆脱了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束缚,一步步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和动物本身一样是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精神抚慰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着力点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冲击的过程,恰恰是人民群众对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需求不断增强的过程。例如,当人民群众对假冒伪劣商品不堪忍受之时,人们说这是一个“互害”的时代;当一些人凭借不正当关系获取财富与工作时,人们又嘲讽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我们的主流文化,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并以适当的形式反映这些诉求的话,就是我们的失职。一旦我们的主流文化能够及时地发现并以适当的形式反映这些诉求的话,一定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拥护,我们的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也一定会被人民群众广为接受,不会发生主流文化脱离群众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3]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新提一下著名的文学作品《白毛女》。在演出过程中,当我们的观众由于被剧情深深打动,甚至想冲上台去把万恶的“黄世仁”枪毙的时候,我们即佩服演员的逼真表演,也不得不承认,《白毛女》成功的真谛,还是把压迫者的残暴与被压迫者的屈辱同广大观众的切身感受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反映了普通的广大受压迫者要求推翻万恶的旧世界的心声。坚持“以人为本”,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好的作品。

2.注重人文关怀,就是用高雅取代庸俗,用美学体验取代庸俗的感性欲望

文化的魅力在于它内在的“美学体验”。如果失去了“美”的内核,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就不会具备持久的传播力。给人以“美学体验”高雅文化作品,不仅能够对人们的精神起到抚慰功能,也能提高人们的文学欣赏水平,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帮助人们摆脱自身的低级趣味,引导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必须着力培育公民的民主理念与法制理念

民主是作为“专制、特权、等级制度”的对立物出现的,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对等级制度、特权的否定。从宪政的角度看,民主还意味着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培育公民的民主理念,就是承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权力不仅要“为民所用”,更要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掌权者的恣意妄为,避免权力的滥用。

法制是规则的载体。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依赖于公平、健全的市场规则。在很长的一个时期,我们虽然引入了市场,但市场机制却远未完善。突出表现在伴随着市场的发展,我们未能培育出与之相适应的“知法、守法”的市场主体,导致市场无序发展。失去了规则约束的市场,仅凭道德的力量是很难支撑的。因此,培育公民的法制理念,就是要培育出一个尊重规则的公民社会,把普通公民培育成为“知法、守法”的市场主体,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多元化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多元化——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原则」
谁远谁近?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